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里的青石板
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今惠水县)主驿道之中段,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日"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
天启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时领青岩土守备,领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公里的"四只把"坡(地名)建土城,时人称为"王城"音译汉语为"兵城"或"营盘"之意,这是今青岩城的雏形。土城居高踞险,原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贵阳,西入平坝(县),东走龙里(县)的十字交通要寨。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
1
穿越的大明志
如果说提到古镇你会想到什么,那一定是有着历史底蕴的古景和让人恍惚的穿越感。今年青岩古镇用一场穿越的大明志,为我们重新打开了因疫情被封闭的大门,夜色中的青岩,在一盏盏纸灯的印照下,于青色的朦胧中,显露出通往过去的石板路。
白天的青岩古镇是属于热闹的人们的,远远望去那些鳞次栉比的街边小店,整齐地码放着色泽诱人的卤猪脚,炸得饱满立体的豆腐圆子,以及那冒着热气的铝皮水壶。木心先生说:“清早上火车站,长夜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比起大家耳熟能详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我更爱那个冒着热气的豆浆店。因为,那是曾经的他们和现在的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简单的幸福。
而晚上的青岩则是属于古镇自己的,当夜色遮盖住了纷繁的光旭,青岩才露出了它妍丽的面貌。换上明制汉服,提一盏纸灯笼,缓缓地踏上那古老的石板路,时间就此打开了一扇门,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我们,又重回历史。
定广湖上泛着古舟,石板街上光影琉璃,瞬间,我们就回到了那个,被清朝官方评价的幅员辽阔,远迈汉唐,繁荣似锦,治隆唐宋的明朝。因为疫情被隆重推出的夜市,也成了青岩的最佳配角。
记得当初看《长安十二时辰》时,感叹于马伯庸的鬼才,更倾心于那醉人的盛唐美景。而今,在青岩古镇的夜色里,我也在那短暂的明朝梦里,体验了一次古人的情思。就像王阳明给贵阳的翠微阁题的诗:“但逢佳境需行乐,墨遗风霜着鬓毛”,哪怕就是短暂的穿越,也要及时行乐,将那不可复制的历史,像梦一样留在心里。
2
沁香的玫瑰
都说美景更需美酒配,可对于我这样固执的吃货来说,美景还是和美食更相配哦。青岩的玫瑰糖在2009年9月被评为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早在被国家列入关注对象之前,玫瑰糖就已经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心头好了。
在青岩这个地方,懂得玫瑰糖做法的人可是有很多的,但是真能做到人人绝口称赞的却不多。就像我最爱的糕粑稀饭,青岩随处可见,却并不是每一家都入得了我的心。
根据史料记载,青岩玫瑰糖始于清康熙年间(1661-1722),系黄家祖传工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用麦芽糖、糯米、玫瑰花及优质泉水经过十三道工序精心熬制而成,现经黄家第十代传承人黄林声改进配方,使产品甜而不腻,香糯化渣,回味悠长。
当忙碌的一天结束,古镇上的人们才开始了真正的生活。在贵阳这个地方,即使进入了秋天,也并不会立刻感到寒意。傍晚时分,搬个竹凳子放在门口,或和邻居闲聊几句,或与棋友来几个回合的较量,或是干脆一个人发发呆,看看这安静的古镇。
这个时候,吃了咸口油腻的晚饭,随手抓几颗玫瑰糖,不管是聊天、下棋还是发呆,投掷一颗进嘴里,让那沁人的花香在嘴里蔓延开来。我想,那就是生活里的一点甜吧,即使白天的我们依旧要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至少在这一刻,可以混着嘴里的香甜,为自己的生活加点甜味,这样,我们才有勇气面对第二天的兵荒马乱。
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城外人,古镇也一样包容,就像它包容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你看,至今仍旧保存完好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和古镇里大小不一的寺庙,一起共存于世。行走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过去传统的宗教文化,也能体验一下西方的信仰生活。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古镇的外人,而我们因口里那一颗玫瑰糖成了古镇的城内人,它们则因为古镇的沁香染上了城内的味道,也成了古镇的一份子。
而我最爱的糕粑稀饭,也因着这一抹玫瑰香,成了我永远带不走的眷恋。无论贵阳有多少家店做着糕粑稀饭,终究是做不出我最爱的那一碗味道。后来,我终于明白,不是贵阳做不出这种美味,而是只有在青岩才能吃出那种绝味。这是古镇赋予的神奇力量,不容更改。
3
传说里的青岩
在古镇有一个关于青岩龙的传说。那时,青岩西南黑神庙的的山上、是葱葱的梓木树。在黔陶路旁边龙阁周围,有森林里的油杉。这龙的头在迎龙阁山下的河里,有许多门板大的鱼陪着。龙尾则在黑神庙的山上,在那儿还看得着龙的鳞片。这龙的身段正伸展在场坝的地下。石板铺就的场坝中央,有座高高的砖塔,塔前有个水池。这个用以焚化水纸的塔和水池下面,正是龙的腰身,据说底下还有一口大铁锅,站着一只大公鸡,是看管龙身的,因为龙的腰一扭动,就会发大水,大公鸡狠啄它一口,龙身就不动,青岩城也就平安不被水淹了。
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青岩那一块块的青石板是有魔力的。就像古镇热门打卡点背街,它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
每次走在青石板上,我似乎都能看到600年前的古镇人,悠闲地走在石板路上。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坛、长城,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编纂了《永乐大典》的时代,心中不免欣喜。
记得某次和好友夜访青岩,我们都惊诧于夜色中的古镇,那是和我们记忆里的美食一条街完全不同的地方。安静下来的青岩,第一次让我们有了古镇的既视感。那被打磨得发亮的青石板,在夜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眼,似乎白天的阳光遮掩了它的靓丽,直到夜晚来临才让它得以展露真颜。倒是和我们现代人有几分相似,都是要到夜色里寻找自我。
行走在这样别致有韵的古镇上,让我想起乌镇和西塘,但我更爱青岩这份朴质的美,没有江南的细腻却有黔地的清秀。雨后的青石巷就似清水出芙蓉,总能带给你一份净化心情的清新。这是独属于黔地的气候,也是独属于青岩的清秀,更是独属于古镇人藏于青色里那份静水流深的气质。
你以为青岩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明清式古镇?那你可要重新了解一下它了。青岩古镇有着独特的重檐悬山式结构,贵州素来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下雨,总不能耽误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们经过反复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青岩镇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门面作为商铺的民居,一般会显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更何况还有带着风的偏山雨,但总不能把门关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檐,很好的保护了柜台,这样再大的雨也不怕了。
如果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双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种装饰作用,这种仿生学的商铺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古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这种运用人体仿生学,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即便放在全国范围看也实属罕见。
青瓦石墙、古朴沧桑,却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色彩,这才是真正的青岩古镇。一如褪去了白天喧嚣的古镇,在夜色里安静地表达着自己的时候,才是最有魅力的时候。这样的古镇是鲜活的也是真实的,也才是传说中那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
夜色里的青石板,就在那穿越的大明志中反复被打磨,而游走在上面的沁香玫瑰,将600年前的古韵流传至今。如果说传说里的青岩,给了我们最富想象力的故事,那么此刻的古镇,就给了我们最具个性的生活体验。
只一次,你便会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