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法
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最为常用的剂型,且大多由病家自制,因此,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也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故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亦无功。'
准备阶段
中药煎煮
煎煮用具
1、首选陶瓷器皿,如沙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
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器皿;
3、禁忌:煎药器皿切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这些金属元素易与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致使疗效降低,甚至还可产生毒副作用。
煎煮用水
用水:煎药用水以无污染的水、长流水为好,现在城市里,则多以自来水为主。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但必须是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浸泡
1、浸泡: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2、时间: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
3、特殊: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二、煎煮阶段
中药煎煮
A、所用水量
1、根据:加水量的掌握,原则上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来确定;
2、水量: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3、其他:若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而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少。
B、煎煮火候
用火:一般药物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C、煎煮时间
煎药的时间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清热发散性药物: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
[时间]: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慢性病: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
[时间]: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补益药: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
[时间]: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D、煎煮次数
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
三、特殊方法
中药煎煮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A、先煎
[先煎]:指在他药投入前先煎煮一段时间的方法。
[药物]
1、如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然后与其他药物同煎;
2、又如川乌、附子等药,也宜先煎;
3、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确保用药的安全。
B、后下
[后下]:指待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的方法。
[药物]
1、一些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入药宜后下;
2、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C、包煎
[包煎]:由于有些药物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而采取用纱布包裹入煎的方法。
[药物]
1、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2、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D、另煎
[另煎]:为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所吸附,单独煎煮的方法。
[药物]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等宜另煎,以免影响疗效,以致造成浪费。
E、烊化
[烊化]:对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的药物隔物加温融化。
[药物]胶类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等,容易粘附于其他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F、冲服
[冲服]:指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用开水冲泡服用。
[药物]一些粉末状、或液状类药物,如芒硝、竹沥等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用开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