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案的背后:扭曲的亲子关系,还会毁掉多少家庭?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文|千姐
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近期开庭,在庭审过程中,吴谢宇讲述了杀人细节,痛苦后悔,不想被判死刑。
为人父母的我,看完新闻无限唏嘘。
是什么让一个本该有着大好前程的孩子,亲手为人生画上了句号、毁掉了自己的家庭?
赵玉萍老师在她的新书《亲子关系的重建——用沙盘疗法读懂孩子的心》中写到:“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1.为什么爱会伤人?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渴望能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可是,在很多家庭当中,“爱”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
“因为我爱你,所以才会打/骂你!”
“我为什么不去管别的孩子?还不是因为爱你!”
“我都是为了你好!”
......
这些,真的是爱吗?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党。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吴谢宇的爸爸去世之后,他非常痛苦,也能感受到妈妈的痛苦,可是,妈妈并没有选择与同样失去亲人的吴谢宇分担这一痛苦,而是默默承受,什么都不跟吴谢宇说。
这让本来就因丧父而处于心理波动状态的吴谢宇,感觉到了莫名的压力和抑郁,也许这就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吴谢宇的心理。
我能理解吴妈妈,她希望所有不幸都由自己承受,儿子可以无忧无虑地继续学业,过上锦绣人生。
吴妈妈的同事说,她丧夫之后很少笑,只有在提到儿子要带她一起出国的时候,才露出了笑容。
这就是吴谢宇妈妈深沉的爱。可惜,这也是爱会伤人的来源:父母给孩子的爱,只是自己以为的爱。
在父母眼里,爱是这样的:
严厉纠正孩子的言行,养成好习惯,这就是爱;整天不回家,努力挣钱给孩子,这就是爱;逼着孩子练琴、跳舞、下棋,让他多一门爱好或者技艺,这就是爱……
父母们忽视了一点,这些爱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为视角的,有没有人关心过孩子对爱的需求是什么、关心过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呢?
虽然很少有父母会故意伤害孩子,但是,不以孩子需求为出发点的爱,就是以爱之名施加伤害,这和真正的爱有本质区别。
《亲子关系的重建——用沙盘疗法读懂孩子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十八岁的女孩西西,总觉得家人不爱她,她和爸爸妈妈、外婆一家四口来做咨询。
赵老师发现,西西因为得不到爱而满腹委屈,她的家人却也因为西西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满腹委屈。
盖瑞·查普曼教授说:爱的目的不是得到你想要的,而是为了你所爱之人的福祉去做些什么。
他在著作《爱的五种语言》中提出了五种表达爱的方式: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爱,要用对方接受的方式,而不是自己认为的方式。
如果父母不能改变自己爱的方式,会导致孩子以为痛苦才是爱的常态,由此不仅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还会发展出扭曲的心理状态。
自以为是的爱,越浓烈,越伤人。
2.为什么孩子会逃避现实?
吴谢宇在弑母之后,以出国留学的名义,从亲朋好友那里骗来了一百多万,他用这些钱去干什么了呢?
玩赌博机,频繁出入娱乐场所。据报道,光在福州一个晚上就花了十几万。
有人说,吴谢宇心理素质真好,犯罪之后,还能冷静地借钱、毫无顾忌地享受。
可我认为,赌博、谈恋爱、花天酒地,是吴谢宇用来逃避现实的方式,甚至他想要自杀和杀死妈妈,也都一样。
为什么要逃避现实?
《亲子关系的重建——用沙盘疗法读懂孩子的心》的作者赵玉萍老师,接待过很多网瘾少年,她发现: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都能够通过自律戒掉网瘾。
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
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就是一个人内心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这是自尊的来源和基础。
如果孩子有机会在家里、学校里、社会上做出贡献,就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而被需要的孩子,会建立起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父母只盯着学习,只用学习成绩来僵固孩子的价值,甚至用不合理的高期望来衡量孩子的价值,会发生什么?
一方面,孩子社交、玩耍等参与丰富多彩生活的权利被剥夺,获得自我价值感的途径只剩下学习这一条单行道;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认为自己“不行”“不好”,最终怀疑自己、不自信,丧失了自我价值感。
报道称,吴谢宇的妈妈对他要求很高,也比较严,有时候吴谢宇在外面玩,母亲就很严厉地说“回去看书”。
而且由于吴谢宇从小就表现优秀,三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就已经是《欧洲哲学史》这样的书了,可想而知,他会承担着多么大的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马修·麦凯博士在《自尊》中写道:“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很多基本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缺乏价值感的生活,一定使吴谢宇的内心痛苦、压抑,这也导致他必须不断地依靠“征服”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学习如此,恋爱也如此。
而父亲去世又加剧了这种痛苦,让他产生了更加极端的逃避现实的想法:死亡。
原以为杀死妈妈再自杀就能摆脱痛苦,可是自己又没有勇气。只好用赌博等方式继续逃避。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第一,信任孩子。
不愿意放手,其实反映出了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从心底里认为,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孩子没有父母的帮助就不行。
只可惜,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永远都不行。
所以,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去试错、去锻炼,不仅给孩子积累了人生经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宝贵的自我价值感。
第二,降低期望。
父母们高期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焦虑:学习不好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现在要求低,以后掉队了怎么办?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我们不会怎么办?
这种焦虑的来源,就是绝对化思维,是一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思维,认为某件事情要么应该怎样,要么不应该怎样。比如:“不会艺术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学习不好这一辈子就毁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我儿子也一定可以的。”
因为绝对化思维,父母们就会从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忘了时间、不想练琴等等行为推演出无数可怕的结局,焦虑之下,又采取了各种过激反应,引起孩子的反抗、欺骗、抗拒等等。
降低期待,就必须要放下绝对化思维,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灵活性,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有兴趣爱好就不能适应社会了吗?今天不想写作业就意味着以后都堕落了吗?
思路一变天地宽,孩子背后,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而当今父母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的问题: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用自以为是的爱一次次伤害孩子,或者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剥夺孩子的价值感,让他们内心痛苦、逃避现实。
《亲子关系的重建——用沙盘疗法读懂孩子的心》中,针对中国式亲子冲突的特点,从认知、情绪情感等五个方面解答了亲子关系的问题,让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我建议父母们都能看看这本书。因为,父母的觉醒与转变,是亲子关系真正的开始。
但愿今后世上,再无吴谢宇。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提供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 碧读矩阵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