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太极门 理法
道家太极门 理法的生成
道家太极门理与法一贯。哲理就是功理,功理就是功法,功法就是功行。所以,太极门是哲理性功法,要学好太极门功法,当学好太极门哲理。
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在他所著《真诰甄命授》中曾有这样一段阐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他主张儒道双修,融太极之理于气功功法,为后世《太极门》功理功法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太极门理法的正传,相传始于五代陈希夷。陈的修为,尚自然无为,系《老子》思想在修为上的实践者。陈希夷的《太极图》传世以后,周敦颐,邵康节等道学者,相继发挥了太极动静阴阳至理,以及两仪、四象,八卦等变化之道,基本上完备了太极理法。此后,以无为自然为宗旨的气功修为日益发展,结合发展丁的太极理说,逐渐形成“五秘”之一的《道家·太极门》系统功法。
《道家·太极门》功法原来有“无极派”和“太极派”两个派类,由于“无极派”在功法上建树太少,无所发展,故逐渐为《太极门》所替代包容。
《太极门》功法到清末的传人为陈二清;即而清,道号紫真。他与《剑仙门》白云生过从甚密。白云生晚年把剑仙门法本传与而清道长。《太极门》功法历来讲究独脉单传,择人而徒。所以,江湖上闻其名者多,知其道者少。
《太极门》功法以炼虚无为指归。太极门所炼之“丹”,实质是“炁”,归虚无,故后人称太极门为“虚无派”。又因太极门宗《老子》无为思想为其本旨,又称为“无为派”
在晋代形成的太极门,到唐宋时期发展成熟。当时五门秘法基本齐全,其中贯穿了老、易思想,因功法高深,列为禁秘。不许轻传,更不许立诸文字。明清时期,传人张三丰承太极门,分功法为内诀,外架两部分,这个外架,就是九宫太极架。九宫太极架是继十方无极档发功后,自然连续发功的一部分功动功法。由子这种既简易,又高深的无为门功法,既需良好的引发,指导;又不易入无为之门。因此,很难选择内脉通和、天性颖悟之人作理想的传人。所以,他去难就易,去秘就明;持九宫太极架的内诀秘而不传,单把外架整理编排后传人习炼。他希望习炼者能以外架带动内气,冲开气脉,达到入门的目的。这个外架,后被武家利用,增以技击内含,发展成为太极拳。太极拳流传于世后,逐渐成为显法。名扬海内外,而太极门内诀却鲜为人知了。
实际上,门为本,拳为标。内气盛之则可带动外架,自然可成太极架式;而学太极拳,意欲由外架带动内气却非常困难。因为人易执著有,不易著无。外架有形有式,有章可循,较易人手,但能否带动内气,则很难预料,故武术界有一句话:“三年少林走天下,十年太极不出师。可见,太极拳要炼出功夫是难乎其难的。若炼九宫太极架,一般在一至两个月内,就会出现头顶悬,脚踩棉的感受;而炼太极拳几年甚或几十年,也可能无此体会。九宫太极架动作十分朴素简洁,有站,坐、卧三式;而太极拳经过人为雕琢与取舍,优美而艺术,全部站姿;前者系无为而发,后者为有为而动。曾有一位九十多岁的太极拳老拳师,偶经四川太极门辅导站,看到一个小女孩在炼九宫太极架,他看到小女孩小小年纪功夫很高,感到很惊讶。但又看到她的动作不合太极拳标准,便谁备前去指导,经旁边学员解释,方知小女孩所炼动作不是太极拳;而是太极门气功的自发九宫太极架。老拳师非常感慨,习炼太极拳几十年,方知太极拳之本于此。无奈年事已高,气脉已滞,难有所成,故把儿孙送来学功,以求真传。
“太极”一词,来自《易经》,太极门功法由四个方面组成。
第一,祖《易经》哲理。太极门修为是大道,必须有全面、系统、高深的哲理作指导。从传统文化观点看,《易经》哲理,全面高深,包容大道。
第二,宗老庄学理。《周易》经孔子辅以十翼后成为《易经》,尽管孔子与老庄学理有相似之处,但不同观点仍不少。传说孔子曾问道于老聃。当时孔子尚年青,问道后长叹一声:老子堪犹龙乎,变化莫测,奥妙无穷。
第三,是因道教义理。太极门形成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道教传承,这就很自然地溶进了道教的义理。太极门是总三教而成,不仅有道教义理,还有儒家《易经》哲理,黄帝学说,佛家思想。所以,它包容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合修为功理。即自身修为的功力,功法,中心内容是三功九秘。
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成其太极门理法,可谓博大精深。要学好太极门,必须要深入理解它,精通它。
本文出自陆锦川《人人可以进入的神秘世界——道家太极门授功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