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穆长军||古龙井与圣旨碑,那些无法逝去的乡愁

古龙井与圣旨碑,那些无法逝去的乡愁
文/穆长军
对于我来说,洄溜集,不啻于一位我最敬重和爱戴的老人。近五十年的光阴里,无论我走到哪里,思念的情愫一直在我的心头缠结,当我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那珍藏的渐欲淡忘的甚至忘却了的或人或事或物,随着思念的潮,渐次地向我涌来。那一刻,我就是洄溜集的一块颓屺的砖,一片残缺的瓦,一粒渺小的石子,一株纤瘦的小草,哪怕那潮水再过汹涌,我也不会躲避,甘心淹没于思念的潮水,享受思念带给我的那份感动!
我出生在千年洄溜古镇,这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曾经繁华号称小香港的古老集镇。洄溜古镇位于淮河支流沙颍河南岸,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名,最初因为水运发达聚而为商,后由商成市,繁华了几百年。历史的车轮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滚滚而来,碾过了岁月和尘埃,也带走了繁华和热闹,如今的洄溜古镇,只留下一片片苍凉的土屋和淹没于尘的青石板,还有青石板上依旧清晰的童年印记。
在我的童年时代里,我家住在新街街口往南一百米处旁。新街街口正中央曾经有两块像四方桌一样大的青石板,据洄溜新街村村民吴青老人讲述,在民国时期,他曾任洄溜二区洄溜保长,管辖128个甲。在新街三百米左右,当时街口正中央有座碑楼子,在破四旧时给破坏了,当时的新街天天逢集,南来北往的客商热闹非凡,街两旁有卖麻花,花生,牛肉,蚕豆瓣,白家羊杂汤铺子,杨家牛肉汤馆,手工馍头,小百货,凉粉,煎粉,理发店,茶铺,烧饼,麻糊子等,属于典型的美食一条街。当初升的太阳从颍河里缓缓升起,朝阳的光辉洒向洄溜古镇,街上都可以听到一位叫卖焦酥麻花的老者,据说他的叫卖麻花的声音可以传到六十里铺地界。一个炎炎夏日的夜晚,当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梦乡,新街几十家商铺突然被一场无名大火所包围,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新街从此只给后人留下了残败景像。
小时候,我特别爱玩,洄溜古镇的角角落落就是我的游乐园。每天从早到晚,我带领着村里几十个小伙伴们,围着两块青石板玩游戏,这些游戏都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比如插马,工兵排地雷,摔卡片,弹珠子,跳木马,玩陀螺,跳皮筋,踢毽子,摔泥巴哇哇,踢沙包,跳房子,躲沙包,等等。这些游戏取材于生活,充满了智慧和乐趣,已非如今的孩子可想象的。夏日的傍晚,约上几个好伙伴从家里拿上一条烂边的席,铺在街口中间两块青石板上休息,夜空下的青石板透着凉凉的气息,我和几个好伙伴沉睡在睡梦中。后来,村里开始修路,施工机械把两块青石板运上农用三轮车时,突然大家惊呆了,其中一块青石板背面竟然雕刻着“圣旨”二字和古代人的奇异石人像。圣旨碑是封建统治者为表彰显宦世家,孝子节妇而设立的一种建筑形式,意在宣扬忠孝节义思想,由此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洄溜古镇的地方官员,为某事请求上奏朝廷,经批准后建造的。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河湾镇出现圣旨碑,足以见得当时的洄溜集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圣旨碑旁边不远处,有一座百年古井,井口由四条长青石板拼接成井字,井的内壁由青砖砌成,井水旺盛,水质清澈,古井水世世代代滋养着洄溜的儿女。为了揭开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古井的神秘面纱,二十年前我退伍返乡参加工作时,走访了本村百岁老人、原全国民族委员会副主任马庆生,原洄溜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穆芝芳,原洄溜清真寺马师娘儿子马国安,阜阳老中医王习芝,原三十铺乡土管所所长、洄溜小学校长宁朝备,原洄溜老街党支部书记刘以堂,原三十里铺乡土管员程思华,原颍东区袁寨镇供销社主任刘鼎中和村民刘凡中,胡明珍,刘秀德,柏保新。根据十二位百岁老人的介绍,洄溜新街村古井至今己有三百年左右,当时的古井水位与沙颍河水位常年保持一致,供养新街村468户1385人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古镇的居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洗衣,洗菜,淘粮,饮用,成了洄溜人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水。
村民欧阳士军家曾养了十只鸭子,一天晚上,发现鸭子回笼时丢了一只。欧阳士军和邻居在庄里庄外寻找了一遍,也没有找到丢失的鸭子。第二天上午,我和村里几个好伙伴去河边玩,居然看到欧阳士军昨晚丢失的菜头老鸭,正在平静的颍河水里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原来,这只丢失的鸭子在古井旁觅食,一不小心掉进了这座古井里,而古井里面有个泉眼水非常旺,这个泉眼又直通沙颍河内。于是,无法上来的鸭子干脆就顺着这条泉眼不停地游啊游,最终从沙颍河里浮了出来。从此,这座古今在当地更被当地人赋予了神秘的气息。
这种神秘,后来被一场雨加以验证。过去,村民每次遇到干旱季节,都认为是这座古井被什么东西封住了泉眼,于是会由本村德高望重的村民出面组织,本庄一些身体倍棒的青年参加,给这口古井清淤。有一年大旱,年轻力壮的青年用绳索捆身往井口里慢慢放下去,把从井里挖出来的黑泥又拉上去往井外倒。正当大家伙全神贯注忙碌着清淤的时候,本来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轰鸣,紧接着暴雨落下,且伴随着越累越大的雷声下得越来越大。这场及时雨,挽救的不仅仅是村民的庄稼,也挽救了一千多口人的生计。所有的村民敲锣打鼓,感谢冥冥之中神灵的护佑,让洄溜古镇能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夕阳西下,漫步在洄溜古镇,古井上方四条褪色的青石板依旧执着的泛着黝黑,沙颍河的水依旧川流不息,这里的人们依旧不紧不慢地生活着。我想,作为一个具有着无数个美丽传说和浓郁不开的乡愁之地,洄溜无论是昨日的繁荣,还是今天的衰败,再或是明朝容光焕发,都将是生活在洄溜的世世代代人的永久财富。作为洄溜的领头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直用心去爱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用生命在这里留下一个党员的厚重印记。
作者简介:穆长军,内蒙古边防一团转业军人,洄溜民族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安徽省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先进个人,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理事,阜阳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颍州区优秀政协委员,颍州区委党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