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抗战老兵张怀友,曾是邱少云战友,目睹邱少云壮烈牺牲

人物小传

张怀友(1922     ),贵州省纳雍县寨乐镇戈乐村人。1946年被抓壮丁,1949年在天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45军134师400团,1952年2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9师87团3营9连,曾是战斗英雄邱少云的战友,1953年从朝鲜战场回国,1956年因父亲年老体弱无人照顾回乡。至今健在。

媒体报道

绵延不断的大山深处,几栋民居半隐半露于青翠的山林之中。这是贵州省纳雍县寨乐镇戈乐村的岩口组。在一座农家小院里,我们有幸见到了张怀友。
此时,这位年已93岁的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老伴田开珍说,最近几天他身体不太好,老是喊腰疼,她说,人老了,总是有个三病两痛的。
尽管如此,当看到一同前往的县武装部的年轻战士们时,老人却仿佛一下子来了精神,因为他曾经也是一名军人,他仿佛看到了青年时代自己的身影。他坚持着要起来,大家扶他坐在小院里,武装部战士向他行军礼。
他想从椅子上站起来回礼,可是,由于腰疼,他却怎么也站不起来。
“你就别动了,坐着回礼吧。”老伴说。
老人说:“行军礼就要像行军礼的样子,坐着不像话。”军人作风不减当年。几个年轻人只好扶他站起来,向大家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慢慢坐下来,风吹动着他银白的胡须。问及老人当兵的经历时,他沉默了片刻,思绪被慢慢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年代。
——被抓去当兵,从此背井离乡,一去就是十年
1922年,张怀友出生在一个山区农家,童年、少年、青年,一路走来,他勤劳、善良,种过庄稼,挖过煤,做过小生意。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本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着平静的农家生活。
可是,在那个风雨如磐、动荡不安的旧社会,即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他也不能实现。8岁,母亲去世,逐渐长大的张怀友,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1946年夏天,张怀友正在山上干活,突然走来一帮人,二话不说,就将他强行带走,那一年,他24岁。后来,他才知道他被抓了壮丁。
那天晚上,他的父亲一直不见儿子回来,到处寻找,可是依然杳无踪影。第二天,他的父亲在山上的地里发现了他用过的锄头、镰刀,但是人却始终不见回来,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呢?
那时,他的父亲已是年逾古稀的人,无力到处寻找。苍老的父亲天天望、月月盼,总是希望儿子突然出现在他眼前。儿子不见了,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已经好多年了,儿子依然毫无音信。
从希望到失望,所有人都在心里确定:张怀友肯定死了!时间越长,家里人越是相信,他真的不在人世了!
因为贫穷,张怀友24岁了还没有成家,这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样的年龄结婚已经是很晚的了。张怀友“死”了,没为张家留下一男半女,他的父亲捶胸顿足,骂他是个不孝子。
从此,每当过节,家里人总要为他烧些纸钱。特别是“鬼节七月半”,老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在夜深人尽的时候,坐在家门口一边烧纸钱,一边流泪。纸钱烧完,父女仨失声痛哭,那哭声,在深夜的山谷里随风久久飘荡。
——国军被打败并被收编,他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被抓壮丁后,张怀友完全没有家里人的音信,抓他来的人居然连让他给家里人告别一声都不准。他无心打仗,总是日里夜里担心着家里的老父亲,担心着家里的一切,希望战争早一天结束,就可以回到父亲的身边了。
1949年1月,张怀友所在的部队被人民解放军打败,并被收编,他因此成为了解放军45军134师400团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张怀友说,在解放军部队里,他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战士,体会到了人民解放军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情深。他参加了攻打北平的战斗,战场上,每个战士都英勇无比,奋力杀敌,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他完全被战友们的这种精神感动了,跟着他们冲锋陷阵,全无一点畏惧。
北平解放后,他跟着部队转战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当时广西土匪猖獗,上级命令他们必须3个月内消灭土匪,于是他又跟着部队随即投入广西剿匪战斗。
——随部队奔赴朝鲜作战,他与战斗英雄邱少云成为战友
1950年,美国侵略者进犯朝鲜,将战火燃到了家门口!
“1951年年底,部队接到中央指示,学习三个月,然后赴朝鲜作战。”张怀友说:“由于战况紧急,只学习了一个多月,1952年2月我随部队来到朝鲜,被编在志愿军29师87团3营9连,就是这一年,我和邱少成为了战友。”
当记者把从网络上搜出来的邱少云的照片放在他的眼前时,这位93岁的老人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半个多世纪前,那种记忆遥远而又清晰,惨烈残酷的战斗情景,仿佛电影镜头,一幕一幕浮现于他的脑海。
看着邱少云的照片,张怀友喃喃地念着这样一些名字:邱少云、李世虎、柯大才、李元兴……
“63年了,我从没忘记过他们。”张怀友喟然长叹:“特别是邱少云,他年龄小,性格怪,不爱说话,他的牺牲,太惨、太惨了啊……”
他说,在攻克“391”高地时,他与数百名战士奉命潜伏在离“391”高地不到100米远的茅草林中,他隐藏的位置离邱少云有七八丈远。突然,一对麻母鸡(山鸡)叫着飞出茅草林,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先是一阵胡乱的枪炮,接着,便向茅草地发出燃烧弹。
“燃烧弹点燃了邱少云身旁的枯草,火势迅速大了起来,烧着了他的衣服,烧着了他的身体,但是他不能动,谁都不能动,只要一动就会暴露。”张怀友向大家描述着当时的情景:
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他没有哼,双手死死插进面前的泥土,身体慢慢蜷缩着。一直到天黑的时候,部队发起冲锋,拿下“391”高地,战斗取得胜利后,战士们将邱少云遗体抬走时,除了深深插进泥土的那双手,全身都烧焦了。
张怀友说:“上级追授邱少云为战斗英雄,我也为曾经和他是战友而感到骄傲,正是因为他的牺牲,才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回到故乡,从此一生务农,不因自己是老兵而向党和政府提任何要求
1956年秋的某一天,傍晚的夕阳映着青翠的大山,映着大山深处低矮的草屋。一个身穿军装、头戴军帽的人,快步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上。
张怀友来了,他是多么想快一点赶到家里,看看十年不见的老父亲!
“这十年你都到哪里去了?怎么连招呼也不打一个就走了啊?”走进家门的那一刻,80多岁的老父亲早就认不出儿子了,要不是张怀友喊他一声爹,他还真把张怀友当成陌生人了。
此时,姐姐们早已出嫁,只剩父亲一人。
张怀友说,当他把一切都告诉父亲后,老人家唏嘘不已,听完他的叙说,父子俩抱头痛哭。看着父亲瘦弱的身体,张怀友说:“现在全国都解放了,大家都能过上安稳和平的日子,今后再也不会离开你了。”
听说张怀友回家了,两个姐姐以及乡亲们都赶来看看,听了张怀友讲他这十年来的经历,人们无不感慨万端。
这一年,张怀友结婚了,妻子是本县和平乡的,叫田开珍,整整小他10岁。他用部队给的50元退伍费,建了两间土墙房子,从此与妻子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生活。
战争的硝烟早已飘散在历史的风里了,唯有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他的心里,至死不忘。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从不因为自己是一名为祖国解放、为人民和平幸福而曾经奋力杀敌、英勇作战的老兵而向党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只是默默地凭着自己的双手,过着平静而又安宁的生活。
张怀友说:“我虽然没有大富大贵的日子可过,但是比起那些几十年前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我觉得我很幸运。”
此刻,阳光从树林间斜照过来,落在一块早就变得斑斑驳驳的奖牌上,那奖牌上的字迹虽然很模糊,但依稀可以看出上面写着:“抗美援朝,功在千秋”。(文/张珍艺 图/李军 2015年7月30日采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