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里往外看,那是个完整的人,从门外往里看,只能看到一双大皮靴

昨天的文章,我为什么没有痛斥查寝室的“大姐大”?

读者分类了,分成了两类。很多言辞激烈的留言,我没有放出来,因为我觉得并无对错,亦无是非,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不想引起两拨人的争辩。

我猜到了分歧,一开始就猜到了,因此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儿:固有观念。

固有观念无所谓对错,仅仅是习惯而已。

习惯是很多原因造成的,看问题的角度就是其中一个。

昨天我举了一个例子,我用小时候院子门口的门卫举例子,因为门卫又像保安又像查寝的大姐大。

我很小的时候,上小学的时候就意识到不同的人对院子门口的门卫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正如小号聊的那个话题,用陈铭的树和鸟打的比方。一张画,从正面看是树,从背面看是鸟。

门卫也是一样的。

在院子里的小孩看起来,那就是个人,和你我都一样,只不过他的职责是站岗。大人管人家叫小战士,小孩子以为他们的名字就叫做小战士。

那年月还没有小区,没有物业,他们的工作性质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保安。

那么在保安的权责内,当然是保安说了算。

比如你在院子门口堆沙子,挡路,人家把你的工具没收了,你也没啥不服气的,毕竟你也知道,规定如此。

但是在院子外面的人看来,看到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双大皮靴了。

院门关上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门下面那道缝里,是否有皮鞋走来走去,如果有,说明站岗的在,如果没有,说明不在。

身体部分被门挡住了,你看不到,你看到的就是一双鞋子。

门外面有很多人,那时候8,90年代,也有摆摊的,卖蔬菜的,卖小食品的。

如果门卫出去驱赶,或者没收了人家的摊子,那些人是恐惧的,是愤怒的。

这里面的原因,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彼此不了解。

院子里的人和门卫之间毕竟是了解的,我也认识你,你也认识我。

换句话说,我不太相信你会欺负我,你也不可能欺负我。

你真的要欺负我,我马上就会找到你的上级,马上就会制止这一切,即便是个孩子,他也有能力找自己家大人,回头把被没收的挖沙子的工具要回来。

换句话说,彼此之间的基本信任是有的,恐惧感是没有的。

但是院子外面的摆摊者和门卫之间是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的。

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刚刚进城,对整个城市都不熟悉,更不要说具体到一个院门口。

在他看来,也许当初就是觉得这地儿卖东西卖的快,能挣钱。他也不知道什么影响了交通,或者影响了整洁,他没有想过。

现在你跑出来,给了他一个理由,就没收了他的摊位,或者驱赶他,他是愤怒的,也是恐惧的。

愤怒在于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了,他也不太清楚自己的行为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孰轻孰重。

恐惧在于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也不知道还可以找这人的上级反馈。

又或者说,他对门卫都是恐惧的,对门卫的上级就更加恐惧或者讲天然的不信任了。

这就是我打的那个比方。你从里面看,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你觉得那个人和你没有区别,有胳膊有腿。

你从外面看,你只看到了门下面缝隙里来回走动的皮靴。你只知道当门打开,皮靴出来的时候,会影响你的利益,甚至生计。

人跟人之间可以建立信任,人和皮靴之间怎么建立呢?

第二、处境不一样。

你在院门口堆沙子,那不是你的生计。所以当你的小铲小桶被没收了之后,你不会觉得天塌了。何况你很清楚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要回来,你也清楚,什么时间段,什么情况下是允许你堆沙子的。

院门口那个小贩不是这样的,他的摊位是他的生计。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清楚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要回来,也不清楚其实某些时间段某些位置是可以摆摊的。

真正给他造成经济损失的是信息不对称,但确实不对称。而这件事对他又很重要,吃饭的家伙什和玩的家伙什,可不一样。

所以你看到了,没什么复杂的原因,我们小号里聊陈铭技巧的时候聊过,这就是人的共情,你对什么产生共情。

当你不相信你会被欺负的时候,你倾向于还是先遵守规则,反正你有把握小铲子小桶要的回来。

当你担心自己会被欺负的时候,你倾向于拒绝先遵守规则,因为你对于事态后续的进展方向没有把握。

而你是不相信自己会被欺负还是倾向于认为自己一定会被欺负,是受到你过去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影响的。

一个经历过很多事,但是从来没有被欺负过的人,是很难相信对方会欺负自己的。

同样,一个经历过很多事,但是很少如愿以偿的人,是很难相信对方会给予自己公平的。

这就是昨天开篇就告诉你的那句话。固有观念是经历导致的,你很难说什么对的,错的。

所谓对错也无非是这个人现阶段的理解,所谓回答也不过是你对他现阶段理解的迎合。

那天聊高明远是个恶棍,但他首先是个怨妇

我儿子登陆了后台,看到两个回复,来问我。

两个人都在问信长之死,我的回答却完全不同。why?

我告诉第一个人,信长逼光秀,以至于遭到反叛被杀是无可避免的盈亏同源。

对他这样一个乱世中的小大名,如果走寻常路,桶狭间合战他都过不去,第一集就得领盒饭。

如果不走寻常路,他有可能侥幸熬通关,更有可能在中途身死道消,比如对下属太刻薄引来了明智反叛。

很显然,在他的牌面上,他只能选后者。赌一赌喽,赌还能多活两集,不吃亏。

那么对于第二个人,我则告诉他,信长做的太过了,刚则易折。

第一个人的留言和回答被放出来了,第二个人没有。

我为什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的放出来了,有的没有,很有意思。

因为在第一个人的提问中,我看到了思考,对方明显有思考的痕迹,人家也很想知道我真实的看法,那咱们有一说一好了。

既然是思考,那我放出来的用意就是分享给其他真的想要思考的读者。

第二个人的提问中我看到了很浓的情绪。我感受到了他的共情,他的代入感。

他觉得信长作为一个老板太刻薄了,在生活中他应该遇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他觉得生活太残忍了,他把自己代入到明智光秀的遭遇中去了。

于是我顺着他说,信长这种人,太刚,太自以为是,迟早要倒霉的,你放心好了。

他听了之后很开心,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心情平复了,又可以愉快的上一天班。

我没有放出来是因为我并不诚恳,我不太愿意把不诚恳的话拿给更多人。

那你说我为什么对一个人不诚恳?

因为对方需要。

就像我在路上走,路边有个孩子在哭,我看懂了,我明白只要自己随口编两句就能让对方破涕为笑,出于不忍,我就随口编了两句。

我就是这样一个和稀泥的人。

这世上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不了呀,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不和稀泥又能怎么办呢?

就像信长之死那是一个很简单很朴素的原理,叫做不确定性。

市场里最常见的就是不确定性,你没有连续赢一百次,你几乎找不到规律的,你就算连续赢了一百次,你找到的规律也是有时效性的。

你觉得这句话拿给多数人听有意义么?

有几个人连续赢过一百次?没有的。大部分散户就是稀里糊涂赢了,稀里糊涂输了,一辈子呼呼呼的就过去了。

当他赢的时候,你夸他两句,让他在开心的时候可以更开心;当他输的时候,你安慰他两句,告诉他,都是市场不好,让他别往心里去。

这就是你能做的了,如果你愿意的话。

能够坐下来,把不同的牌面展开,一遍一遍的打给你看,让你看懂不同的打法之间的区别,看懂各种当下的制约,最后让你明白,原来某种牌局下那么打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舍得,是一种盈亏同源。也是一种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不得不放下什么。

这种复杂的工作只有父子之间,师徒之间才有足够的功夫慢慢做,细细的做。

如果只有一面之缘,只言片语,除非你前六个馒头吃过了,就等第七个馒头,别人可以帮下,否则并不能为你做些什么。

如果说有,那也只能是两句好听的话,让你心里舒服下。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实质,本文一开始就说了,门里门外看门卫,真正的区别在于信息不对称。

你看,绕了一圈,咱们又回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