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5.42【2017-9-7】
#每日学论语#15.42
【原文】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yǔ)师言之道与(yú)?”子曰:“然,固相(xiànɡ)师之道也。”
【译文】
乐师冕来拜访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又对他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了,孔子向他介绍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乐师冕走了以后,子张问孔子:“这就是与盲人乐师讲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辅助盲人乐师的方法。”
【微言微感】
心怀慈悲,悲天悯人,常常从不经意的细节中流露出来。
那一次,我们做了一个游戏:
蒙住丈夫的眼,妻子来喂饭,假定丈夫已经不能动弹,只能饭来张口。
那一刻,几十对夫妻都不说话,假定都生活在几十年后的二人世界,老态龙钟,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只有夫妻老伴,只能互相搀扶。
起初,有丈夫不耐其烦,甚至伴随着夫妻争吵;渐渐,有人轻轻哭泣。
交换角色,女人蒙住眼睛,男人搀扶女人上四楼,然后下来。
引导师音乐渲染,引导语煽情,不让发出声音,只能用心体会。
回到场观,交流分享时候,有夫妇抱头痛哭。
我们经常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其实生活中并不容易。没有挨过饿的人,体验不到饥肠辘辘的感觉;没有失去自由的人,不理解手脚健全的幸福。
我有这样的习惯,遇到卖菜、卖瓜的,如果急着回家,能包圆就多买一些,反正一时放不坏,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从不给瓜农、菜农讨价还价,并不是因为我有钱,而是因为我曾经也是和他们一样,起早贪黑种瓜卖菜,个中艰辛,深有感触。
小时候上学,我属于开窍比较晚的。没有学前教育,7岁前整天就是割草放羊。一年级第一个月,我写的“2”一直站不住,只能头趴在地上,如同一只奄奄一息的大笨鹅。开学两个月,我26个字母认不全,被老师留校不让回家吃饭。姐姐辅导我学习,常常气得用书敲打我脑袋。她越是着急,我越是手足无措,以至于大脑死机,一片空白。
8岁,我继续上一年级,开始开窍,慢慢变成了光荣榜的常客,于是越学越有劲。
做了教师,我深深理解差学生。和好学生相比,差学生最不容易。听不懂课,还要周武郑王假装津津有味;作业不会,还要不知所云抄写;考试不好,轮番地毯式轰炸,老师教训玩,爸爸教训,然后妈妈还要絮絮叨叨没完。然后第二天,还要乐乐呵呵跑进教室给老师问好,忐忑不安等着老师把作业扔出来。
我特别理解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说我好脾气,有耐心,我其实是把那学困生当成了当年一塌糊涂的自己。
孔子对盲乐师,耐心细致,彬彬有礼。每走一步,提醒到位:小心,到台阶!小心左转弯!非常好,请入座!你左边是张三,右边是李四……
一个人对权贵尊敬很自然,对家人关爱很自然,对好友义气很自然,对于素不相干的贫者、弱者还能保持真诚地礼敬有加,那就很不容易了。
所以,孔子伟大!发乎于心,自自然然。
我们做教育的,难免偏爱懂事的好学生,这是没有问题。但是,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对待和父母挣扎在底层的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宽容,有没有发自肺腑的尊敬,有没有不功利 的慈悲,这至关重要。
好教师,首先是学生观,然后才是知识和能力。孔子说:“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对待盲人乐师!”对待问题家庭的问题学生呢?我们是不是更需要高看三分,厚爱三分,多谢关注,多些辅助。
去功名利禄,教育就是无分别心的陪护、唤醒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