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千解本由他(二)
(三)诗歌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量
林语堂先生言:“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宗教的意义是为人类性灵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感觉,为对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中国人在诗里寻找宗教式的灵感和舒悦”。林先生又言:“诗教导中国人以人生观,这些人生观经由俗谚和诗卷的影响力,深深渗透一般社会给予的人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忍受人生,经由诗,我们常能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痕,又经由诗及享受简单生活的教训,让中国文化保留了圣洁的理想”。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上自总理温家宝,下至全体国民,引发了让外国人惊叹的全民“诗潮”。而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离别之情,我们会用“海内存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摹情到深处,我们会用“曾经沧海难为水”;壮老年情怀,我们会用“老骥伏枥”;感节庆之时,我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绘自我安慰,我们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抒稚子之心,我们会说“慈母手中线”;遣难言之愁,我们会说“抽刀断水”;扬上进之心,我们会说“欲穷千里目”......不管男女老少逆顺起伏,诗总是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如此,中国诗歌更成为了国人心目中默认的最美,因为我们总会不知不觉把最美的恋人比作诗一样的她(他),最美的生活比作诗一样的日子,最美的作品比作诗一样的著作……
我们且回答下列问题,并思考答案的理由是什么,借以印证中国诗歌在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量:
1.去“寒山寺”玩,一天的什么时间段最好?同理,什么时候去“昭君墓”最好?
2.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中国什么时期佛教最盛行?
4、什么时候约会效果最好、成功率最高?(什么体裁表达最好)?
5、南北朝时期,中国有哪两大家族最有名?
6、萨特说:存在的就是合理,中国古人有说吗 ?
7、钓鱼岛是中国的吗?
8、什么植物美容效果好?
9、“琵琶”最早在什么场合演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第一个问题,或许对一个外国人而言,寒山寺什么时候去都是一样。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由自主就会认定,半夜去寒山寺才是正解,且要听到钟声才算满足。原因无他——“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理,瞻仰昭君墓之时,唯在“独留青冢向黄昏”也。)
关于第二个问题,地理常识已经回答——西高东低。其实,就算没学过地理,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足矣!
关于第三个问题,看似比较难,然而只要想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答案迎刃而解,何难之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第四个问题,有些谐谑,然也非“折杨皇华”之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首先牵涉了国人的种种“月之意象”。盖国人眼中,月亮非是一个简单的星体,哪怕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证明彼处没有嫦娥,杨利伟登上月球也证实那上面真无玉兔,我们因着千百年来沉淀的月亮文化,仍然在月圆之夜翘首企盼,月缺之夜感时伤怀。故而,月上人约,确是浪漫而理所当然的了!再者,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西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拉普拉斯亦从数学上证明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太阳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我们不免会联想,与地球一样含有百分之七十水分的人体,能不受月亮影响吗?所谓“心潮起伏”,与月亮无关吗?现代科学指出:“月亮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类固醇和褪黑激素水平,继而影响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月亮的引力牵引或许能诱发人体激素的释放。”所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皆非无稽之谈。至于要问什么体裁表达男女情感最好,崔莺莺拜月之时,张生隔墙吟诗,可谓此中有真意也。
关于第五个问题,一句脍炙人口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言而喻。
关于第六个问题,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岂不是更优美更浪漫的表达?
关于第七个问题,明朝郭汝霖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初一日过钓鱼岛作《钓屿》“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鼙[pí]浮浪远,钓屿蘸波明。清朝全魁于乾隆年作《自南台登舟泛海,抵中山,即事十四首》之六:“夕阳时候海泓渟,目送金乌入杳冥。万片余霞红似绮,钓鱼台远一螺青”。黑字白纸,可谓证据确凿了。
关于第八个问题,“人面桃花相映红”是也。《神农本草经》说桃花“令人好颜色”,《千金方》言“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桃花的美容作用,主要是源于花中含有山奈酚、香豆精、三叶豆甙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现代科学证明这些物质能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和氧供给,使促进人体衰老的脂褐质素加快排泄,防止黑色素在皮肤内慢性沉积,从而能有效地预防黄褐斑、雀斑、黑斑。桃花还富含植物蛋白和呈游离状态的氨基酸,容易被皮肤吸收,对防治皮肤干燥、粗糙及皱纹等有效,还可增强皮肤的抗病能力,从而防治脂溢性皮炎、化脓性皮炎等皮肤病及坏血病等,对皮肤大有裨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第九个问题,“欲饮琵琶马上催”乃是正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马上所鼓也”,斯即琵琶演奏之场合特性。
涉及中国文化常识的诗歌极多,方方面面、数不胜数,以上不过略举一二。所谓“润物细无声”,诗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确确实实是重量级的。
二、中国诗歌于全世界的独特:
(一)中国诗歌通过中国汉字表现出的独特之美。
1、中国汉字的“一字一音”,在整齐划一的诗歌中,得到最好的表现,不管是古风、近体诗还是长短句,汉字的“一字一音”都使得诗歌的节奏严谨而错落,有序而丰富。再加上诗歌对汉字“平上去入”的独特利用与安排,诗歌在声律上或婉转起伏,或沉郁顿挫,其独特美感,唯有从汉字的视角来体会,绝非翻译成其他文字所能感受。
2、正如我们常规认为英文是“形表音”一般,“象形表义”往往是我们对汉字特色的所谓常规性认识——基于对象形文字的概念性认知,我们对汉字的“音”与“义”之间的关系,阐述不够。汉字是一种音形义俱佳的完美文字,所谓“天者颠也”、“日者实也”、“月者缺也”、“丸者缓也”……,都在诠释着汉字的“音”“义”相联。放眼中国文化,中国历代诗歌,是把汉字的“形”、“音”、“义”兼顾得最好的文化形式之一,而中国历代诗人,也一直持守着汉字的“形”、“音”、“义”的探寻与表现。比如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即是对汉字的形象展示;再比如说,《平水韵》中,“风”何以置于“一东韵”?盖东方生风;“松”何以置于“二冬韵”?盖岁寒而后知松柏。(关于“诗性汉字之再认识”,详见第四章)
(二)中国诗歌因为无断层传承而表现出的独特之美
西方固然有《伊利亚特》、《奥德赛》,但是他们的诗歌对于他们今日的国人,其意义无法与我中国相比。西方的印欧语系的文字,不说几千年前,就算三、四百年前的,看着就相当吃力。所以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原作,除了他们的专家,今天几乎没人可以直接读得懂。(就算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著作,若今天不将它的拼写现代化,也是非常难懂。)至于四五百年、七八百年前的古英语、中古英语,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然而中华诗歌却非如此——欧洲的文艺复兴相当于我们的元明时期,和我们的唐朝离得更远。试问,唐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谁不懂?需要专家吗?再推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不懂?需要专家吗?远自3千年前的诗歌,我们今日还能从原作欣赏,还仿佛与古人面对面交谈,这不是我们所拥有的独特之美吗?
孟子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亚圣在这里强调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类,倘若“无教”,却仍不过是近于它们。那么,人类何以为教?遥远的西方,整个社会以能否背诵“荷马史诗”作为是否有教养的标志;遥远的东方,万世师宗孔子发问“小子何莫夫学诗?”千年之后,在各类专业知识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我们的教育一直高喊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独特而重量级的中国诗歌,足以值得我们认真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