韩信到底死得冤不冤?这其中,有很多事压根经不起推敲
按照刘邦自己的说法,他能最后胜出取得天下,离不了三个人:张良、萧何和韩信。
而这三人的结局也是各异:韩信最惨,被萧何骗,命丧长乐宫钟室。若是根据史载的一些故事来说,韩信落得如此下场似乎都是自己招来的。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此种说法,因为,这其中有很多故事压根就经不起推敲。
先来说说刘邦为何有了防备韩信之心。
若要追溯源头,那得从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开始说起。这一年,可以说是决定了韩信以后的命运走向。当时,齐地被平定后,韩信带话给刘邦,意思是:齐人多狡诈,为了防止他们出尔反尔,应该在此地设“王位”,你就让我做这个“假王”吧。
当时,刘邦困在荥阳,本想着韩信会派兵前来解困,结果,却等来了此话,刘邦能不大怒?对此,一旁的张良和陈平就劝刘邦,先应了韩信的话。这事在刘邦看来,韩信已有了“自立”之心。不久,韩信做了齐王,在垓下大破项羽,最终,结束了楚汉之争。
公元前197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假装游云梦抓了韩信。这期间,其实,还发生了两件事,若是韩信当初能从中捕捉到危险的信号,没准还能躲过杀身之劫。
第一件事是没了兵权。
在项羽自刎乌江边后,天下大势基本定局,而刘邦首先考虑的是:不能让韩信拥兵自重,所以,只能先将他封为了楚王。
第二件事是韩信接纳了项羽的将领钟离昧。
都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大度之人,对于钟离昧极有恨意,一心想要将其除去。当听说钟离昧在楚国后,就下令让韩信捉了他。《资治通鉴》这么评价韩信:“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也许时间隔得久了,有些事反倒看的更明白。
其实,在项羽和刘邦讲和之前,武涉、蒯通就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不过,被韩信拒绝了。韩信若是那么想“做王”,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没准“三国鼎立”会提前几百年。按照史料的说法,当时的楚王韩信有了谋反之心,接到刘邦通知他去陈地相会时,他很是犹豫。后来,韩信听了他人的建议,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结果自己被捉了。
若是韩信真有谋反之意,不必真的杀了钟离昧。试想一下,韩信处处提防刘邦,怎会让自己这么轻易被拿下?如韩信后来听了萧何的话,入朝进贺反而送了性命。通过这两件事都可说明,韩信虽然知道自己不受朝廷的“待见”,从楚王降为淮阴侯,但是,他还是一直恪守臣子的本分,不然哪能如此相信他人的话。因为,韩信两次被抓,都是被骗的。
要知道,韩信可是著名的军事家,战场上的那些诡计他太熟悉不过了,怎么在对待自己的命运前途上就会犯糊涂呢?这无法说服众人,只能说,韩信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将领一样,一旦选定主人,必定以“忠义”相待。
那么,韩信“谋反”有实证吗?
现今能看到的文字,都是说“有人举发”。不过,倒是韩信曾经的部下陈豨谋反,而他最终被杀也是因为此事。说:韩信和陈豨串通准备假传诏旨,释放那些囚徒和官奴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不过,却是被韩信门客的弟弟给告发了。
其实,看看历史上那些造反事件,没有兵怎么能成事?讲故事的人也太自以为那些囚犯真能抗衡宫中的禁卫了?还真以为陈胜、吴广的事情能再上演一遍?陈豨谋反,刘邦亲征,韩信抱病不出,给了众人一个理由:如果他没有反心,为何不随高祖上前线?
这其实应该是韩信做人的原则,当年他能收留钟离昧,是因为他爱才,而他此刻抱恙不愿意去打陈豨,应该是因为他珍惜和原部下的友情。可是,韩信不明白,在君王手下干活,是不能考虑自己感受的,必须以君王的想法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若是韩信能如当年杀了钟离昧一般去对阵陈豨,也许还能寿终正寝。但是,当年的他提着人头却换来了囚禁,已经让其对刘邦失去了信任感,于是,这一次他决定“袖手旁观”。
只是,刘邦能让他就这么轻易脱身事外吗?
吕雉和萧何没有刘邦的授意,就可以这么轻易的斩杀一位功勋?而且,还没有经过任何的“审判”,等于直接动了私刑。这可以说,他们压根就没将韩信当做一位朝官来看,他不过是刘家的一个“奴”罢了。更有甚者,在刘邦等人看来,部下都造反了,那韩信一定有此心。
那么,韩信是不是死的很冤?
是挺“冤”的,若是韩信能如张良那般,两袖一甩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何来这些祸事?毕竟,古代的那些君主们,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天下有几人能明白呢?看看和韩信同期的那些异姓王,不是被诛,就是反了。
其实,刘邦想要的是一个人的天下,而韩信却以为他能如史上的那些帝君们一样,与大臣们和睦相处。因此,最终换来的就是至今未能定论的“是否该杀”。
参考资料: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资治通鉴·汉纪》、《十七史百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