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陪伴孩子,将是父母一生的遗憾
前段时间,在知乎网站上看到一个提问:
女儿15岁,父亲因工作原因,较少陪伴,有没有好的方法改善?署名是一个迷茫的父亲。
从提问中,感觉出这位父亲的焦虑,无奈和迷茫。
其实,生活中跟这位父亲一样迷茫的父母有很多,他们为了担负起家庭重担,选择奔走远方,错过陪伴孩子的最佳时光,最终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而有的父母,虽然每天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锦衣玉食,但与孩子之间,依然很难沟通。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爱的陪伴,这种陪伴不是用金钱来衡量,更不是用时间来累积。
父母与孩子之间,高质量的陪伴,胜过低质量的相处。
1.低质量的相处,只会逼孩子走入绝境
有句话说:“父母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恩赐生命,而在于有生之年与子女的陪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但如果缺少“爱”的陪伴,这种陪伴就只是形同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前段时间,有一则热搜新闻,安徽17岁高中女生跳河自杀。
这位女生是家中的独生女,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她的父母是普通工人,都在县城打工。父亲是残疾人,在一家酒店当电工;母亲只有初中文凭,在县城某服装厂上班。
两年前,这位女生考上县城重点高中后,父母为了给女儿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专门到县城租房子,边工作边陪女儿读书。
女儿跳河后,父亲接受采访时,悲痛的说:“头一天,孩子因为身体不舒服,向学校请假,第二天上午身体还没好,又向老师请假。”
可见,孩子跳河前,家人并没有发现女孩有任何异常,以至于惨案发生后根本想不通,孩子为什么要自杀。
时至今日,女孩跳河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孩子真实的状态,为人父母却从未知晓,虽然与孩子同处一室,照顾着一日三餐,到头来,却与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感受爱》一书中,心理学家珍妮曾说:“我们不活在爱里,就活在恐惧里。”
当孩子缺少父母爱的陪伴时,他们会感觉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也缺少了应对生活的底气,他们遇到的困难,在大人看来不过是一粒尘埃,但落在他们身上,却是迈不过去的坎。
当恐惧充斥内心的时候,他们面临的只能是深渊。
2.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越优秀
演员佟大为曾说: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一堵透风的墙,既能遮风挡雨,也能透过风、透出光。
今年湖南高考状元中,有这么一对双胞胎,哥哥赵棣考取北大,弟弟赵稞考取清华。
孩子们的父亲赵忠深知,家住农村的孩子,想要从大山走出来,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刚上高中时,孩子们经常抱怨:作业多,压力大,赵忠说:“挺住,这三年你必须挺住,挺住就过去了。”
父亲的一句“挺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行动为孩子“挺住”。
高中三年,每个周末父亲都要走几十里地,从农村赶到县城,在校园里与孩子们谈心,了解孩子们的想法,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
有一年冬天,因为下雪封路,班车也停了,孩子父亲便请老师发来孩子在教室自习的视频,才安了心。
在父亲的陪伴和教导下,兄弟俩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高中三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玩手机,不打网游,不做任何影响学习的事。
父亲心系孩子的成长,孩子也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最终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回报父母。
陪伴孩子,并不需要天天呆在一起,只要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理解他的脆弱,倾听他的烦恼,给他一个有力的臂膀去倚靠,就够了。
在《引路人》一书中,曾有一句话,深深打动我:
“那个真正的引路人,是自己的母亲。母亲一直在为我带路,陪我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
是啊,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人生漫漫,为孩子遮风蔽雨,唇齿相依。
只有活在爱里的孩子,才能身穿盔甲,拥有行走世间的勇气与底气。
3.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更幸福
席慕容曾说过:
“母亲是伞,是巨英,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英里的巨子。”
影视剧《小欢喜》中,讲述三对家庭四个孩子高考的故事。
其中,杨杨因父母外地工作的原因,小时候和姥姥住一起,对父母几乎没有太多感情。
高三的时候,父母把他接来一起住的时候,发现与孩子已有很深的隔阂。
而父母内心涌起的愧疚、自责和焦虑,让孩子更加不服管教与叛逆。
好在,季杨杨的父母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
为了能够与孩子多见面,有共同语言,爸爸背着杨杨学起了赛车;
为了解孩子的思想,爸爸在网上化作“知心大哥”,笨拙的用一根手指头打出:“咋啦,老铁”;
儿子犯错时,爸爸冲动之下打了儿子,事后发现是一场误解,当着很多人的面,诚恳道歉,请求儿子的原谅。
杨杨对于父亲的行为,由刚开始的不领情,认为父母就是欠他的,他不需要父母的可怜;到后来,慢慢开始理解并接受父亲对他的良苦用心与爱。
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杨杨最终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一家人美满而幸福。
在杨杨父母眼里,弥补孩子的陪伴,比他们的面子更重要。
俗话说:没有不亲近的父子,只有不主动的父母。
父母工作再忙,都不能是没时间陪伴孩子的借口,只有在精神上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相互交流和理解,孩子才能感到幸福。
写在最后:
有一句话说:一棵小树的成长,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育儿也如此,趁现在还来得及:
靠近孩子,把他们当作朋友相处,学会尊重他们的想法;
靠近孩子,少一些讥讽,多一些鼓励,孩子会更自信;
靠近孩子,少一些攀比,多一些引导,孩子会更坚强;
靠近孩子,少关注分数,多关注身心健康,孩子会更幸福!
愿,每位孩子都能被父母看见!
愿,每位父母都能给予孩子爱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