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东湖梅】
我最喜欢一位朋友《浣溪沙》中的两句:“于我命中无大事,关心雪后有梅花。”多么素淡的心态。这样的句子,配茶、配雪、配梅花,也配良友。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从诗经《标有梅》的记载来看。赏梅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
宋代词人刘过写:不若孤山先访梅。说的是杭州西湖小孤山上的梅林。西湖梅花因为以梅花为妻,以白鹤为子的隐士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而更加引人入胜。
千里之外的东湖之畔的梅园,也毫不逊色。
我国的梅花,大约有三百多个品种。在这里基本都能看到。
每到岁末时节, 黄如蜡、艳如霞、白如玉、绿如碧,朵朵晶莹剔透。梅花吐蕊,望如雪浪;满山遍谷,香气醉人。成为“香雪海”。
楚地是梅花的故乡。唐代以来,梅柳成荫,孟浩然、苏轼,都曾留下过吟咏的名篇。当然,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正是这一太白佳句,使得江城武汉,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武汉市正式将梅花作为市花。
东湖梅园,则是五十年前,梅痴老人赵守边和梅花院士陈俊愉呕心沥血的结晶:园里给他们建了铜像。铜像背后,是中国梅文化馆。馆内搜藏了大量名人字画,诗词典籍。这些都是中国梅文化的灵魂之所在。
冰雪之中傲然绽放的梅花,在中国的诗画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感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逐渐成为一种贯穿历史的精神象征。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有诗以来,就有梅花。诗人们或者赞美她风韵绝艳;或者赞美她形神俱清;或者赞美她标格淡雅;或者赞美她节操凝重。诗人爱梅花,以陆游《梅花绝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最见影响;而以张问陶妻子的“不辞清瘦似梅花”最为真挚。
画梅也是一种传统技法。宋代画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梅花研究资料。
古人赏梅,讲究四贵,即: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这种艺术标准在绘画中得以体现。
除了书画,古代的棋谱、曲谱、占卜典籍,也用梅花来命名。比如流传很广的一本《梅花易数》,就传说是宋人邵雍在梅花下悟道而作。
传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冬日在宫殿檐下的暖阳中午睡。 微风吹来,一朵梅花落在她的眉心, 后妃宫娥们看见了寿阳公主额上梅印妩媚动人的样子,都心向往之。 从此后宫多了一种“梅花妆”。这种妆法,到唐时尤其盛行,五代牛峤写诗说“六宫争肯学梅妆”。说的正是唐明皇的妃子江采萍,唤作“梅妃”。曾作梅妆,与杨贵妃争宠的故事。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墨梅。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多为五瓣。又名五福花,被赋予深厚的道德内涵。梅花与兰竹菊尊称“四君子”、又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人格的写照。
越冬耐寒花卉本来不多。大雪纷飞之际,梅花一枝独秀。所以梅雪交辉,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实是源于自然的选择。
宋代辛弃疾词里说“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已经给梅雪交情定了型。明人高启更说“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在这里,晶莹的雪成为山中长卧的高士,浓艳的梅花,是明月林中姗姗来迟的美人。
诗人陈亮却说:“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首诗隐藏着一段著名的公案:梅雪争春,这算是文化长河里一点有趣的涟漪。
其源头始于南朝。诗人陆凯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相交甚笃,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给范晔,赠诗道:“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之后,梅花就成了春天的使者。虽然梅花的花期,都在公历二月左右。实际上已经是初春时节,但是百花尚未苏醒。梅花的绽放,象征着阳和风暖,大地春回。
谁是最有资格的春天使者,是纷纷扬扬的雪花,还是一枝独放的梅花?为此,人们极尽想象,最后只好由宋人卢梅坡来了结这一公案。他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实这又何尝是在说梅说雪?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免此短彼长。人生的大道理,就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一览无余。
梅雪无言。世人的争端调停,只是“好事者为之”。烟波浩渺的东湖之畔,梅园如同一个悄然而立的娴静女子,一年又一年,悄悄传递着九州春色。
图片一借自明天老师,一借自陈应女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