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過一次結繩記事的生活,未嘗不可
溫州,蒼南,靈溪,橋墩,碗窯。一次避世之行,最真實、最單純的生活在這裡,或許,這裡真的不是個旅行的聖地,可倘若想和靈魂對話,翻看自己的舊時光,這裡,很好。
15年8月,第一次開始了認真上班下班的時間。
15年10月,青島。16年2月,泰安、麗江。16年4月,溫州。
從最開始就不想過朝九晚五的生活,因為無趣。可兜兜轉轉兩年,還是認真過起了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比想象的有趣的多。挑戰、壓力,turn me on,帶著偏執的熱情,每日愉悅的迎接著不可預知的一天。可從第一個週末,骨子里的浪漫主義就啃噬著我的靈與肉,出行,叫囂著,聲音越來越大。所以,不停的在尋找,尋找,尋找……
碗窯村,就好像是一個憑空出現的村落,出現在我的世界裡。我已忘記或者搜尋不到,因著什麼原因我知道了“碗窯村”。可我就這麼知道了,然後知道了蒼南,溫州的一個鎮,找到了一攝鐘影的博客http://blog.voc.com.cn/dxz330555。那麼就是這裡了,清明假期。
蒼南,這是一個名字很美的地方,是一個百度地圖搜不出來公交線路的地方,是螞蜂窩只有不到10篇遊記的地方,是去哪兒只能搜到4、5家酒店的地方,是一個完全陌生沒有概念的地方。怎麼準備?一攝鐘影的博客提供了最基本的行程安排。可向來懶散慣了,大致做了個計劃就購票出行了。
以下所有觀點,都有一定適用條件,挑選、時間、精力、金錢分配……隨你。
Tip 1,4月初,蒼南的天氣已經有些溫暖了,黨風的牛仔外套,是個不錯的選擇,缺點就是有些重了。於女生而言,愛美,高跟鞋也可以走山路,雪山上也可以穿bikini。碗窯村,依山而建,拾級而上,3cm的粗跟,4個小時,還好。
Tip 2,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向來是喜歡淋雨的,雨大些,不如同住家借把傘,質量不會很好,可擋雨足夠了,凹造型,還是算了。
Tip 3,防蚊水要帶上。四天的時間,手上、腿上,大包小包不下10個,我向來是耐不住癢的,夏天的炎熱可以忍耐,可是蚊子是討厭到極致。
Tip 4,吃住行,我向來不講究。日常多食素,睡過多個機場、火車站、實驗室,坐過皮卡、拖拉機、驢車、狐臭味十足的local bus。If u need advice, pls send me a message or leave note.
Tip 5,屬於自己的記憶方式,於我,旅行日誌並不可少。路上若遇到可愛姑娘,帥氣小夥,便寫下愉快心情;路上若遇到當地大叔,熱情大媽,便寫下情真意切;路上若遇到稀奇玩意兒,便畫下或黏上。隨著時間,字跡、貼紙會出現時間的印記,捕捉到時間的蹤跡。它留給你多少感動、多少美好。哦,我的人生很美。
旅行消費觀,你的是什麼?我的是,在我認為值得花費的地方,我會肆意。吃住行,并不在意,所以,一百多的酒店,幾塊錢的公交,十幾塊錢的食物就充足了。可是,新的體驗一定會參與,博物館、藝術展錢還是要花的,看到了特別歡喜的紀念品,價格高點也無妨了。
這次的行程花費,僅供參考:
交通:高鐵 272×2=544; Public Transportion 50
住宿:溫州豪庭主題酒店 118×3=354
門票:碗窯村 30(成人票)
喫食:12×4=48(中飯的食量不過一碗粥加一碟菜)
水果:87
合計:1113元/人
難以形象的,至蒼南的票半個月前就已經售罄,只得買到杭州,再補票了,於是站了3個小時左右,合計花了5個小時。晚23點到達蒼南。有趣的是很少會有人貼上來詢問要不要搭車,司機師傅們在路旁站成了一排,有些舉著牌子上書地點,有些則空手。只有當需要拼車的時候,司機師傅們才會上前詢問是否要同行。酒店李火車站不過2公里,本想走過去,可夜色太黑,選擇了乘三輪車。司機師傅很沉默,問了地點,偶爾和拼車的一位男士用溫州話講上一兩句。我也懶得問太多,心想就隨他就好了,一路上看著這個夜幕中的鎮子,荒涼感,對這裡的第一印象。第二個印象,便是這裡應該是個工廠的聚集地,有許多輪胎、門窗樓梯建材、陶瓷裝修材料的商鋪。十分鐘左右,就到了酒店,師傅沉默的收了錢就離開了。
這裡許多商家,還是用著很樸實的態度對待所有人,並未區分遊客或是local。火車站到酒店10元,酒店到汽車站5元。公交車不過兩路,難得見到。鎮與鎮之間的交通方式,人工售票巴士。和北方的人情味不一樣,這裡的人淳樸……可惜才疏學淺,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來說明。若說北方人的淳樸就像是黃土地一般,粗狂、厚重、直接;這裡的人的淳樸更像是溪水,跳脫、帶著好奇、隨意,該這樣說吧,不足夠熱情,卻真的在幫忙。
在中國,有著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小鎮,卻是我第一次經過的……
從靈溪汽車站乘車至橋墩(每五分鐘一班),在橋墩下車后在同一地點乘坐前往莒溪的車。這種local bus很有趣,還保有著售票員這個職業。上車後,售票員會指定你坐在哪裡,記錄你要在哪裡下車,一路上會有幾個停靠點,但沒有任何標示或站牌,還有著最傳統的,類似結繩記事的方法。靠著口口相傳,祖輩的習慣,這個城市在運行著。
一路上行過的風景,在刺耳的喇叭聲中,不那麼可愛了。我是最討厭汽車的喇叭聲了,刺耳、不友好。這裡的司機,不停的超車、按喇叭,很容易生氣,卻也願意幫助別人,是我很少見到的。在蒼南的幾日不是陰天便是下雨,有些可惜,似乎藍天白雲越來越難見了。這裡所謂都市裡的交通規則、法規制度,並不那麼重要了。城市,靠著人情來維繫,靠著祖輩流傳下來的faith system運行。初來乍到,很難習慣,但卻很神奇。
不過1個小時的時間,就會到達碗窯村。這裡多是環山公路,彎彎拐拐許多,風景也不錯,橋墩水庫,水很是碧綠。
下車要走過新建的碗窯大橋,200米左右的距離是年久失修的老橋,歲月的痕跡十分明顯,可在它的對比下新建的碗窯大橋,只不過是一座橋而已了。沒有特色,既不顯現新建橋樑的現代感,又不顯現建築的靈動,把它當成從岸的一邊到另一邊的途徑而已了。
走過大橋,再走300米左右就是收費站入口了,售票廳的後面是環山路,以為會很久才會到村裡,卻被告知轉彎便是了,果然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古人誠不欺我啊。造物主的奇妙做工,讓碗窯村這個古村落不會一次性的全部展現在你的眼前。從入口進來,也只是窺得依山而建的幾棟房子而已,左手邊繞著盤山公路上去,路邊慢慢的出現幾個木房子,或是若隱若現的小路,被樹木遮擋了大半。
一直走,便到了朱氏祖宅,又稱碗窯村博物館。第一次見到三合院,臨水而建,中國風水學運用其中,很有中國式建築的風姿。人極少,展覽品也不多,零零散散,沒有太多的精品,大部都是明清時期的陶瓷。有幾篇文字記述了碗窯的歷史,不得不說的是古人的智慧更像是大智慧,藉著造物主的贈與---大自然,利用水動力、林木、高嶺土資源,開始了陶器的製作,甚至遠銷台灣、東南亞。
雜亂的陳設,算不上博物館,生活氣息去很是足夠
踱步過去,我在想,明萬曆年間,黑人老遷徙於此創業,經歷了怎樣的孤獨與堅守……
岩石的穩固,不會消失,存留的意義,可是記錄消失的人?
繼續繞山路而行,便到了頗有名氣的三折瀑。三折瀑,並非指這裡有三折瀑布,而是指其中一個區域裡三折瀑布離得很近,其實1400米的棧道,拾級而上,共可見到六折瀑布。可惜,四月還算的枯水期,水流並不充沛,雖不渾狀雄厚,可也不失清幽靈動。因看過了九寨溝的水,很難再其他地方看到讓我讚歎的水了。但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修建的棧道極為有趣。
棧道較窄,不過兩人同行,上行段懸臂而建,不甚結實的木質樓梯和單薄的鋼構件組成,踏上去咚咚聲不絕於耳,偶爾也會踩空,心驚肉跳。穿過水流的鐵板橋,到了下行段,風景變化許多,頗有些江南的輕柔。這邊的棧道,匠意精心,在臨山一邊建了水渠,清澈緩和,獨自走在上面,頗有幾分雅緻。走到快要盡頭的時候,碗窯村整個村落忽現,最原始的樣貌,不過如此了。
枯水期,水聲潺潺,腳步聲咚咚,偌大的世界,獨我一人,徜徉。
曲徑通幽,清泉石上,若是上有蔚藍天,該是如何快事!
路之盡頭,不,路之轉角
棧道盡頭,與青石路相接,開始下行,走過高高的石墻,在左手邊轉角的位置,可沿台階而上,便是巫氏宗祠了。碗窯村的歷史由明萬曆乙亥年的“前巫”和乾隆庚申年的“后巫”組成,是多姓聚居之移民村落,其分佈上窯以巫、餘、江姓為主,下窯以朱姓為主,半嶺以陳、夏、馬、王姓為主。目前全村常住人口僅70余人,然而其原始陶瓷生產工藝、工場尚存,村落建築形態依舊。
古戲臺和吊腳樓算得上是古建築了,可惜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與劍川沙溪的戲台相比,這裡啊,不值一提。劍川沙溪的戲台,視野開闊,風格古樸,雕樑畫棟雖不華美,卻古典、歷史感濃厚,石柱斑駁,卻屹立百年,看盡蒼田桑海。
碗窯,300余載,終留70余眾……
九龍戲珠,中華建築之底蘊
在古戲臺附近,有處楊學棒的聽展,多陳設楊學棒先生之作品,所屬公司便是溫州海西文化了。陶,我之最愛,瓷,次之。可惜,碗窯村多陳設瓷而非陶。瓷,多或素雅精緻,或華美繁複,美在記憶,like a show。陶,多樸實無華,美在每一個細節,裂紋、圖案、不規整甚至歪扭的形狀,訴說著記憶的花痕。見過的陶藝展、博物館,屬上海博物館最得我心。河姆渡時期的陶,還帶有些高嶺土或是黃土的鐵礦質的紅,形狀歪歪扭扭,算不得美觀,可就是這麼喜歡上了。另外,瓷器也是不多見的,北宋的梅子青,明清的青花瓷,不一而足的訴說著古代人民的智慧。
價值連城,並不重要,美,在每一處
手工之於機器,diversity,成也蕭何敗蕭何
中華特色,本該大氣磅礴,如今,私以為更多是庸俗之輩的代言
一隅
有水,卻不轉動的水車,有其樣式,卻失其本質,謂之山寨
沿古戲臺左手邊直走,穿過廢棄的廠房,便是龍窯十八級舊址了。據說是還在投入生產的窯址,可不見工人。十八級,蜿蜒而上,如游龍在天。村莊因地處山北朝南坐向,一定坡度極宜建階級窯起火,自最下層燃火一級一級順風就勢上竄,既提高溫度又節省燃料。因不甘心,特鑽進一個個窯洞,窺探一二。窯洞裡面便是一部部歷史書了,因終日燃燒,墻已然黑的一塌糊塗,可是一條條裂紋,匯成了人工難以圖畫的樂章。若不是,低頭彎腰太辛苦,我想我可以看一個下午了。
借風送火,事半功倍
不見工人,徒留碎碗
碗窯村有四處遺留下來的水動力舂,用以製作陶器的泥。仍在運行的,只有一處,水車上佈滿青苔,不停歇的運動著,鏗鏘有力的打在泥土上,泥土變得極為細密光滑。
淳樸的村落,人氣不足,風景愈發秀美
300余載的歲月,水車是否已幾經翻修?
再往下走一段距離,便下山了,來到了停車場,路邊有賣煎豆腐的小攤,來上一碗,滋味調足,算是一天的能量補充了。我雖常食素,又喫的極其清淡,可味覺還算敏感,這裡的食物原料到很是新鮮,但味道略咸。一面焦黃,一面滑嫩,佐以蔥花、香菜提味,稍加辣味,便很是風味十足了。據同桌的遊客講,牛雜湯倒也不錯。
70余人的村落,宅處山水間。
這是我拍到的最美的圖片,沒有之一。
原定好的莒溪大峽谷和紅軍基地的行程,因著下雨的緣故,就放棄了,到不可惜,未計劃的行程總是有意想不到的驚嚇或驚喜。向酒店借了把傘,就隨意的在大街小巷轉悠了起來。同週六不同的是,今日人少極了,安靜的像座空城。特別的是,這裡的房屋、道路大多蜿蜒曲折,很少會遇到筆直的道路,一眼望去,彎彎繞繞,倒也別緻。
江灣路附近,臨河而建,蒼南靈溪基督教會,永生堂。原來人都在這裡。溫州是中國基督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基督教徒也是十分多。週日,大部分人放下手中的事情,前往聚會,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同唱一首歌,同信一位神,這裡充滿感恩和讚美的聲音。
因著盼望,因著愛,人才繁衍生息吧
從教會出來快要4點了,在五穀粥鋪喝了碗黑米粥,嘗了炒河粉,偶然看到斜對面有個傳統市場。我向來喜歡逛傳統市場的,這裡有最真實的生活,最真實的當地人。因是清明節,許多商家都在賣一種綠色的年糕,不確定是否是茼蒿所做,味道還好,但足夠健康,對消化也好。第一次吃是朋友的媽媽從杭州帶來的大包子。我本食量不大,卻因著朋友媽媽的熱情,硬生生的吃了兩個,第二天則斷食了一天,所以記憶深刻。這裡有做成餅狀,煎來吃,在夾一些紅糖,甜糯的口感。也有做成糰子,裹些白芝麻,夾心有紅豆沙,也有黑芝麻的,夾心不多,可也甜而不膩了。
市場中又許多賣水產的攤販,把海蜇切細,粗細一樣,技藝了得。節節蝦、墨魚、大閘蟹,十分新鮮,海邊長大的孩子,對著海鮮的土腥味也不厭惡,反而玩的暢快。市場裡的大媽到很是熱情,也不管你聽不聽得懂,只要眼睛對到了,便拉著你介紹起來。拍照的時候,反而腼腆了起來。
傳統市場,最不缺乏的,便是手工傳統食物了
生活,在食中
雖食素,感官上,仍是美的
該是茼蒿所製成的餅,油煎後,夾紅糖,喫之
物件的擺放,一個人的一生
茼蒿糰子
在那裡的時候,到沒有太多感受,回來后,反而越寫越多了。原來一點一滴,還是有許多回憶的。回來的列車上,路邊風景到不錯,油菜花都開了,不大片,可也算的上是美景了。進入江蘇后,路邊多種紅楓,顏色倒也漂亮,只是一直沒有藍天,可惜的很。
或許,低碳生活,真的很需要了。
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