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西路44号李母住宅
利西路44号这幢别墅,外观看似中国传统的2层塔形建筑,据在此居住多年的老住户说,李鸿章老母亲诚信佛教,故建成塔形,底层面积大,二层收小,底层方形平面均削去四角,成立八角形,二层重檐的八个戗角反翘,均有吻兽,二层屋顶顶尖,曾立有一只仙鹤。 这幢2层塔式建筑全系木结构,外墙采用钢板网浇混凝土10厘米厚,面贴小河卵石,外墙墙体中空,内层墙为板条抹灰,整个外墙隔热功能良好,使住房冬暖夏凉。这幢建筑一切木料均为上乘檀木,自今一百多年,地板、门窗、楼梯次要结构和次要部件均基本残缺,在木结构建筑中实为难得。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5945180000044 李鸿章母住宅 清 江苏路街道 原建筑用地约5亩,建筑面积为607平方米。建筑底层,南立面为开三个圆洞的廊墙,现已被封死,圆形痕迹尚清晰可见,圆洞墙后是约3米宽的门廊,门廊系暗红色磨石子地面,进户大门开在东南角,由室外拾阶而上,迎面是一扇双开黑漆大门,二扇门上有一对30厘米的铜质狮子头门扣,二个铜环穿在狮子的鼻子上,今东南侧大门已被封死,现门廊也被隔成房间 经磨石子门廊向里即是别墅的厅堂,厅堂面积约60多平方米,堂屋地面系条形檀木地板,局部拼成各种花纹,厅堂层高约4米左右,在厅堂迎门处原有李家老太供奉的镏金弥勒佛坐像,约有六七十厘米大小。佛像底座下是镏金紫檀木浮雕二十四孝图。房屋大修拆除时还香气四溢。 这座建筑内部的一些装饰,能够保留到“文革”结束,这是很是难得的。但是,在1978年大修时,由于技术局限,屋面被改成了普通青瓦屋面,加上局部搭建和房间分隔,建筑面目已非昔日。屋面戗角、楼梯栏杆、24孝镏金浮雕、佛像等,也都在那一次大修时被毁。 据这里的老住户说,这幢李氏住宅在20世纪40年代,还由李鸿章的孙子居住。解放前夕,李鸿章孙子移居美国,解放后此房分给居民居住,正房有六户居民,房屋内部结构尚好。 宅子至今已逾百年,解放后它一直是广播电台的职工住宅。许多年过去了,大宅中居住的职工越来越少,院子鲜有人打理,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利西路44号,就那么素朴而有些许黯淡地伫立在夕阳的余晖中。它默默地存在着,坐看风起云涌,寂寥却不失稳重,就如遍布宅寓的佛像般淡定,曾经的荣辱浮华,已是云淡风轻…… 这是 1889年李鸿章为其老母亲所建的别墅,这幢独立别墅占地约 5亩,建筑面积 607平方米,是一幢由苍翠植物包围的寂静宅邸。南面原有2000多平方米的花园草坪,草坪南侧曾植200多棵各种树木,在它的极盛时期,也曾林木苍郁,绿草如茵,家人济济一堂,于草坪绿衣下或共享午后的清凉,或沐浴冬日暖阳。后此花园于20世纪70年代被插建了两幢多层建筑,绿化面积减小。主建筑北侧则为三四十平方米的厨房兼餐厅,还有车库、仆人室、卫生间分布其上。
楼梯扶手下沿是连续木刻花纹,每根楼梯栏杆都串着一个18罗汉木雕像,其面相、姿态各异,都是镏金的木雕,可见这幢建筑之气派。室内普通门窗都有木刻浮雕,次要内门还镶嵌贝骨浮雕,东侧内室门罩是一檀木镂空挂落。堂屋顶棚为30厘米原木大料成井字构架,至今残缺挺立。
李家,世称晚清第一家,在上海是个传奇的存在。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挟晚清军政重臣余威而来,浩浩荡荡入驻上海,其本人虽然没有在上海久住,但在上海却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事业—洋务运动的重镇、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通商银行、华盛纺织总厂等均在上海扎根,这给上海带来的繁华与进步实是功不可没。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1861年李鸿章在安徽募建淮军后,分乘七艘船从长江顺江而下来到上海,此后李鸿章也就这样在上海起家了。
如果说半条华山路都是李家的,恐反对者也不多。李家在上海宅所众多,著名的有丁香花园、延安西路李宅、华山路枕流公寓产业、复旦中学李公祠等。利西路44号别墅(原永乐街、吕西纳路),据传也是李鸿章的住宅之一。
-
(2014-08-19 17:20:43)
-
(2014-08-16 17:46:00)
-
(2014-07-02 15:12:36)
-
(2014-07-01 16:31:36)
-
(2014-06-29 15:57:22)
-
(2014-06-28 17:38:17)
-
(2014-06-27 15:44:36)
-
(2014-06-26 15:47:13)
-
(2014-06-25 15:56:44)
-
(2014-06-24 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