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记者”孔融之死

1.

几乎所有的人,在看到孔融两个字后,都会下意识的做出“让梨”的连接,因为在人们的第一印象里,孔融就是一个让梨的:孔融让梨。

其实,孔融后来做了官员,最后的职务是“太中大夫”,《三国志辞典》这样解释这个职务的级别和工作: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

从字面看,他就是负责管理“言论(舆论)”的宣传干部,还要随时应对皇帝的提问,是皇帝的高级参谋。

孔融绝对是高干,能和国家高级领导人曹操每天接触。

这样看来,孔子的第二十代传人、儒家正宗子弟,是体制内的官员。

但他在工作之余还是一个自媒体“记者”,最关键的是,他还是一个经常写批评报道的舆论监督记者,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

这是几乎所有记录他生平材料里都有的13个字。意思是说,他拿着朝廷的俸禄,经常在家里开新闻发布会,发表抨击时政的言论。

防火防盗防记者,大政方针,岂容异端邪说?!

孔融每天发布的不但不是政府发布的口径,而且还是反对政府的意见。

2.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天灾人祸,饿殍遍野。

三国之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粮食之战,很多战争都是最后输在了粮食这个问题上,包括后来诸葛亮的几次伐魏,都是因为粮食供应不到位而不败而退。

曹操很清醒,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在屯田的同时,还应该把最浪费粮食的酿酒工业关闭,全民禁酒。

曹操没有直接从粮食的角度说这件事,而是从道德的角度禁酒:饮酒丧德,为正世风,所以要禁酒。

这是建安十二年的事。

本来,酒后失德的事比较多,酒麻痹了人的神经,也是没有办法,尤其是在建安时期,建安七子故事太多,多数都与酒有关,孔融是其中之一。

《三国志 魏书 卷十二》记载:(孔融)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

一说全国禁酒,他立马就跳了起来:《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频书争之,还多侮慢之词,这就有些不应该了。

意思是多次发表文章,反对曹操的禁酒令,话说得还不好听,明显的表现出对领导的不尊重。

曹操说:饮酒丧德,为正世风,所以要禁酒。

孔融说:古圣贤喜欢喝酒的多了去了,譬如帝尧千钟不醉,建立太平天下;孔子百觚不倒,才能称作圣人;刘邦醉斩白蛇起事;樊哙醉解鸿门之厄;等等。

曹操说:很多当政者都是误在酒上,譬如夏桀、商纣都是因为好酒而丢了天下。

孔融说:夏桀、商纣因为妇人丢天下,那你是不是还要禁止人们结婚呢?其实你禁酒的真正用意,不过是吝惜粮食罢了。

孔融还写了几篇公众号文章,在他的朋友圈里乱转:《与曹操论禁酒书》、《又论禁酒书》,《与曹操论盛孝章书》等等。

还有更多,包括曹操抢袁绍家的女人给自己儿子做媳妇等等,总之,就是对曹操的舆论监督多了一些。

3.

三国的时候,人际关系太过复杂,孔融早就看曹操不顺眼,其中有一件事还牵涉到了与承德有关的一桩公案。

曹操出兵征伐乌桓,有其军事意义,是为了统一北方,稳固后方,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可战争毕竟要给乌桓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和灾难。

孔融体恤民生,不支持战争,写了一篇《啁曹操讨乌桓书》。

他用了一个“啁”字,来羞辱曹操:“啁”释义[zhōu]:1.〔~啾〕形容鸟叫声。2.〔~噍〕形容鸟叫声。 [zhāo]:〔~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tiào]:调笑。

骂人不带脏字。

孔融用“鸟语”对曹操说:‘大将军远征在外,十分辛苦,古代肃慎氏不来进贡,丁零又偷过苏武的牛羊,故两案并发,尽可征讨。

孔融的意思是说,你去征伐乌桓,怎么的也得师出有名吧?实在是没有理由,就把“古代肃慎氏不来进贡,丁零又偷过苏武的牛羊,”这两件事作为理由吧。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可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这就是肃慎氏不来进贡。

“丁零”过去的时候是一个国家,《山海经》曰:“北海之内,有丁零之国。”《汉书》:苏武使匈奴,单于徙北海上,丁零盗武牛羊,武遂穷戹(厄)也。

意思是说,苏武在匈奴那里放羊,都穷成那样了,丁零人还忍心去偷他的牛羊呢。

所以,曹大人你用这样的两个理由去讨伐他们吧。

这里又涉及到了与丰宁有关的“苏武到底在哪里牧羊”的问题,丰宁有一座苏武庙,但更多的人认为苏武牧羊是在贝加尔湖畔。可孔融在曹操准备征伐承德地域时,又说起了苏武丢羊,是不是说苏武牧羊就是在乌桓(承德)地界呢?

3.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备,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个时候肯定要跳出来反对,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

八月二十四日,曹操派郗虑出任御史大夫,因为曹操很清楚,这人素与孔融不合。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既乐意又卖力,借坡上驴的事,谁不高兴呀!

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王室不安宁,召集徒众,要想图谋不轨,后来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他还和击鼓骂曹的弥衡两个人互相吹捧上了天。

此外,郗虑又收集到孔融两大不孝的言论。

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孔家的子弟又给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个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4.

曹操杀掉孔融,是他南征前在军事、后勤、舆论等方面的主要的准备工作之一。

杀了孔融,所有给他提反对意见的人就都闭嘴了。

接下来是长坂坡、借东风、苦肉计,最后是那场历史上最有名的赤壁大火。

中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把提反对意见的人咔嚓掉,谁没事还找那倒霉呀,烧就烧呗,很多人都喜欢幸灾乐祸。

历史很多事情都可以证明,所有的人祸,都有压制舆论反对批评声音的因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班子内部掺沙子也是有益的,免得有人一条道跑到黑。

后来人们总结曹操赤壁失败的原因有四:

一、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二、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三、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

四、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也就是说,曹操南征的各种条件还都没准备好,所以才导致赤壁之败。如果孔融还在,肯定还要“啁”他几篇文章,没准儿他先平关西,以绝后患;再训水军,以便南征;发展粮食和卫生事业,解决疾病和饥饿问题,说不定早就能统一中国了呢。

5.

事后,曹操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赤壁大火是他自己点着的。

曹操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在新闻发布会上先给死难者家属鞠躬,死难者表示情绪稳定。

接下来曹操说:赤壁之战,正好赶上本人有病,我就把船给烧了,自己主动退的兵,这样反倒让周瑜获得了一个虚名。

乌龙,绝对是乌龙!

6.

其实,批评使人进步。

媒体一直都是社会进步的促进者、督促者,很少有媒体故意把这个社会搞乱,使社会退步。

最重要的是,媒体还是这个社会的忠实客观的记录者。真实的历史没有人记录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八百多年后的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47岁的苏轼谪居黄州,此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多。

本来也是朝廷重要官员,被贬后每天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这才他写下了著名的、震古烁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中国人几乎都会背诵这首词,只可惜,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这个赤壁不是火烧曹操的赤壁。

只是因为没有“记者”孔融来自战场的报道,使后人连赤壁战场的具体地点都不知道,现在居然有了七个赤壁之争。

那么大的一场大火,居然没有人做准确的记录。

新闻来了,记者没了。

苏轼一直不喜欢曹操,他写了《魏武帝论》: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魏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是以丧师于赤壁。写的很客气,也很客观。苏轼觉得还不过瘾,就又写了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 ...孔文举与杨德祖,海内奇士,足下杀之如皂隶,岂有爱于权?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

听不得一点不同声音,更何况反对意见呢?

嫉贤妒能害死人呀。

7.

孔融流传于后世的作品不多,曹操不但消灭孔融的肉体,也封了他的号,还消灭了他的思想。

他写的文章很多,只可惜才流传下来三十六篇,多数还是书信,所以,无法看到孔融的真实文采和思想。

苏轼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一边夸赞孔融,一边骂曹操。

《孔北海赞(并序)》:”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而曹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耳。其势决不两立,非公诛操,则操害公,此理之常。

......视公如龙,视操如鬼。

也是没有办法了。


承德避暑山庄湖底惊现一神秘“卍”字符号

承德滦平、兴隆从土里挖出来的裸体女人是谁,是女神还是女巫?

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跑承德来一趟干嘛了?

苏东坡种地:人生不到最低谷,哪能显出真性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