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7.5【2017-9-26】
#每日学论语#17.5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bì)畔(同叛),召,子欲往(wǎnɡ)。子路不说(yuè),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fú)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jī)为(wéi)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盘据费地图谋发动叛乱,派人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应召前往。子路很不高地说:“如果没有好地方可去也就罢了,何必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说:“他来召我前,难道是要我白跑一趟吗?如果有人要用我,我难道不能将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社会制度在东方复兴重建吗?”
【微言微感】
阳虎作乱,想借助孔子的势力,孔子坚决不去,道不同不相为谋。
公山弗扰也作乱,召见孔子,希望合作,孔子跃跃欲试,不是子路阻拦说不定就真的去应聘了。
这是为什么呢?
阳虎和公山弗扰都是季孙氏的家臣,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小人。阳虎是一个口无遮拦,我行我素,而且颇有几分能力的人物。更重要的是翻脸无情,他是靠着季孙氏一步步强大起来的,但是和家主发生了利害冲突,说翻脸就翻脸。得志便猖狂,做人无底线。公山弗扰也是季孙氏家臣,也翻盘了家主,但是他还是有底线的,比如在流亡吴国,但是不做伤害自己祖国的事情。
当然,这是后话,孔子在拒绝阳虎,而对公山弗扰的邀请跃跃欲试的时候,公山不扭还没有流亡,正是如日中天。孔子果断拒绝阳虎,而差一点投奔公山弗扰,可见孔子对他们的为人处世是有预见性的。
况且,孔子17岁的时候,想参加季氏宴请士大夫的宴席,一期扩大自己影响,让自己贵族身份得到承认,结果被阳虎羞辱一番,赶了出来。孔子太了解这个势力小人了,怎么可能去给他站台?
换个角度,孔子真的是有些性急了。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孔子这安邦定国志,救世济民才,都是要寻找英雄用武之地的。
鲁昭公不行,齐景公不行、卫灵公也不行……天下之大,并无立身之地,身怀绝技的孔子,要找一个好东家,实在并不容易啊。
在遇到刘邦之前,张良一心为韩国报仇,不惜多次涉险刺杀秦王都没有成功。知道遇到了刘邦,胸有大志,从善如流的一代枭雄,他才得以有机会实现自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国师雄才大略。
世无汉刘邦,说不定也就没有了青史留名的奇才张良。
哪好到哪去,谁好跟谁学。人最好能遇到一个好大哥,在带头大哥引领下做成大事情。
如果没有合适的好大哥呢?姜尚没有周武王,管仲不遇见齐桓公,百里奚没有遇到秦穆公,伍子胥不遇到吴王夫差,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难道就让一身绝技被淹没吗?
孔子不甘心!
万一要是能变废为宝呢?万一要是能招降公山弗扰,以费为根据地做一番视野呢?
孔子需要的只是一块试验田,即使那天地是盐碱地,只要完全交个他,他也有办法让荒滩变良田。
消灭敌人最高明的办法,是让敌人变成志同道合的伙伴。
《人民的名义》上,李家康把矿山废墟变成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开发建设统筹考虑,花少钱,办大事。这不失为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如果孔子能制止公山弗扰的叛乱,打造一个周文王、周武王的盛世太平,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但是,子路反对,而且说动了孔子不去冒险。后来,这件事不了了之。说明孔子从善如流,接收了弟子子路的批评。
毕竟,孔子想改造公山弗扰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说不定被那恶人害了呢?说不定被人家胁迫作违心的事情呢?
周作人曾经冒过这种风险——日本人来了,我自管教我的书,只要自己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别人还能把自己怎么着?
后来,他身不由己,不得不和日本人合作,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一生为此赎罪。
去,是勇气;不去,是智慧。去,需要足够的定力;不去,需要淡定面对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