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可不知的中医历史文化

大众医学助手平台粉丝交流群
识别二维码,即可进群
备注:因有不良人士会进群发不良言论及恶性广告损害平台名誉,若需要进群学习请添加小编微信,进群需支付9.9元入群费,中医在校生免费(须出具学生证)方可入群,群内每天更新中医类别电子书2000余本,群内有各个领域的医学同行可以交流学术!
优质公众号推荐
大众养生助手

大众养生助手主要更新专业的大众养生知识,人生哲学,生活态度,让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优质的心情和高质量的生活态度!您值得关注!
公众号
康复记

定期更新一些康复专业知识点,跟大家一起学好康复
1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平台网盘资源
中医古籍全本

【网盘资源】中医大辞典上下册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全套1042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一160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二364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三296本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古籍四199本PDF版

【网盘资源】唐宋金元医书大成23本PDF版

各类学习资源

【网盘资源】中医课程复习资料

【网盘资源】中医各科学习总结

【网盘资源】中医执业医师全套复习资料 视频+习题

【网盘资源】伤寒论视频全集网盘资源

【网盘资源】中医类别考研参考资料

【网盘资源】中医全科十三五规划教材PDF版

【网盘资源】中医各科精品视频全集资源

【网盘资源】军队文职复习考试资料

【网盘资源】吴雄志视频音频全集

【网盘资源】倪海厦视频音频全集

【网盘资源】徐文兵视频音频全集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医历史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如“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等一系列有独特的丰富内涵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在此之后,各种人才也对中医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他们对于中医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和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使得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而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除整体观、辩证观,以及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它们使得中医在现代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中药历史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在金陵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近代,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由于国民政府拟定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它们都为如今中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想要了解中药知识就必须了解中药的炮制,它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此时的医药文献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甚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现如今的中医,以三个哲学观的整体观、辨证观、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分形中医,分形藏象、分形经络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现代基础与核心。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信息-能量-物质统一气学说为基础,藏象五系统学说为核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与西医不同,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物理的治疗方法。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而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曾经盛行拔罐疗法。

气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中医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中医学注重“德”的作用。所谓德,就是能够正确履行自己职责一种品质。在传统中国哲学中,四季变化都是天的德。生养万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认为是自己的德起了决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领导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领导天下的职责,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国以后三千年,中国人一直注重德的培养。这种观念,被用来观察分析人的生理现象。

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医学对疾病的看法。中医学认为,如果一种生命力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无论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是过分的发挥了作用,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这是因为人体会对这种失职做出反应。这种来自身体内部的不平衡,导致了人体发生主动反应,因此出现疾病,这时候直接对疾病的结果进行纠正是无效的。正确的解决方式只能是激发人体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与上述病因相反的情况,如环境因素骤变,人体无法适应而受到外来伤害,则要采取直接保护身体的措施。这时候的治疗方法才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也就是,发现高热就要退热,发现头痛就要止痛。在中医方面,这是直接对人体生理不平衡的矫正。

由此可见,中国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们心身问题的根源,也孕育了解决他们心身问题的方法。其科学性不在于微观探索,而在于对心身问题的真切体会和总结。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棵万年巨树上结出的硕果。对中医文化进行梳理和品读,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中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免责.声明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0)

相关推荐

  • 中医--推文模板

    传承中医国粹 中医养生8字:"童心.蚁性.龟柔.猴行",即"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古代中医诞生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 ...

  •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十个历史文化常识

    一.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二.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 ...

  • 普通中医都不知道的中医知识

           1.基础的东西最重要,想不通问题的时候,遇到难题的时候,返回最基础的地方去找解决方法.        2.龙骨安神,因为有钙.小鱼有钙,不能安神.钙不是安神的原因.萝卜和人参化学成分相似 ...

  • 想学好中医,先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先考状元,力求治国安邦,考不上了就学中医,力求治病救人.有人会问了,此时再改行学中医行吗?答案恐怕你想不到,那就是手到擒来,"秀 ...

  • 你所不知道的中医名家余云岫

    2010-01-3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前367年,17 ...

  • 不可不知的中医体格检查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按 ...

  • 真相!歼灭中医等于就歼灭了中华文化!

    真相!歼灭中医等于就歼灭了中华文化!

  • 学中医不可不知的五运六气临床用药

    五运六气临证方药是在学习<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药用<神农本草经>性味功效,结合临床实践创制,临床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

  • 今天是第92个国医节,致敬中医人,勿忘历史莫忘此节!

    每年的3月17日是国医节,是中医界人士的节日.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一个在日本流过学的西医余云岫提出:取消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即近代史上的"废止 ...

  • 【收藏】学中医不可不知的20句名言

    中医书友会 今天 1 .华佗:"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汉<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