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斯多亚派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希腊世界进入罗马世界,罗马人把它拿来加以改造,因而它的实践的和道德的原则更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伦理学也被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早期斯多亚主义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则被抛弃,完全蜕化为一种单纯的宗教伦理体系,同时,走向宗教神秘主义。这就是罗马斯多亚派,也可称作晚期斯多亚派或新斯多亚派。新斯
多亚派是罗马帝国初期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流派,主要代表是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有趣的是,3 人的出身经历极不相同,前者是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大臣,后者则是罗马帝国的皇帝,而爱比克泰德只是一个奴隶,但3 人的哲学倾向都是一致的。
1.塞涅卡
塞涅卡(公元前4 年- 公元65年)出生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当中,其父是有名的修辞学家,他从小受到修辞学教育,同时也对哲学极有兴趣,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斯多亚主义。他是罗马的元老,一直身处罗马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他曾引起皇帝卡利古拉的不满;又曾在公元41年被控与克罗狄乌斯皇帝的侄女私通而被放逐;随后在公元49年被召回罗马,在宫中作了尼禄的老师,从公元54年尼禄继位起,塞涅卡一直是他的两个主要顾问之一,直到公元62年被控参与推翻尼禄的阴谋活动。公元65年,尼禄恩赐他自尽,他遂切脉自杀。
塞涅卡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伦理学上,他继承了斯多亚派传统的伦理观,认为真正的德性不在于物质财富和名誉地位以及其他各种外表的善,真正有德的人应该征服他的种种激情,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顺从正确的理性。
他并不像以前的斯多亚派一样强调德性的完整性,并不认为人是通过突然的转变一下子成为完全有德的人的。所以,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走德行之路,要坚持不懈,要学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与自己作斗争,排除欲念,克服情感,顺从理性。但塞涅卡在教导别人追求道德,鄙视物质欲求和快乐生活时,他本人却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地位。为此他在当时就遭到人们的指责,说他道德虚伪,表里不一,一面大讲节制行德,一面暴敛钱财。恩格斯更尖锐批评道:这位口口声声讲美德节制和斯多亚主义者,却极尽阿谀奉迎之能事,从尼禄那里得到了许多封赐:金钱、田庄、花园和官殿。当他宣扬福音中贫困的拉撒路时,他实际上正是这个寓言里的富人。这就充分揭露了塞涅卡禁欲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塞涅卡的伦理学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继承了早期斯多亚派关于人人皆兄弟的思想,他由此进一步发挥仁慈和宽恕的理论。他说主人和奴隶来源于共同的祖先,行走在同一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主人要对奴隶和善些,而奴隶也要有自己的美德,要能牺牲生命和所有来拯救需要帮助和陷于危险的主人,他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慈和宽恕。但并不否定对作恶者进行惩罚,他认为惩罚并不是为泄恨或施行报复,因此惩罚也必须是最宽大的。塞涅卡的这些主张固然是劝说奴隶主统治者施行" 仁政" ,缓和冲突,但他更希望广大奴隶和被统治者安于现状,安于命运,放弃任何反抗和斗争,稳定奴隶制社会的秩序。他的这些主张为后来的基督教吸取,成为基督教教义重要的思想素材。
2.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约公元50年-138年)生于小亚细亚弗吕吉亚的赫拉城,起初是个奴隶,他的主人是尼禄手下的官员。当时许多富有的罗马人常常让聪明伶俐的年青奴隶接受教育,以便更好地为自己效劳。爱比克泰德因此被他的主人送到当时一位著名的斯多亚派理论家,穆索尼乌斯那里学习,接受了斯多亚派的哲学主张。后来他被释放获得自由,在罗马任教,直到大约公元90年前后皇帝多米提安将哲学家逐出罗马城。从那时起直到他离世,他一直在爱彼鲁主持一所学校,公开讲学,周围聚集着一批学生。
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与塞涅卡有着共同之处,但具有更加浓厚的宗教色彩,他的学说和正在形成发展的基督教相互影响,因而存在共通之处,他认为上帝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宰、统治者,上帝提供了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也创造了人。人既是上帝的作品,是从上帝那儿撕下的碎片,那么人就有责任不辜负上帝、不辱没上帝。上帝的本质是善,因此人也要行善。人对于上帝也就是生活给予的任何东西,都要无条件地接受。他要人们坚持这样的决心:" 服从神灵,向他们投降,在一切事变里心甘情愿地追随它们,因为一切事变是最完满的智慧(即神的智慧——引者)所统治着的。" 但是,爱比克泰德并不认为人在一切方面都无能为力,相反,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以及正确运用自己的意志力等,都属于能力之内的事。因此人能用正确的意志战胜罪恶,克服邪念。
爱比克泰德大力鼓吹斯多亚派的传统道德信条,特别强调节制、忍耐、宽恕和对上帝的虔诚忠实。他说,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后代,按本性大家都是兄弟,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即使受到别人的侵害,也要以善报恶,而不要以恶报恶。他的道德信条又可以概括为两个词:" 忍耐" 和" 克制"。他甚至说一个人如果记住了这两个词,并且小心地留意他们,那么他多半是不会犯什么罪过了。他的生活将是宁静的。
爱比克泰德的说教诱使人们笃信上帝,相信命运,安于现状,放弃斗争,这当然是符合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由于它对人们心灵有一种强烈的镇静麻醉作用,甚至有西方研究者称,瑞士有一疗养院院长,常常给他的精神病人和神经病患者读爱比克泰德的《格言录》,发现读书对治疗很有帮助。这说明爱比克泰德的学说宗教色彩是相当浓厚的。
3.马可.奥勒留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 年-180年),生于罗马贵族世家,幼年丧父母,由祖父抚养长大。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哲学怀有浓厚的兴趣,11岁起,他通过第欧根尼图斯知道了斯多亚派的学说,他模仿斯多亚派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最后放弃了其他一切学习,致力于斯多亚派的原则和实践。他聪明好学,头脑敏捷,深得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斯的欢心,安东尼将他收为养子,指定他为这个幅员广阔的大帝国的继承人,还把自己的女儿福斯汀娜许配给他。但是马可.奥勒留已经发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王国——哲学的精神王国。他为不能献身哲学而苦恼,但他顺从了命运的安排。这显示出了他的斯多亚派的气质。公元161年,马可.奥勒留继承安东尼作了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他仍笃信斯多亚主义,成为斯多亚派的重要代表。他把他的哲学思考随时记录下来,留下了12卷《沉思录》,这些《沉思录》成为新斯多亚主义最著名的解说。
马可.奥勒留身为皇帝,却对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十分敬慕,他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奥勒留在伦理学上认为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变之中,任何事物迟早要消失而让位于别的事物。但是,变化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秩序、按一定规则的。这种秩序性说明宇宙是合理性的,有理智的。这种严格秩序的决定者是宇宙的本性,也就是上帝的意志,天命。上帝内在于宇宙、事物之中,使宇宙具有必然的秩序,对人来说,这种秩序也就是"注定的命运"。
他要人相信,一切要发生的事情是必定要发生的,疾病、死亡、诽谤、叛逆以及任何使人烦恼或喜欢的事情就象春天的玫瑰花和夏天的果实一样都是必然的。一切都是神意的安排,对于按神意注定要发生的事情,都要" 欣然接受" ," 并且要满足这些"。因为这些事情都有利于宇宙整体的健康、幸福,而人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不能违背只能服从。奥勒留的宇宙观就是这样引导人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服从命运、服从神。实际上,也就是要人们安于现状,放弃斗争。
他强调的" 服从整体" ,服从" 共同利益" ,就是要人们服从他的政权。由此出发,奥勒留也像爱比克泰德一样鼓吹人人皆兄弟和彼此相爱的说教,他教导人们要履行本性,仁慈友爱,要爱人类,听从上帝,这是真正的善,是奥勒留人生哲学的根本原则,强调对尘世的事物要采取淡漠的态度,要人不要关心自己的命运,只去关心自己的责任,要公正地对待别人,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命运。他的种种说教,不仅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而且越来越近于宗教的教条了。
柏拉图曾有过美妙的梦想:要是哲学家当上皇帝,或是皇帝学习哲学,就会给人间带来正义、和平和安宁。马可.奥勒留当上了皇帝,然而,马可.奥勒留并没有完全实践他的哲学,他始终保持着作为皇帝和哲人的两副面孔。
他一生大部在军营度过。晚上,他躲进书房,自我反省,构造他的思想体系,白天他却是一个以" 不慈悲,不投降" 为信条的罗马皇帝。他教导别人要学会宽容,而在对待基督教上,他恰恰与宽容背道而驰,直至把他们的首领钉死在十字架上。也许这正如人们所说,他生活在罗马,不得不做得象个罗马人。但他的行为实际上却切中斯多亚主义的本质,那就是为罗马的奴隶主统治服务。
斯多亚派作为一个哲学派别,它的作用和影响在罗马帝国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公元1 到2 世纪,罗马的皇帝多受其学说影响,它为奴隶主阶级提出了医治社会的药方,在社会民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一帖良药,而是一付麻醉剂,它只能有暂时的欺骗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奴隶制社会的矛盾,也不能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衰败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