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 | 人生美好的状态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把门打开,什么时候安静地走开

这是《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

再推的第229篇

大家好,小梁的《睡睡平安》完整音频版内容已更新完毕,点击图片试听后,可订阅一整年的节目。

入睡之前,枕着《论语》,睡出更好的自己。(本文内容节选自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103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01

懂得保护自我,懂得进退得当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桴”是木筏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很慨叹地说:“天底下没有明君,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我很郁闷,不如乘着木筏漂到海外去发展。能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由”就是子路,武功高强,是孔子的弟子兼保镖,孔子对他又爱又有点儿失望。

子路听了后很高兴。不过,孔子看见子路高兴的样子,又说了一句:“子路是比我勇敢,武功比我高,比我厉害,不过在做事时缺乏剪裁得当的能力。子路有些时候会用力过猛,有些时候会看不清形势,有些时候会表达得不清楚,有些时候不懂得保护自我,有些时候不理解进退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无所取材”:拿到一个东西之后,把它裁剪得不够好,比喻一个人面对一种境况的时候,反应不够如法。

后来子路的下场果然就像孔子的观察结果一样——死于非命。

子路去卫国做大夫,不小心卷入了政治斗争,人家都告诉他很危险,让他赶紧跑。子路却仍然秉持着“正义”说:“我要回去看看。”结果被敌人抓了起来,一拳打过去,帽子都被打掉了。这时子路却说:“君子即便是死,也应该将帽子戴的端端正正。”于是他戴好了帽子,从容地迎接砍头。

孔子在很久以前,就了解子路好勇好斗、缺乏变通的性格,推测他很可能在未来死于非命。所以他常常提醒子路做事不可以这样,但很无奈的是,子路最后的结果仍然是这样。

02

进与退之间,我们如何拿捏好尺度?

某种程度上来说,孔子是一个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融合得很好的人——对君子的理想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对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缺点带来的种种危险,时刻保持提防。

所以他一方面跟大家说:“你要做君子,要做一个正直、朴素的人。”另一方面又说:“你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内在的成见、对自己的要求,而让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

就像小梁在上一篇跟大家分享的话题——孔子建议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胜任,孔子对他仍然保持着谦卑姿态的赞叹是一样的。

孔子非常深刻地了解到,理想与现实是并存的。如果只追求理想,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果只活在舒适区,心中没有君子的理想,那么“道义”就很容易堕落。

二者中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态呢?或许就是我们称之为“中道”的状态吧。审时度势,不是说前进好或不好,也不是说待在原地好或不好,这中间都有艺术可言。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老年时慨叹“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多读几遍《周易》,可能会少犯更多的错误”的原因。

《周易》的核心观点是“处经守常、通权达变”——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守住这种状态。但同时又对外界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知道当力量、气候已经发生改变时,要积极地拥抱变化。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变化的敏感和捕捉,以及自己与这种变化之间的协调性带来的某种警惕和觉察。这也许就是人生所有艺术的核心。

一个人什么时候该勇敢,什么时候该隐忍?就像李宗盛在一首歌里写到:“那一夜你喝了酒,带着醉意而来,朦胧中的我不知道该不该将门打开,你彷佛看出我的犹豫,轻轻哭了起来,然后隔着纱门对我诉说你的悲哀,刹那间我突然了解你这样的男人要的不只是爱,什么时候该给你关怀,什么时候我又应该走开……”

李宗盛认为人生美好的状态是,什么时候把门打开,什么时候又安静地走开,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你对现在的状态的揣度。

孔子对子路批评的核心其实是,他担心子路这样一个常常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由于有勇气、会武功、对自己的力量过度自信,而不懂得保护自己,不懂得在某种程度上隐忍。

在进与退之间,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尺度在哪里呢?结合前一篇,尺度大概是做到十分,位居七分,说三到五分,整体而言是比较均衡的。

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是说了十分,位居十五分,真实的自己只有三分,这就是错配,会带来种种危险。

03

人也许可以欺骗别人,但不要欺骗自己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在心里都问问自己:“我做了哪些能力和知识不匹配的事”“我做了哪些冒进的事”……哪怕我们没有勇气当众承认,没有勇气改正,但一定要有勇气在内心跟自己说:“你知道自己做过了吗?”

人也许可以欺骗别人,但不要欺骗自己,因为骗的时间长了,就会活在一种虚假的想象中。以为自己就是想象的那个样子,而这一点恰好是非常危险的。

孔子说子路“无所取材”——做事不知进退,其实说的是子路活在一个以为自己很勇敢,且拥有正义的想象中,但是以他的智慧以及隐忍的能力,不足以承担这一切。

如果一个人能常常在睡觉前反省一下,告诉自己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会更加心安理得。

当然,这和现代社会许许多多人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匹配。所以小梁的意思是,这是一个时代的共业。每当我想到这些状况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越发理解孔子,他看着河水说:“河水就这样流过去了,世界就是这样流变的,人们就是这样骗来骗去,演来演去,骗完别人骗自己,骗到有一天无可奈何,生命的真相浮现出来,才是一件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孔子看着人们都在演来演去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某种同情。当我们在阅读《论语》时,当我们在感受《论语》背后那位老先生的种种情非得已的痛苦时,我们是不是慢慢慢慢地开始理解了一些更美好的、素直的真相呢?

花点儿时间,把内在真实的自我拎出来看一看。如果有机会,告诉周遭的朋友:“我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没有自己平常说的那么好;也没有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现的那么好。”你反而会因此获得某种真正的解脱。

解脱了,就愉快了;愉快了,就自在了;自在了,就睡得好了。

在你心里有没有

自己一直不敢承认的事情?

现在你有勇气面对它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