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的赵子昂书法学习赵构的思陵体,后的好友鲜于枢指导,师法古人,他得到《淳化阁帖》全帖之后,受到“二王”书风影响,字里行间里带有魏晋风骨,书法功力也开始飞快进步。
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都是百世流芳的千古风流人物,欧阳询的欧楷为学楷书的第一由路,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而赵子昂的字传承“二王”,华丽洒脱,俊美非凡,且是五体皆通,五体皆精,犹如谪仙临凡。据《元史·赵子昂传》记载:“赵子昂,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他作为唐朝之后的扛鼎书法家,高举复古的大旗,提倡回归晋唐,更是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精确理论。当时,他的身边聚集了如鲜于枢等这些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书法家,一举扭转了南宋以来书坛的颓败之势,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他笔下楷书名作非常之多,如《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赤壁赋》、《道德经》等等,而这其中最为出彩,堪称第一的,还得数《帝师胆巴碑》。
《帝师胆巴碑》是赵子昂63岁时奉元仁宗皇帝敕命,为龙兴寺撰写的碑文,叙述了元朝帝师胆巴的事迹和弘扬佛法的功德。早些年的赵子昂书法学习赵构的思陵体,后的好友鲜于枢指导,师法古人,他得到《淳化阁帖》全帖之后,受到“二王”书风影响,字里行间里带有魏晋风骨,书法功力也开始飞快进步。
63岁的他,早已将“二王”精髓,融入到了他自己的书法风格里,呈现出了华丽优美的赵体,而《帝师胆巴碑》就是赵体风格非常成熟的一幅作品,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纵观此作,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采焕发,用笔温驯典雅,铁画银钩,充分展示了“赵体”风格。这幅楷书作品,也被认为是赵子昂笔下最为出彩的楷书,堪称第一!(出自百度百科)
只不过,赵子昂虽然行、楷书精妙无双,可是他这个人在历史上的风评却并不好,即使是“荣际五朝名满天下”,但仍然改不了他“贰臣”的事实。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写道:“若夫赵子昂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明末清初书画家傅山亦说过:“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
综合来说,就一点,说赵子昂此人没有大节做了贰臣,顺带着连他的书法,也被打上了“软媚无骨”的名义。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当初南宋灭亡,赵子昂身为赵宋皇族后裔,从皇亲贵胄彻底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之人,但是南宋灭亡之事,却并非是赵子昂之过,他仅仅是一个不能左右命运的文人罢了。
再者说,他去元朝做官之后,曾经多次请辞,但每次都被重新征召,这也是赵子昂的无奈之处。所以说,贰臣这个称谓,不应该放在赵子昂身上,他仅仅是个无法自顾的才子文人而已。
书法界能够构成“一代宗师”的人并不多,这些人首先在书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书法自成一派,同时期名人弟子众多,声名在其生前或者身后极为显赫。
我们今天介绍一个人,他书法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字冠绝古今,被誉为“神仙中人”!他就是赵子昂。赵子昂是一位全才,论其综合实力,不输给王羲之,他的书法影响了后世800多年!赵子昂是皇室后裔,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赵子昂出生在了南宋后期,这个时候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身为皇室后裔的赵子昂并没有任何优越,甚至生活还有些潦倒,但是他是一个天才,读书过目不忘,父亲是一位大收藏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练就一双好眼力,中年的时候赵子昂与柯九思以鉴赏力闻名天下。传说赵子昂练书法用功极为勤奋,他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把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练了500遍,同时学习宋高宗赵构的书法,早年他的书法温婉而遒丽,是受到了皇家书风的影响。中年之后他受到了鲜于枢复古思潮的影响,在书法上开始上追魏晋,并且能够将“二王”笔法完全吃透。赵子昂对于“二王”的领会是全方位的,这得益他超凡的颖悟,自此,其书风为之一变,天下闻名。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征召江南文士,赵子昂也在备选之列,于是他成为“贰臣”,其实在以当今的观念看来,这种“贰臣”的想法是极为狭隘的。赵子昂最高做到了翰林院承旨,官居一品,天下闻名。赵子昂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跟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齐名,虽是以楷书闻名天下,但是
赵子昂影响力最大的还是他的行楷。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赵子昂平生行楷的代表作乃是其《行书千字文》,作为一个书法人,倘若将这件《行书千字文》临摹百遍,在书法上必定有所大成。《千字文》是一篇千古奇文,这篇文章乃是梁朝的大文学家周兴嗣所写,通篇用了1000个字,将中华文化做了一个全方位的概括。包含了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与道德修养,以及历代王朝的更迭启示和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是一篇包罗甚广的经典文章。并且这篇1000字的文章,乃是四字一句写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记诵。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千字文》之于书法的意义乃是这1000个字均是不同的常用字,且是书法创作中的常用字,历代书法家都将《千字文》当作自己临摹的范本。作为一个初学者,若是将赵子昂这件《行书千字文》临摹熟练,你对于行书与楷书的用笔,和基本创作用字的写法,又会有一个精透的了解。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而且赵子昂的书风尤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且保留了魏晋笔法,是当代人迹近魏晋的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赵子昂的这件《行书千字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区的东衡里,有一座坟茔,周边蓊蓊郁郁,依山傍水,此地曾经是一位大书法家的隐居所在,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这位大书法家在20岁的时候,曾经撰文来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吴兴之为郡也,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
自古钟灵毓秀,名山佳境,往往能够造就才子,这位大书法家11岁父亲去世,他天资卓绝,自幼发奋,在传统文化上的造诣极为全面,不仅是一位通才,更是一个书法界不世出的书法大师。
他就是赵子昂。一位书法史上的旷世奇才!史书上记载他:篆、隶、籀、真、草、行书无不冠绝古今,自成一家,世称“赵体”。在书法上,他能够打通五体,在不同书体上都达到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水平,尤其是他的行书,更是登峰造极的境界。20岁的赵子昂意气风发,身负绝世才华,觉得天下无事不可为,提笔写下了这篇极为华丽的《吴兴赋》来赞叹自己的家乡。
而当他49岁历经官场波折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一次提笔抄写了一卷《吴兴赋》,将自己的满腹才情与人生练达智慧,融入到了书法当中,成为了一生当中书法的绝诣。这件
《吴兴赋》乃是以绢本写成,通篇有楷书、行书,甚至有草书的融合但是气韵和谐而天然,从书法的气质来看,此作完全不输于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在这件作品有一段赵子昂自己的后记:
“吾年廿余作此赋,今四十有九矣…… 大德六年二月廿三日子昂记。”
书法是一门极吃功夫的艺术,即便你的书法技术再完备,没有足够的学养和人生阅历,你的书法意趣也不会耐人寻味,49岁的赵子昂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对于书法已经达到了“入神坐照”的境界,人书俱老,并且对于“二王”的书法能够深入门户,后又吸取了李北海的体势,从而自成高格,为世人所不及。后世名家有跋文道:“赵文敏真行美秀而文,一自《修禊》、《圣教》中出,其去逸少毫末之间。”由此可见,赵子昂对于王羲之书风的领会有多深。
赵子昂曾说“用笔千古不易”,所以他
入古极深
,十分
注重法度
,作为一代“通才”,他在诗文、绘画等等方面的体会,都能够反过来滋养的他的书法,使得他的字既有韵味和“书卷气”,达到了文人书风的顶峰!
冯班曾评价赵子昂的字: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
从继承“二王”的衣钵来看,没有人能够超越赵子昂。
这件《吴兴赋》作为赵子昂生平行书绝顶之作,乃是后人敲门魏晋笔法大门的敲门砖。
此作神气灌注,有楷、有行、有草,字字雅致,点画细腻,书写极为精熟,堪称一件鸿篇巨制。细细观察,令人叹为观止!
书法有着3000多年的演变历史,在书法史上,所有的书法表现形式,基本可以用五种书体来概括,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在这五种书体当中,小楷名家最多,其次便是行书,篆书和隶书,而在草书领域的大师尤其少,这是因为草书乃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没有绝高的天分以及超人的魄力是很难写出高级的草书的。真正的草书大师在书法史上并不多见,屈指可数而已。
唐人之前大草极少,也仅有张芝与“二王”而已,并且无真迹流传下来,并不足为凭,到了唐代出现了“颠张醉素”,他们以大魄力,将草书的体势写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成为了真正的大师。到了宋代,黄庭坚凭借深厚的功力和学养,从《瘗鹤铭》入手,形成了自己笔法多变、结字诡谲,丰富多姿的状态,成为了宋代草书的巅峰。
在元代出现了这样的一位草书大师,他一生深受赵子昂的尊重,元代的“书法复古”便是他提出来的。
赵子昂早年沉迷于高宗赵构的书法,书风妩媚而遒丽,后来经过了他的点拨而直入魏晋,终成一代书宗的。作为一代草书高人,书法史上能够达到这种水平的,不超过3个人!鲜于枢乃是字如其人的典范,他出生在北方,有着北方人的豪侠之气,其人高大而威猛,留着长长的胡子,一个“大帅哥”的形象,他为人慷慨磊落,好结交朋友,胆气过人,酒量甚宏,尤其是他的学问和书法更是为时人所称赞。
在草书上,鲜于枢是近千年以来,唯一能够在小草上面,能够继承怀素衣钵的人,这种继承体现在执笔法与线条和结字的方式层面上。
怀素执笔乃是以“悬腕作书”,无论写多大的字,都是“悬腕”书写,古人的“悬腕”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悬肘”,因为只有这样写,笔才能活起来,书写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笔笔中锋,而毫无滞涩。鲜于枢平生楷书、行书、草书,人称“三绝”,尤其是他的草书,更是元人之冠,赵子昂曾经这样形容他的草书:
赵子昂此言并非自谦之言,我们从传世的两个草书可以明显看出,鲜于枢要高出赵子昂许多。同时代的袁褒评价鲜于枢的草书道:
鲜于枢的书法没有丝毫俗气,完美继承了怀素的遗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境界越高,当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我们以今人的眼光来分析的话,他的字也的确在10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者。鲜于枢平生草书的最高水平无过于他的小草《石鼓歌》了,此作乃是鲜于枢临终绝笔。
鲜于枢生平曾多次抄录韩愈这件作品,到了今天存世仅有两件,一件藏于中国,另外一件在上个世纪被美国人以1块大洋买走,现在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人曾估值值5亿美金,堪称书法界的至宝。对于真正高明的书法家来讲,只要学习的方向正确,那么必定是“五体皆能”的,书法当中的五种书体,从用笔规律上来讲几乎并无太多差异,赵子昂说“用笔千古不易”便是这个道理。篆书的用笔逻辑很简单,平铺直入,不涉及中锋与侧锋,并且这种用笔能够助你打通大草,而隶书的变化规律又能完全套用在楷书、行书、草书当中,楷书的用笔和结构变化最为丰富,掌握这种用笔规律,你的行书就一定不会差。
五种书体都是相互辅助和依存,而当代某“田姓”书法家,只能将楷书写得“工工整整”,但行草书却不入门,原因就是没有真正领会古人的用笔技巧。我们反观古代的书法大师,无一不是用笔大师,无一不是精通诸体之人。
曾经有这样的一位“旷古绝今”的书法大师,他被誉为书法界的“全能冠军”,因为当了“贰臣”,所以被骂了800多年,但他的书法笔笔惊艳,他临摹的王羲之《十七帖》更是弥补了王羲之草书传世而刻本,不易临摹的不足。
赵子昂的“旷古绝今”并非虚名,在他之前没有出现过像他这么全面的书法家,不仅在书法上“五体皆能”,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皆登峰造极,并且文学水平更是一流,被誉为元朝的“翰墨之冠”,他还精通考古之学、训诂之学、音律之学、经济之学等等学习,无一不通,无一不精,这样的全才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
对于学习草书的朋友而言,王羲之的《十七帖》被誉为“书中龙象”,“龙象”乃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以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
“书中龙象”的意思是这本《十七帖》乃是草书中成就最高的,是千古不易的学草书经典,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草书的朋友而言,这本帖都是你取法的源泉。《十七帖》乃是唐太宗时期,将内府当中所藏3000张王羲之法书真迹中的每一丈二尺为一卷编辑成册,而这件《十七帖》则是当中最为精彩的一卷: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
可以说这件《十七帖》汇集了王羲之平生的书法精华,并且这卷《十七帖》风格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种没有过多个性,将变化内敛,却平正中正的字,乃是真正值得后人取法的对象。但可惜的是,这本《十七帖》传世仅为刻本,而刻本对于初学者来讲,是很难领会到真正的笔法规律的,这就需要看后世名家临摹的墨迹。
而对于《十七帖》的临摹,古往今来,无人能出赵子昂之右者,他完美继承了“二王”的用笔之法和结字规律,对比他的临本和王羲之的刻本共同学习,有事半功倍的奇效。
赵子昂临摹的《十七帖》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当代书坛,曾经有过无数次关于“丑书”与“俊书”的争论,一直到现在,这种争论也不绝于耳。产生这种争论的原因是很多没有书法经历的人,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评定一定书法作品的好坏,认为看起来“好看”的字就一定是好书法,看起来“丑”的字,就一定不是好字!
这种看法显然是偏激的,理由是真正高明的书法作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看懂,尤其是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书法修养和艺术审美经验,是很难看懂的!
这种艺术修养,今天的人是不具备的,而学习书法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这也是在书法领域,今人与古人的一个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就导致了对于书法审美的种种问题!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人曾经评出了“十大行书”,这“十大行书”基本可以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了,而对于普通人来讲,这“十大行书”是很难真正能看懂!
第一行书便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在永和九年的时候,王羲之与朋友在绍兴的兰亭,进行了一次雅集,眼花耳热之际,兴之所至,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只可惜的是这“天下第一行书”历来争议不断,有“智永伪托”之说,也有“后人假借”之说,而真正学习《兰亭序》的人,最终也难以应用到了书法创作当中。
而排名天下第二的行书《祭侄文稿》历代则被当做学习行草书的不二法帖。
《祭侄文稿》在普通人的审美范畴当中自然属于丑书一类,这件作品,单字欹纵变化,轴线摇摆不定,甚至有大块的涂抹痕迹,尽管这种涂抹的墨块在章法上,无意之间提高了这件的作品的美学境界,但这也是许多普通人所难以领会的境界!
《祭侄文稿》创作于公元758年,这一年,颜真卿50岁,担任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德州市市委书记,而他的堂兄颜杲卿担任常山太守,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了两年之久,叛军攻入常山,颜杲卿与儿子颜季明激战6天6夜,粮绝被俘,惨遭杀害。颜真卿闻听此讯,立即派人寻找尸骨,面对残缺不全的兄侄遗骸,悲愤难抑的颜真卿提笔写下了这件著名的《祭侄文稿》。
经典的艺术品总是在一种独特的境遇和独特的心境下完成的,在这种“忘我之境”当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往往是自己书法功力和情绪的高度迸发,是一种克育儿不可求的境界!这件《祭侄文稿》可谓是达到了这种“忘我”的神级之境,称得上是千古无双,在历代的书法作品当中,没有任何一件作品能够比肩此作,以至于令历代书法家痴迷,传承800年而不朽!却被有些外行,当成了是丑书历史上能够达到《祭侄文稿》这种“神级”境界的作品,如同凤毛麟角,《丧乱帖》、《寒食帖》等寥寥数帖而已!
这件《祭侄文稿》如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此作曾远赴日本进行过展览,引发过“万人空巷”的局面,国内许多书法家远赴日本,前去观摩,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可见,这件作品的魅力之高!
清·王顼龄书法《跋颜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王顼龄(1642——1725),原名元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后升侍读、侍讲学士,
为康熙帝讲解《资治通鉴》
。他娴熟史学,触类旁通,每讲一篇,必获康熙帝赞赏。因弟王鸿绪事累及,奉旨休致。不久又应召入京。后升工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年)进太子太傅。年84岁卒于官。雍正帝辍朝相祭,赐谥"文恭"。
他天性淳厚谨慎,凡处大事常用暗喻示意或婉转相劝,而事情往往立为改观;又不居功自傲,提拔人才,从不愿身受者知其功。
著有《松乔老人稿》、《清峙堂集》、《兰雪堂词》等。
【释文】鲁公《祭侄文》真迹。昔在大司寇徐健庵先生所见之,后归叔弟俨斋,又见之。其流传始末,考订证据,详著诸跋中,不待再赘一辞矣。惟是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
【释文】纸只字,足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从子彤文,知余素好古迹,寓书赠余,余
【释文】暮年得此,如获环宝。书此数语,以示子孙,当世世珍藏,与天地同不朽也。雍正二年十一月十日,松乔老人王顼龄谨识于燕山邸舍,时年八十有三。
【释文】按唐肃宗乾元元年戊戌至今皇帝雍正二年甲辰,凡九百六十七年,鲁公此书阅历已及千载矣,非鲁公之忠孝友
【释文】义足以感格天地,书法之雄奇变化至于超神入圣,安能数经兵燹而纸墨完好,神采焕然,若是乎,意必有神物护持,故能
【释文】入水不濡,入火不焫也,为之惊叹无已,爰志数语,以著其流传之永久云。松乔老人同日载题。
草书的主要特点?
当然是“草”了!
但是此“草”非“潦草”,这是很多爱好者理解草书的误区。
那什么是“草”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草草结束”中“草”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偷工减料省了步骤的字。
“草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草”,就是减省笔画。其余的特点,说多了都是耍流氓。什么连绵不断,收放变化,都是在艺术角度上发展过来的。草书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篆隶减省笔画,加快速度写出来的,百分之90的笔画都是“断”的。如我们看最早的简书,包括来规范草书章草,连笔都不多。
减省笔画,就是草书的特点。减省的好,减省的位置对,就是草法对。用笔起行收有度,就是笔法准。其实草书很简单,只要花一点时间去熟悉一下草法,别盲目的把草书当成“潦草的字”,当成龙飞凤舞的字,就很容易入门。
很多人觉得草书难,其实草书入门一点都不难,之所以很多人都走歪路,没能入门,就是因为连“草书”这个概念都没弄懂。
还有就是草书的技巧,这个技巧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
确实跟所学字帖有关系,如果学王羲之《十七帖》则比较规矩,起收笔,转折之法是基础,不难的。但是如果学书谱,行笔就是一大技术难关,如无好的基础,则不可能临的像。
再有就是张旭怀素一类,重视线质和变化,也需要一些基础,不可直接上手,否则抓不住重点。
草书,大草狂草也都是小草中来,小草中的减省笔又是章草中来,所以学草书,技巧要循序渐进,最早的章草技巧相对最简单,越后来越难,真到傅山王铎徐渭的时候,无论是章法结构还是用笔墨色,都已经非常丰富了,很难把握。
所以说技巧,没什么用,还是要从基础来。学会小草笔法,则通过一定练习,自然会了解大草为何物,二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一上手就是大草,无论从字形还是用笔上,都不可能学到重点,除非有高人带。
说以谈技巧又是多余的。
历代书法名家,只有草书有“圣”,这就说明草书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更容易分高低,更容易见高下,则也意味着更难,一点都糊弄不得。
所以,练吧,十年八年的草书功夫,别说野路子,即便专业者,也只是个入门水平而已。我自己写草书,从来没有一幅是能看着满意的,也不是天赋和努力的问题,实在是古人高度太高,今人难追。即便是今人优秀草书家,亦难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