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养眼:传世唐代越窑集萃
唐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产地在浙江,进入北宋后,由于北方亦可以生产青瓷,则越窑不再受到重视,逐渐衰败。
历史上白瓷出现在北朝,比青瓷晚,具有历史意义的就是唐代的邢窑,白釉达到了很高水平,产品种类也很多,但是没有纹饰。邢窑在颜色上不同于青瓷,不再追求玉器效果。所以陆羽说:“越窑类玉,邢窑似雪。”“似雪”也是无奈的比喻,因为当时已经找不到另一种人造物品去形容白瓷了。白瓷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没有白瓷,就没有后来的元青花、明五彩、清粉彩了。
越窑以唐代最为珍贵,其次为五代时期,进入北宋,在钱氏纳土归宋后,越窑进入衰退期。早于唐代,越窑还多以生产半陶半瓷的原始瓷为主,存世数量众多,并不稀罕。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有“越窑,越州所烧……在隋唐曰越州。瓷色青,著美一时”。越窑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唐代器物以素身无纹饰为多,胎质精细而轻盈,瓷釉晶莹温润。陈万里先生《中国青瓷史略》赞曰:“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的湖绿色。”越窑青釉淡雅温润,无附加赘饰,而以其釉之本色、釉之天姿呈现出明澈幽静之美感。唐越窑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器物少有装饰,仅以“捩翠融青”的釉面取胜,有“如玉如冰绝代少,倾城倾国只淡妆”的韵致。
陆羽是没赶上盛唐时代的,他在中年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和路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北方短暂的动乱后,开始大面积的通过发展巩县窑、邢窑、长沙窑和越窑的海外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和开销。这个时候,温州有国内大型的漆器工厂,江浙盛产茶叶丝绸,南北瓷器又通过大运河和长江汇聚到宁波,所以越窑一代成了国内贸易最繁华的地方。
茶圣陆羽对越窑青瓷尤为喜爱,曾经在《茶经》中写道: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己下..“,称赞了越窑青瓷的魅力,并且从中当时的诗文中有很多关于越窑青瓷的描述都有“类玉”'“类冰’等美誉,茶圣陆羽所说的“口唇不卷”指的是越窑茶杯的口缘不外翻,主要是起到茶不外漏的作用,“底卷而浅”,是指茶杯的足底易于拿起不会烫手。
晚唐时期越窑生产的品种极为丰富,不但有中小型的成套盖盒、油盒和印盒,而且主纹样以刻花为主。五代时出现云鹤纹迭盒。北宋时尤以粉盒为盛行,纹饰有凤凰纹、牡丹纹、双蝶纹、鹦鹉纹、菊花纹等等,制作方法有刻、刻划结合、模印和印刻结合手法进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