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续三•完结)
91.1991年纳丁·戈迪默
代表作:《七月的人民》 南非
纳丁·戈迪默(1923年–2014年),南非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七月的人民》、《无人伴随我》。
戈迪默的作品以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南非白人和黑人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动荡的社会、以及白人和黑人觉醒后的革命运动。她揭露了隔离政策给男人和女人、子女和父母之间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现了人物在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高压下的反抗意识。
“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了在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戈迪默的文学作品深入地考察了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有助于历史的进程。”“她的获奖是因其壮丽史诗般的作品使人类获益匪浅。”(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七月的人民》)
92.1992年德里克·沃尔科特
代表作:《西印度群岛》 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2017),圣卢西亚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主要作品有《在绿夜里》、《西印度群岛》。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和2011年艾略特奖。
圣卢西亚所在的西印度群岛,其文化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直到1979年,圣卢西亚才获得独立,但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殖民文化具有强大的惯性,在诗人沃尔科特身上就是如幽灵般缠绕着他的身份问题。黑人与白人,臣民与宗主,加勒比本土与西方文明的二元对立,在沃尔科特的创作主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从小一路接受的都是西方或者说英式教育,但在另一方面,黑色的皮肤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的另一半血脉来自哪里,以及他的民族和国家曾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历史。
德里克·沃尔科特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由历史视域供养和多元文化使命支撑的伟大的诗歌光彩。(颁奖词,《西印度群岛》)
93.1993年托尼·莫里森
代表作:《天堂》、《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 美国
托妮·莫里森(1931-),美国黑人女作家,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柏油娃》(1981)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3年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所罗门之歌》)
94.1994年大江健三郎
代表作:《个人的体验》 日本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5年,大江健三郎10岁时,日本投降,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新宪法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4年10月1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宣称,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度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浓缩了现实生活与寓言,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扰与怅惘”。
95.1995年谢默斯·希尼
代表作:《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1939—2013)爱尔兰诗人。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希尼把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
和他的前辈、爱尔兰诗人叶芝一样,希尼的名字是和他的祖国爱尔兰分不开的,而和叶芝一样,他朴实而深厚的诗歌,能够抵达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广大人群。
在他早年的代表作、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中,谢默斯回忆了逝去的童年,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1995年,谢默斯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的评价是:“他的诗歌具有抒情之美和伦理之深,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
96.1996年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23-2012),波兰女作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翻译家,将许多优秀的法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并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前两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和一九六六年德国的奈莉·萨克斯),第四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
辛波丝卡一生创作了二十本诗集,公开发表的诗歌约400首,创作生涯从1950年代延续至2012年,是波兰最受欢迎的诗人。
瑞典文学院给予辛波丝卡的授奖辞是:“通过精确地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
97.1997年达里奥·福
代表作:《喜剧的神秘》、《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意大利
达里奥·福(1926年-2016年),意大利剧作家、戏剧导演,生于意大利的SanGiano,他的父亲是一个铁路技师。他共有五十余部作品广为留传,并于1997年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继承了中世纪喜剧演员的精神,贬斥权威,维护被压迫者的尊严。”
他迄今共写了五十多部戏,讽刺剧、广告剧、独幕滑稽剧、黑色喜剧、荒诞剧、等等,样式繁多,但没有一部是写男欢女爱、家长里短的。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同时也是他最拿手的、影响最大的,当是他的政治讽刺剧,或者是时事讽刺剧。
98.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
代表作:《里斯本围困史》、《修道院纪事》 葡萄牙
若泽·萨拉马戈(1922-2010),葡萄牙作家,主要作品有《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1947年,出版处女作《罪恶的大地》。1982年,出版《修道院纪事》。199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萨拉马戈的作品极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使人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瑞典文学院评,《失明症漫记》)
99.1999年君特·格拉斯
代表作:《铁皮鼓》 德国
君特·格拉斯(1927——201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等。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格拉斯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的叙述方式,又用梦幻、怪异、荒诞等艺术技巧描绘历史和现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拟人化的动物,从而使小说构思奇诡,情节怪诞,探讨的问题比较隐晦深刻。
“格拉斯是寓言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他是各种声音的录音师,也是倨傲的独白者,既是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讽刺语言的创造者。在格拉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中,他剥去人物重要的话语,强调肉体的可靠性,将人类带入动物的世界。在他的动物园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猫与鼠、狗、蛇、比目鱼、青蛙和稻草人。”(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君特·格拉斯的授奖辞,《铁皮鼓》)
100.2000年高行健
《灵山》 法国
高行健(1940- ),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
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代表作有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2000年10月12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高行健。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争议。争议第一是因为高行健知名度不高,代表性作品不多,书籍的文学价值普遍认为不足以代表中国文学,许多学者、评论家认为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争议第二是指评委马悦然舞弊,高行健作品的瑞典文翻译者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101.2001年维·苏·奈保尔
代表作:《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街》、《大河湾》、《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英国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1932年—2018年),英国印度裔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奈保尔本人是出生在后殖民社会、定居于英国的印度裔作家,以他的边缘身份只能去融入西方主流社会,而不是去投入第三世界。他的作品多是以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社会为题材,表达他自己的看法。在小说的写作中,奈保尔是两种作家的合体,一只手深入第三世界的广阔疆土,另一只手缩回到帝国旧日的腹地,逆写帝国。
奈保尔的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人们从被压抑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102.2002年凯尔泰斯·伊姆雷
代表作:《无形的命运》、《英国旗》、《船夫日记》、《惨败》 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2016),匈牙利犹太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9年,凯尔泰斯·伊姆雷生于布达佩斯,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救。1975年,出版以他在集中营生活为背景的首部小说《命运无常》。2002年因该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凯尔泰斯)作品的主题连续不断地返回到给他的生命带来决定性影响的奥斯维辛经历之中。对于凯尔泰斯而言,奥斯维辛并不是存在于西方历史之外的一个例外的事件。奥斯维辛是现代生存方式中人类堕落的最为根本的真实的表现。”“(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103.2003年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耻》、《彼得堡的大师》 南非
马克斯韦尔·库切(1940-),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库切的作品是内容丰富多样的巨大财富。没有哪两部小说用同样的手法写成。但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拯救。作品的主人公往往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但他们总是能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104.2004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代表作:《利莎的影子》、《钢琴教师》 奥地利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奥地利女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曾获得不来梅文学奖(1996)、柏林戏剧奖(2002)和莱辛批评家奖(2004)等诸多奖项。 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幼学习音乐,早年攻读音乐、戏剧和艺术史,六十年代中期以诗歌写作走上文坛后,着力从事戏剧和小说创作,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女性的人格和个性。她反对男权统治,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这种表面繁荣昌盛和美好下掩盖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因为惊世骇俗的写作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极大反响。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105.2005年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英国
哈罗德·品特(1930-2008),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剧作家、导演。2005年,品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60-70年代,哈罗德·品特以自己独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将对社会的主要关注点落在了当时因受“解放”运动影响而出现的新的性和婚姻伦理的思考,尤其是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婚姻出轨的社会现象的思考,并将之作为创作的重要题材,迎来了个人戏剧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品特的作品中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在人物之间的权力游戏中,人们很少看见谁占据了上风;他们改变着位置,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上下沉浮”。(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106.2006年奥罕·帕慕克
代表作:《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并论,称他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该作品获得2003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6年,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帕慕克的作品一直围绕着阐释和揭示土耳其人尴尬的文化身份这一主题而展开,作品不仅描绘了伊斯坦布的忧伤与哀愁,而且反映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严肃的智性思考,处处洋溢着伊斯兰文化的底蕴。
107.2007年多丽丝·莱辛
代表作:《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英国
多丽丝·莱辛(1919年-2013年),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108.2008年勒·克莱齐奥
代表作:《战争》、《逃之书》、《墨西哥之梦》、《非洲人》、《诉讼笔录》 法国/毛里求斯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1940-),法国著名文学家,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被形容成“新的旅程、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狂喜”。从七八岁开始尝试写作的勒·克莱齐奥,也的确如评语中所言,以文学探索了“主流文明之外的人类和为文明隐匿的人性”。而无论是前期的实验奇幻,后来的简约流行,以及寄现实于幻想,勒·克莱齐奥的小说,都好似一则则寻找人性的“新寓言”,叩问着当代文明中的分裂,探索着在物质掩盖下的人性。
109.2009年赫塔·米勒
《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心兽》 德国
赫塔·米勒(1953- ),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西部。1987年移居德国。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2009年1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10.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西班牙/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略萨创作过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还从事过政治工作。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等殊荣,代表作品有《绿房子》、《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等等。
111.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2015年),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
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112.2012年莫言
《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中国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5]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113.2013年爱丽丝·门罗
《逃离》、《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加拿大
艾丽斯·门罗(1931-),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等。
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2013年10月10日,艾丽斯·芒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114.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法国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 ),法国小说家,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莫迪亚诺的作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2014年10月9日,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115.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白俄罗斯
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16.2016年鲍勃·迪伦
《随风飘荡》 美国
鲍勃·迪伦(1941-),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
117.2017年石黑一雄
英国
石黑一雄(1954——),日裔英国小说家。
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