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清醒思考的策略:做正确的事,...
我们常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思维,是一个人理解对待这个世界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学识、金钱、感情、智商更为重要。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时候看待事物,依靠人的直觉已不再可靠,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更科学、更完备的认知体系,来帮助观察并厘清这客观世界,让我们能更加敏锐、清醒、理智地作出判断与应对。罗尔夫·多贝里这本《清醒思考的策略》,就是这样一本收集了各种思维工具的书,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即插即用。
作者提供的52种思维策略,不少在其它书籍中已被充分论证过,但经过作者如此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读来获益还是良多。正如书中写的“这些策略能让我们的大脑直接用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式保持清醒”,把这些工具当作自己日常思维进阶训练的清单体,用以对照检查也未尝不可。虽然有了它们,未必能让我们变得多聪明,但至少可以少犯一些错误。
书中有两个思维工具,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也帮我开了新的脑洞。
一是计划几乎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完美的预设条件其实是不存在的,计划本身一文不值,计划的过程才是一切。
这几天在做去年的盘点,一直为自己没有完成的阅读计划而耿耿于怀。在读到作者这一思维工具时,突然豁然开朗,原来不是我不够自律,而是我的计划本身就存在问题。
我只把目光放在了阅读数量上,从年初定书单,到按月、周、日编排阅读计划执行表,每晚三小时,一周完成3-4本,一年便能轻松读下150本书,方案看上去很完美。但真正落实到具体执行中,才发现任务远没想象中简单,有些书读到一半感觉跟自己脾性难合,弃掉了;有的虽为畅销书却虚有其名,缺乏打动人心的干货,作罢了;还有纯属快餐式消遣放松的网络小说,一时读来一时爽,待到读完收获却寥寥无几……真正认真读完,整理成笔记,并做读后感输出的只有七十多本,计划完成度刚及预设时的一半。
可阅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自己当初定下的这“150本”的数量吗?如若只是翻阅,其实读完一本书并不难,但还像从前一样读完就忘,那制定的这个计划本身,就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因为计划之初我想改进的就是自己的阅读方法,希望能通过读文字,写笔记,做到勤思考,多实践,会迁移,这才是我阅读计划真正想要达成的目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关键并不是制订一个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能让自己不间断地来持续这个规划。放弃那些想要构建完美计划的种种预设,适时根据需要来做调整,其实修正计划并不代表着该计划宣告失败。比起计划本身,只有持续正确的行动才可能产生累积效应,才可能引发出真正有意义的变化。与其固守计划对自己心怀芥蒂,不如当机立断、毫不愧疚地调整掉其中不适合的部分。
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原则,把原则当作对自己的誓言一样来坚守。此时,固执会成为一项简单易行的好策略。
一来它可以减少我们需要做决策的数量。比如选择让自己过更健康的生活,“拒吃甜食”和“每天运动”就比“少吃甜食”和“每周运动三到五次”更容易执行。因为前者是给自己定下的原则,固执地去执行就好了,不用再做决策;而后者每次看到甜食时,都要决定这次吃还是不吃,每天都要决定今天运动还是不运动,这太消耗人意志力了。
人面对一件事情可选方案一多,大脑如果之前已做过太多抉择,就容易因注意力稀缺而感到疲惫,它会选择其中最容易的方案来执行,而这个方案往往是最差劲的。所以,有时不妨给自己立下原则和规矩,如同向自己许下誓言一般,一旦许诺,就一以贯之去执行,这样也就不必每次都要反复权衡来做决定了。
二来它能让我们变成一个可预测的人。人都愿意跟一个可预测的人合作,这样也能降低彼此之间的成本。一个人如果能坚持依照自己的誓言生活,将某些原则长期地坚持下去,渐渐地就会活出自己的立场与主张。那些坚定、彻底、令人信服的原则,也能向外界传达出更多正面的信号,吸引更多同频的人愿意协同合作。
当然,这个思维工具不是让你做一个墨守陈规、保守古板之人。它最适用的场景,是为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同质事件或常见任务,制定优化流程和决择策略。比如早起、运动、饮食、购物等,把这些简单的事情交由事先定好的流程和策略来处理,腾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实践,因为凡事都没有唯一的标准与答案。对我来说,新的东西多尝试,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修正和总结,提升已有的认知水平,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