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首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陶中民作品

坠子艺人郭永章

陶中民(河南)

“年年有个三月三,王母娘娘庆寿诞……”

第一次听郭永章的坠子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农村个别家庭已经有了 收录机,逢年过节或者农闲的时候,就放一些戏曲或曲艺段子听。当时,老家人听的最多的就是坠子艺人郭永章的河南坠子《罗成算卦》。

坠子源于河南,是由流行于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和三弦书等结合而成一种曲艺形式;又因为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坠胡),并用河南方言演唱,所以又叫河南坠子。

郭永章(郭瞎子),坠子艺人;1945年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人 。自幼双目近乎失明,丧失劳动能力,乞讨为生。其间接触到坠子戏并为之痴迷,有心学艺却拿不出拜师钱。直到十七岁时,一好心的坠子师傅被他的执着打动,三个响头作为拜师礼,收他为徒。由于学艺刻苦勤奋,加上超强的听力和记忆力,郭永章很快就学会了一些坠子曲目,并和师傅同台演出。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郭永章又学会了拉坠胡,这样,慢慢地就出了师,能够独自跑江湖卖艺了。

郭永章唱坠子,自己拉坠胡,脚打梆子伴奏 (后来有搭档配合打板)。他的唱腔,杂糅了豫剧、曲剧、山东梆子、四平调、山东琴书等地方戏和民间小调的元素,旋律优美而富于变化,高亢而不失宛转,粗犷而不失悠扬;欢快时俏皮活泼,悲伤处忧郁深沉,加之音域宽广,高音低音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一板一眼听起来都那么韵味十足,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唱词,起承转合,连贯通畅,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曲目内容除了演绎一些传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外,大多是一些劝人敬老行善的正能量故事和幽默小段。其代表曲目主要有:《罗成算卦》、《吹牛》、《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吕洞宾戏牡丹》等等。其中,《罗成算卦》和《吹牛》,还被顾长卫导演分别用作他的电影《最爱》的片头和片尾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郭永章为人随和,执着敬业。他演出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城市乡村,大舞台、小剧场,公园,集市、村头,白天、夜晚,弦子一拉,檀板一打,书即开场。不管是上千人的大场面还是几十人的小书场,他都全身心投入,倾情演出。在过去精神生活单调、匮乏的年代,他的表演不仅给人们带来不少快乐,还让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郭永章的坠子书,唱尽了世事沧桑,人生百味,而他自己的悲惨遭遇却让人唏嘘感叹。身体的残疾,本就让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冷暖;厄运的一次次降临,更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世事难料和人生无常。

生活渐渐稳定后,在乡亲们的热心撮合下,郭永章与同样双目失明、小他七岁的赵玉萍喜结连理。婚后,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子。郭永章到处说书,无暇顾家;妻子眼睛看不见,也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结果三儿子溺水而死,四儿子触电身亡。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郭永章辛辛苦苦录磁带、演出攒下的六七千块钱,被人捆了胳膊,堵了嘴巴狠心地抢走。随着大众娱乐形式的丰富多样,听坠子的越来越少,郭永章的演出和收入自然也越来越少。他自己生活拮据,先后成家的两个孩子也不富裕。

经历了这些变故,郭永章也曾怀疑人生,哀叹命运的不公。但为了家庭,也为了挚爱的坠子艺术,他没有消沉。他把痛苦深埋心底,仍旧充满激情地四处演出,把快乐献给观众,把忧伤留给自己。在他之后的演唱中,能真切地听出一种呐喊,那是对命运的呐喊,苍凉里透着悲壮,无助中显着坚强。尤其是唱起《吹牛》中“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看我体面不体面”时,喊出的更是一种历经劫难后,不向命运低头的洒脱与豪迈。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河南坠子等传统曲艺正在慢慢地淡出文化舞台,表演者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郭永章的两个儿子不愿意子承父业,更为遗憾的是,到现在他也没收到一个徒弟。好在河南坠子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使得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不至于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

如今的郭永章已经七十多岁了。网上搜索,偶尔还能看到他近期演出的一些视频。虽然表演依旧卖力、投入,但显然已力不从心。身材佝偻,面容苍老,发白齿落。唱起来明显感觉到中气不足,吐字不清,坠胡拉得也不那么顺畅了,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和气势如虹。但正如郭永章所说,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他也会尽心表演。

“年年有个三月三,王母娘娘庆寿诞……”

愿文化传承,愿艺术不朽。

作者简介陶中民,河南平舆人,1966年出生,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