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心理学家:动手能力差,“学霸”从不眼高手低
跟闺蜜们喝下午茶,问天宇妈妈最近都忙什么,聚会都不怎么参加了。天宇妈摇头叹气:“还不是在给儿子做手工,幼儿园三天两头布置手工作业,不是用树叶拼小狗,就是用纸盒子拼恐龙。我都快成手艺人了!”
另一位闺蜜问:“那些作业孩子不会自己做吗?”
天宇妈妈叹气:“现在的孩子手太笨,涂个胶水都能涂在桌子上。而且他还急着去上英文课,我就赶紧地弄完交差。”
那位闺蜜安慰她:“就是学习要紧,这些都是玩。”
听完他们的对话,我赶紧提醒:“可别小看了孩子动手的机会。”
事实上,在我们这里一直有一种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像那位闺蜜表达的意思一样,只要学习好,其他事情可以靠边站。像是家务活,甚至手工作业,家长都是能代劳的代劳。
殊不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动手能力一直是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动手到底有什么意义,又该如何帮孩子练手呢?
“学霸”从不“眼高手低”
2014年,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蓝光”之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爱迪生。但有趣的是,这样一位大牛科学家,却并不是“科班出身”。中村修二本科上的是日本的三流大学,也不是物理学系毕业,但是却通过查文献、再回到自家地下室,制造仪器做实验的方式发出了“蓝光”。
可以说正是超强的“动手能力”,成就了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Tim爸爸将之戏称为“技术宅的胜利”。
认为“学霸”只要理论过硬,可以在考试中赢得高分,其实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认识。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工程以及医学领域,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学霸”绝对离不开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动手能力。
曾经有一位在美国攻读硕士的朋友就曾经感叹:美国同学的动手能力是真的强,有时候我们中国学生的理论很扎实,考试也厉害,就是做实验感觉手特别笨。甚至还有一位学外科的朋友,大学时通过绣花来“练手”。
孩子为什么要“多动手”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的活动就是大脑的体操。
即便不希望孩子成为学霸,在孩子的成长中,动手能力也应该放在和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动手不但能让大脑得到发展,更是孩子内心的需求。那么手和脑,具体是如何相得益彰发展的呢?
从大脑发展角度来讲:
脑科学讲究发现:手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几乎能达到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精巧的动作可以让脑部血流量增加35%以上。
我们有句老话叫做“心灵手巧”,但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手巧”才能“心灵”。
从宝宝诞生之日,手指就开始通过触觉探索这个世界,同时手指的活动也在刺激大脑发展。家长也往往将“手眼协调能力”视作婴儿智力发展的里程碑,比如能用手抓握玩具、能将食物送进嘴里等等。
从心理发展角度讲
随着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他们能用手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也就开始了最初的“工作”,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注意到外部物质世界,不仅是存在,而且可以代表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用积木不是简单的堆叠,而是变成心目中的“大楼”。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跃儿在《关键期关键帮助》中写道:如果孩子不习惯动手,就会因为想法和实践不一致,放弃实践沉迷幻想,甚至丧失探索的耐心。
她的话说明了“动手”这件事儿对于孩子的心理意义:改造现实的可能。有些爸妈在私信里问:孩子总是看动画片,玩游戏怎么办?
除了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带来的“快感奖励机制”外,因为动手能力差导致的“现实挫败感”也是原因之一。就像文章开头妈妈口中的小天宇,无法准确的涂胶水,就丧失了完成手工的耐心。久而久之,难免会成为沉溺意念世界的“幻想型”宝宝。
北美儿童练手三原则
正因为创新和创造,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强大的动手能力作为支撑。美国的学校从幼儿园阶段,就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手上功夫”。小班时,老师要求孩子剪纸,我买了一把儿童安全剪刀,谁知道Tim不满地说:“我可不是小宝宝,全班同学都在用美术剪刀。”可见孩子们动手能力之强。那么他们平时怎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呢?
原则一:言传身教自己动手
当被问到,为什么美国爹妈动手能力都那么强时,我的一位朋友说:“因为人工太贵!”有一次我们家下水道堵了,给管道工打电话被告知需要等待两天才能派人来,而且费用高达70美元,当时大概是500多人民币。跟邻居吐槽,没想到她带着工具半个小时就给我搞定了。
其实大多数美国爹妈,都有这个能力。什么刷墙走线铺地板、铺草皮整花坛这些活大多都是自己做。孩子也从小耳闻目染,装家具时候在旁边打下手,小学就开着割草机在院子剪草坪了。
所以想让孩子多动手,爸妈们是“排头兵”,可以先从做饭、做家务这些小事儿开始,再到组装家具,让孩子循序渐进感受到动手的乐趣。
原则二:给孩子提供动手机会
我们提倡让孩子发展“动手能力”,并不是让他们变成工具人。一方面是能照顾得好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动手锻炼协调能力,让自己具备实现创意的可能。因此并不需要让孩子学汽修学烹饪,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大包大揽,多创造一些动手机会就足够了。
原则三:手脑并用;创造从小做起
很多美国学校里都会设立一个特殊的空间,叫做Maker Space,里面有各种适合孩子用的工具、材料供孩子们进行创造。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感受那种从无到有的美妙过程。课堂上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想法布置一些课题,然后大家一起发挥创造力把这个课题变成现实。
比如有天Tim班上养的毛毛虫死了,孩子们很伤心,想要给虫子开“追悼会”,于是那天的内容就是大家给虫子做棺材,设计墓碑,写悼词、准备请柬,忙得不亦乐乎,最终他们自主完成了一场“毛毛虫葬礼”。
其实在家我们也可以注意一下孩子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动手实现,而不是停留在说说而已的阶段。这样一来,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都会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凌晨妈妈来叨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三岁的宝宝,还不愿意自己去独立“工作”或者只是愿意动脑子,或者动嘴。爸爸妈妈就要引起注意,通过有趣的手工游戏,让“幻想中”的孩子开始动手实践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