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道田:赞成给红薯立个纪念碑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赞成给红薯立个纪念碑
作者 |杜道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今天一大早,手机上翻到《乡土中原》刚刚发表的贾龙杰老师的大作一《建议给红薯立个纪念碑》,我怀着对贾老师的敬意和对红薯的感恩之情,认真拜读了贾老师的大作。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贾老师对红薯的喜欢、爱恋、感恩和情有独钟。
他那时,从小学到初中,离开红薯都不中。从一日三餐,到送礼馈赠,也是离开红薯都不行。我比贾老师小几岁,也算是四零后的同时代人。与贾老师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
回想起来,那个年代因为粮食产量太低。夏粮小麦和秋季杂粮收成有限,交完公粮已是所剩无几了。农民一年到头主要就是靠红薯充饥。
那时有个顺口溜一一"南mer到北mer(门字内加一个外字,本来是有这个字的,就是打不出来),都吃红薯娃儿,东院到西院全吃红薯面。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最困难时,村里人都饿肚子,连榆树皮和麦苗地里的干刺角芽都吃光了。春荒里的一天晚上,我和母亲正饿得心慌无奈时,父亲回来了,带回了从邻村一个单身老人那里买回的五、六斤红薯。这真是救命的宝贝呀。
那个春荒过后,政策放宽,允许农民开小片荒地,自种自收。父亲带着两个哥哥和我,在村子的西南岗上,一镐头一耙子的开出了两块荒地,大概有两三分地吧。有了地,自然是种红薯了。人勤地不懒,当年就收了一千多斤红薯。
随着荒年过去,政策放宽,红薯除了能填饱肚子之外,经过磨粉深加工,还派生出粉条、粉皮、粉面,凉粉等等,这些至今仍然受人喜欢的副产品。但是,当初人们除了留一点儿过年过节外,大部分都是拿出去卖钱,自己是舍不得吃的。平时最家常的还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面馍,红薯面贴餅子。
我最喜欢的是红薯面馍,不是窝窝头,就是象白面蒸馍那样的红薯面馍。我们村的红薯面蒸出来的馍,喧腾劲道,满是蜂窝气孔,颜色、形状和口感都很象荞麦面加白面蒸出来的杂粮馒头。我是百吃不厌,不管是割麦子、砍高粱,再热再累,下地回到家里,见了红薯面馍,我都会食欲大振,一顿两个,雷打不动。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后,我依然馋这口红薯面馍。每次探亲回家乡,我都会要让家人蒸一锅红薯面馍解解馋。
除了用红薯面蒸馍、贴锅贴饼子之外,家乡的主妇们还会开动脑筋,巧手细作,加上点红薯淀粉,变化出许多花样来。红薯面圪塔,红薯面凉鱼儿,红薯面锅出溜,红薯面蒸卤面条,还有红薯渣葱花饼。红薯渣本来是磨粉时,过了大箩、二箩,过滤掉淀粉后畄下来的细渣,人们用它来加上葱花、咸盐、五香粉,拍成饼子,在锅里煎、烙制成渣饼子,是人们喜欢的一道美食。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再想吃渣饼子时,就不再滤去淀粉,直接用红薯磨渣后,连同淀粉一起做饼子。这样口感更好了,成了大家一直都很喜欢的一道美食。
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来,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品尝过南北方美食,领略了东西方口味,吃遍了土里长的,山里生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川味广味,湘菜、鲁菜、淮杨菜,可谓尝遍天下美味。不知道怎么回事,却还是念念不忘红薯的香甜,念念不忘红薯叶的清新爽滑。因而,我每年都会想方设法种几棵红薯。
今年是在仅有的两平方土地上种了九棵红薯。赶上今年雨水丰沛,红薯长得郁郁葱葱,有一茬接一茬,不断生长的红薯叶,可供用来做蒸菜,拌凉菜,摊翡翠饼。叶子下,地垅已被撑开大口子,看来晚些时候红薯也有得吃了。
红薯在灾荒之年救过河南人的命,在丰收之年为河南经济发展出过力,又时时刻刻给我们提供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营养美味,在我的心目中,早已有了个红薯的丰碑,今天拜读了贾老师的大作,我举双手赞成贾老师的主张一一"给红薯立个纪念碑"!
郁郁葱葱的红薯叶
凉拌红薯叶
用红薯叶汁摊餅
用红薯叶摊成的翡翠饼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