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滁州▍环滁皆山的千年聚讼
明朝郎瑛和清朝何绍基都著文说环滁只西南一面有山。
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欧阳子曰'环滁皆山也’。余亲至二地,牛山乃一冈石小山,全无土木,恐当时亦难以养木;滁州四望无际,只西有琅琊。不知孟子、欧阳何以云然?”又引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八《王少鹤、白兰岩招集慈仁寺拜欧阳文忠公生日》第六首:“野鸟溪云共往还,《醉翁》一操落人间。如何陵谷多迁变,今日环滁竟少山。”
经欧阳修亲自审定的山东费县苏唐卿纂书《醉翁亭记》碑拓本
1984年6月《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王俊坤《环滁皆山小议》,就欧阳修《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发表议论。认为环滁并非皆山,欧阳修有观察失真、概括失当之谬。当时的媒体数量还较少,《中国青年报》发行500万份,是闻名全国的大报。编者在第一版把它列入“今日本报要目”,此事一时掀起不小的热议。
江文从《朱子语类》记载《醉翁亭记》原稿和修改稿谈起,原稿写滁州四面有哪些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为“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惜,后来连欧阳修原稿中概括叙述的“凡数十字”都已见不到,难怪引起纷纭聚讼。江流先生特别强调,博学多才的欧阳修,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单就舆地知识来说,从书本知识到感性知识,他都颇为渊博。他早年参加进士考试一举成名,考试题就是《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曾被主考官晏殊称赞说:“今一场举子,唯他一个人识题!”他当滁州太守后,也并非仅是常到“西南诸峰”之间去流连,实际上是经常深入民间。江文还引述一个典故:滁州城东五里处有一菱溪,他就曾多次前去观察那里的石头,甚至引起群众的怀疑。他曾在诗中记述此事说:“溪边老翁生长见,凝我来视何殷勤。”欧阳修如此认真的“目验”观测,怎么能够连城南、城东和东北方向皆不见山也不顾,凭空诌出“环滁皆山”这一名句来呢?滁州属丘陵地带,所谓“山”实际是岗丘。滁州周围现有数十座山,没有一座超过海拔四百米的。此外,沧桑岁月磨平山峰,改观舆地,降低海拔,也是千年历史沿革的常态之一。
今天否定“环滁皆山”论者,很多不了解古人对山的概念理解与今不同。根据今天地理学的解释,其海拔要高于500米,或者从山脚到山顶的高度要超过600米才能称为山。可无论用500米还是600米的标准,滁州竟没有一座山了。因滁州最高山的北将军峰顶,才海拔399.4米,著名的琅琊山最高峰小丰山才海拔317米。按此标准,“环滁皆山也”当改为“环滁无山也”。如此,那么西南的琅琊山也化为乌有。这也不符合否定“环滁皆山”论者的初衷,他们毕竟还承认滁州只有西南一面有琅琊山。
其次,否定“环滁皆山”者,往往只是简单的“目验”,而对于滁州深厚的舆地沿革文明史缺乏了解。如明代郎瑛,为辩证“环滁皆山”,不惜从家乡杭州来滁实地考察,做学问的精神令人敬佩。但仅从地形上观察仍不得要领。在历史地理中,所记的名山并不只看高度。古代但凡从平地突出高耸的土石,很多被称之为“山”。江流先生列出了环滁有70座山,在文尾加了一个附录,所列环滁四周70座山名。
滁州四周环绕如此众多的山,足以证实欧阳修观测无误,“环滁皆山也”是欧阳修认真目验后,将审美经验反复推敲而成的琅琊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