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日谈】“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经七日谈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葡萄: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北风。因天吴旅行在外地,请十方老师来解读。
葡萄:
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十方
本诗的诗旨,《毛诗序》认为:“《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贤人预见危机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是“贤者相约避地之词”。
甚至有人具体到了这首诗是描写北狄破卫,公子申带领卫人逃难的场景。

葡萄:
说得这样具体啊 从诗中只可看到是在路上有人搭车同行
十方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推测,因为从诗的文本上,以及其余可参考的文献上,都无法具体到这个地步,只能说存在这种可能性,而且可能性不大。
葡萄
嗯,臆想一个场景
十方
从以上这些推测来看,除了故事不同,一个基本的“逃难”的说法,是大家都相同的。也就是都认定这是个逃难的场景,而后对这个场景进行补充。
十方
然而,所有这些解释,都是基于“北风其凉其喈,雨雪其雱其霏”所描述的萧瑟情景。而认为一个清明而鼎盛的邦,应当出现的是歌功颂德的诗句,而不会出现这样的诗句。
葡萄
是的,大家都认同是逃跑
十方
但所谓的逃跑,在文本中也没有明确的表达,也是推测。而且,“携手同行”、“携手同归”,归的用法明确表明是回去,而不是离开,因而逃亡说,可以否定。
十方
如果是逃亡的话,就应该用“携手同往”“携手同迈”“携手同逝”,而不会用归字。
葡萄
诗所描写的恶劣的自然气候,以狐狸、乌鸦比当政者,狐狸以赤,正如烈火,乌鸦以黑,正如黑暗这样说也有道理 象征政局的暴虐,但是没有具体的描写一个字都没有
葡萄
如你说的,携手同行 携手同归感觉跑的并不狼狈
十方
关于乌鸦和狐狸,在这首诗中,是个不好解释的地方,而很可能就是破解这首诗诗旨的关键。然而,遗憾的是,先贤们对此并没有做出解释。
十方
都没有解释“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在本诗中的目的。
葡萄
莫赤匪狐:没有红的不是狐狸。莫,无,没有。匪,非。狐狸、乌鸦比喻人好坏。一说古人将狐狸比喻为男性伴侣,将乌鸦视为吉祥鸟。
十方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很明显一红一黑,一狐一乌,两者绝非一类,而红黑的对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正派,一个反派。那么,狐和乌,在诗中所比喻的对象又是谁呢?
葡萄
在古代这个狐狸、乌鸦还有颜色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一个是地上走的和一个天上飞的,三千前年可能这两种动物最常见到,
十方
这个关于颜色的寓意,并不是很清楚,但从文本表达中,很明显可以看出,颜色不同,道路不同。
十方
诗中只出现了两个人,即“我”与“惠而好我”的人。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将自己比作赤狐,将对方比作黑乌。这样的话,所谓相持而去逃亡,就不过是臆想了。
葡萄
从这点上说如果两个人一起搭车归去,不应当是逃
十方
而所谓的逃亡说、相约避地说、贤人预见危机说,都是先贤们对本诗的假说,在其无法解释“莫赤匪狐,莫黑匪乌”的情况下,应当予以否定。
葡萄
这个具体从字面来看看 惠:惠而不费(加恩惠给人,而无所浪费损失)《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十方
对诗的解释,属于还原诗写作时的场景,既然属于场景还原,就不能掺杂臆测的成分,必须能经得起质疑。
十方
是的,惠而好我,即对方示我以恩惠,邀请我同车而行。而从狐与乌的比兴中,也可以认为,作者自比为狐,在地上行走,而将对方比作乌,则对方可能正在乘车,将乘车比作乌的飞行。
葡萄
这历来是学术研究困惑的地方,我们虽然只作讨论,也尽量从诗的本意讨论。
十方
也就是,狐和乌所行的道路不同,来比喻自己和对方所采用的交通方式不同,甚至引申为自己与对方所秉持的道义不同。
葡萄
你觉得谁是驾车的人?
十方
惠而好我,是对我有惠,因此可以认为是对方有车。
葡萄
一个天路,一个陆路,他们能结伴同行,一定是在说一个重要的事发生了
或者这个比喻只是一般的动物,并没有飞与走的关系,这个也算我们的臆断
十方
是的,但这种臆测,我认为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可能在行路,对方则有车,因而才可能惠而好我,邀请我同车而行。
葡萄
你说的惠而好我的人,就一定是有车的人,这点我觉得也不一定的,也许给我钱,我就允许另一个人搭我的车,总之是另一个人对我好,我就和他一起归去
十方
当然,如果抛开飞与走的关系,那作者也可能有车,两人都是贵族,在路上相遇。由于方向相同,另一个人因而邀请作者同坐一辆车。
葡萄
我觉得,“我”才是有车的人
十方
是的,现在有这么几种可能,作者无车,对方有车,作者有车,对方无车,作者与对方都有车。
葡萄
如果用狐和乌来比喻,我想作者是贵族,而另一个,不一定是贵族
十方
但“惠而好我”则明确表明了,对方向作者示好。
葡萄
是的,对方对“我”好,给我好处,所以一起同行 从这点看,跑的路上,你不认识的人,不会你主动邀请他,更合理的是,对方搭你的车,对你好,你才载着他 而如果对方是贵族,他没有必要害怕 
葡萄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也不应当用乌来比喻对方
十方
你所说的这种可能性,存在,但不是很大。因为西周阶级之间等级分明,即便两个人都在风雪天赶路,作者通过与对方交谈决定带对方同走,但也绝不可能让对方上自己的车,一定是让他上副车,后车。
葡萄
也许是因为雨雪的路让人害怕,遇到人自然还是希望一起走
十方
本篇中没有描写作者害怕的地方,其虚其邪,只是说两人之间虚与委蛇
葡萄
这个是怀疑和担心
十方
我认为不存在怀疑和担心 无论有车无车那种情况,从“携手”两个字来看,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都应当是贵族。否则即便一个贵族心地再如何善良,都只可能给对方帮助,而绝无可能违背礼制去携手。
葡萄
其虚其邪 你怎理解这句的
十方
虚,应当是虚伪,邪,即邪回。
葡萄
携手不会是真的手拉手吧,只是说明同路
有的解释成:虚邪:宽貌。一说徐缓。邪:通徐。
十方
这种解释太过勉强,如果一个字词的解释,不需要通假也能解释通,那就不取通假。
十方
从这里,可以认为,本诗描写的是作者在北方执行公务之后,需要回都,而在路上遇到一个同路的人,邀请他同行、同归、同车。作者虽然出于礼仪,与之携手同车归,但在内心却认为自己与对方不是同类人,因而在心里感到“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即这种交往是虚伪和邪回的,希望这段时间早点过去。
葡萄
这个字诗经里别的地方,有通假吗
十方
邪字除了本诗,在诗经中就只有“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和“思无邪,思马斯徂
葡萄
你的解读有道理
我觉得写诗的这位是有车的。一个没车的人为了搭他的车,才对他好,来搭他的车 ,所以他怀疑他是虚伪的还是邪恶的,也许怕人家抢他的车和钱哈~
十方
这种念头未免把当时的贵族的思想拉的太低了,当时的人们,观念上是非常单纯的。
葡萄
嗯,这样看通假一说,还不能说是完全对的
十方
从这点来说,虚应当直释为虚伪,从“其虚其邪”的句式来看,邪与虚是并列的,不能释为语助,也应从其本义,释为邪回。而“既亟只且”中的只且,可以认为两个都是语气词,也可以连读为诸,即“日居月诸”的诸。
葡萄
邪与虚应当是并列的
十方
是的,这样的话,根据以经解经的原则,邪应当释为邪回,而虚也必定不是舒缓的含义,也应当是略含贬义,即虚伪。
葡萄
《山海经》说很多鸟的名子就是“自叫”,“乌”这个鸟名就是这么来的。有没有死亡的意思
十方
没有,《正月》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可见乌就是乌鸦
十方
《正月》诗里面还有: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葡萄
嗯,还没有出现后世对乌的臆想
十方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这句诗已经表达了乌是不吉祥的,所以我认为狐和乌,乌表明作者认为对方的人不好。
葡萄
这句肯定是说对方不是作者不喜欢的人 。赤狐当不是我们现在讲的狡猾的狐。可能是说动作敏捷,跑的快,或者漂亮。
十方
但作者认为对方人不好,仍然与对方同车,就说明作者与对方都恪守礼制,就算不喜欢,为了守礼,而忍受着与对方同车的不快
葡萄
嗯,如果必须带着不喜欢的人,确实是出于礼貌或者礼制了
十方
《何草不黄》“有芃者狐,率彼幽草”,以及诗经中其他涉及狐的诗句,确实没有对狐采用贬义的说法
十方
作者处于礼制与对方虚与委蛇,所以只好期盼“既亟”,即早点结束这段路程
葡萄
既:已经。亟:急。只且(jū居):作语助
十方
北风一诗,是首被误读的诗,甚至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误读了。左传《襄公十八年》有: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
葡萄
前两章讲的都是恶劣的天气,有人搭车同行,他的疑惑心理
十方
这里说南风不竞,多死声,而没有解释北风,而从师旷的语境来看,北风一诗是与南风相反的,就应当解释为北风肃杀,南风无力,所以北风胜南风。
葡萄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著名音乐家,主乐大师(今山西洪洞)人(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大约生活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
葡萄
这首北风,可以确定跑的方向吗
十方
而师旷取北风一诗的诗旨,是北风肃杀,而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忍受与不喜欢的人同行。
葡萄
我想师旷是位音乐家,他应当是从音乐的调子上来说的,师旷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
十方
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可见我正遭受北风和雨雪,而“携手同归”则表明了是归。本诗在邶风中,是邶邦的诗,邶最初在现在的河南一带,但从《韩奕》诗提到“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则可以看出宣王时期,邶已经迁到河北与山西中部一带了。
葡萄
结合历史来看,更能让我们了解这首诗的本意
十方
现在无法确定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如果是周初,那作者就是返回河北与山西,如果是宣王时期,那就是返回北部
葡萄
从诗里看,北风的时候,还能跑的快,应当是向南归 从师旷提到的景况看,这首诗应当在更早的年代
十方
是的,这首诗先贤们都认为是写卫,因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邶风”。
十方
而卫国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河南安阳、河南濮阳、河北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一带,因此向南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葡萄
嗯,这里或者这个时期发生过暴乱吗?就说有过周王无道要被推翻的情况吗
十方
卫国国政一直不是很安定,这也许是先贤们认为这首诗是逃难诗的原因。但从文本可知,这首诗并非逃难,而是回家。
葡萄
或者这位在卫国的周王派驻的人员 见卫国动乱,回家也有可能。卫国动乱周王派遣的人员逃回国。
葡萄
这样也算逃回家了 向他搭车的,也许不是周王的人,只是别的贵族,也有可能他们一起去周王的地盘
十方
是的,这些可能性都是有的,但也只是可能而已。无法作为定论。
葡萄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十方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