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首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赵宏制作品
那盏煤油灯
赵宏制(河南)
随着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号角的吹响,家乡中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全村最美最漂亮的地方。每班教室都按照9+2的标准(9个节能电棒和2个黑板灯)安装了照明设备。早晚自习,教室内一片通明,亮如白昼。看到这一喜人变化,我不禁想起了小学时代使用的那盏煤油灯。
上世纪八十年代,豫南老家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上早自习。每天清晨,伴随着大红公鸡“喔喔喔”的打鸣声,两个一起三个一块结伴而行的同学们踏着夜色,陆续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读书。那时村里还没通电,教室里的照明设备是我们自制的煤油灯。找一个空墨水瓶,剪一个略大于瓶盖的圆铁片,卷一个小拇指长短、铅笔粗细的圆铁管;在圆铁片上打一个恰好能穿进小铁管的圆孔,小铁管的中间穿上由多股棉线折叠而成的灯捻;在墨水瓶里倒上煤油,待煤油浸透灯捻,用火柴点燃最上面铁管中稍稍露出的棉线,黑色的夜幕瞬间就有了亮光。煤油灯亮的时间长了,灯捻会锈结,影响亮度,用细铁丝挑剔,那朵朵灯花就会跳落下来。煤油灯灯光昏暗,油烟多,一个早自习下来,同学们鼻孔里被熏得黑黑的;还有的同学由于不小心,被眼前的煤油灯燃着了额前的头发,连喊带叫连拍带打的,还是留下了少许烧焦的痕迹。
记忆深处始终有幅这样的画面:小学时代一个初冬的清晨,红砖墙小灰瓦的低矮教室里,一盏盏大小不一闪着昏黄亮光的煤油灯,四十多个大声读着课文的学生,一位坐在讲桌前玻璃罩美孚灯下,聚精会神批改作业的满头银发的老师;一股凉风吹过,灯火跳动,人影绰绰,书声朗朗。好一幅温馨亲切的图画啊!
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勤奋,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天性好玩的少年时代的我们,趁老师不在,在教室里利用煤油灯玩出了花样——放小电影:拿一张白纸,先用铅笔勾画出图案或文字,然后用燃着的香头,在纸上点烧出电影名字或图像的洞,将纸放在煤油灯前,灯光透过洞投射到教室的墙壁上,显出片名或图像。片名以当时最流行的电影《少林寺》《武当》居多,图像多为武打动作造型。同学们互相间比较着谁制得好,不好的毁掉重做,制得好的同学洋洋得意,好像考试考了一百分似的。玩的正起劲时,老师突然推门进来了,眼明手快的同学急忙将纸藏了起来,只顾自娱自乐忘忽其它的同学被老师逮个正着。道具被没收,还得受一顿批评。还有的同学用硬纸卷成一个圆筒,套在灯捻挑长火头变大的煤油灯上,顶端放着铁制的罐头瓶盖,用来炒焦豆。冷不防,一粒被烧焦的豆子“咯崩”一声,一蹦大高,吓人一跳。
后来,学校的照明由煤油灯变成了电灯泡;再后来,又由灯泡变成了电棒,直到现在的“9+2”,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见证着家乡不断发展的前进步伐。30多年过去了,我们小学同学每每聚到一起,都会忆起曾经照亮前方道路、承载童年乐趣的那盏盏煤油灯。那种温馨!那种幸福!让人怀念不已。
【作者简介】赵宏制,河南上蔡人,教育工作者,爱好写作,偶有文章在杂志报纸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