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家都用什么毛笔?

不同材料的毛笔会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而毛笔的性能与特点尤其对书法艺术风格影响较大。书画家们对待毛笔选择的态度在今人看来颇有趣味,相传欧阳询写字,不挑剔纸笔,都能写得称心如意,褚遂良却必须亲手调研墨汁,配以精美的纸张毛笔,才能书写。

历史上留下了诸多名家择笔的记载和传说。

《酉阳杂俎》载南朝萧子云喜用一位老妇人的笔,其笔心用婴儿胎发制成。《世说新语》载王羲之从白云先生那里学到用笔的方法,被受赠鼠须笔。颜真卿书法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有“颜筋”之誉,当为使用鸡距笔的典范作品。柳公权与颜氏为代表的唐代主流毛笔风尚相反,喜欢用管小毛细锋长的毛笔,因“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对毛笔在当时几近苛刻的要求,正是柳公权学颜而不拘于颜体,完成书风创新的重要材料辅助。

宋朝散卓笔的兴盛为书法的时代风格从“唐人法度”至“宋人写意”的转变提供了材料载体。蔡京之子蔡绦回忆著名笔工诸葛高制笔能应人应时而变,“数数更其调度”,有黄庭坚喜爱的枣心笔,笔头尖锐、羊毫入料,又制出了为范仲淹所爱的“观文样”毛笔。

元代在赵孟頻书风笼罩的背景下,杨维桢的书法另辟蹊径,他对于毛笔颇为讲究,在他书作的款文中曾强调自己非“铁心颖”不用,这正道出了他书法风格形成的客观工具因素。

明代使用羊毫笔的书家首推董其昌,他能恰当地运用羊毫笔表现出虚和取韵、无一实笔的效果,影响极大。据其学生倪涛记载,董氏写大书及匾额用长锋羊毫笔,写小楷小行则用兼毫或兔毫,可见对不同书写对象选择不同的书写工具,更能将秀美空灵的书法风格发挥极致。石涛也曾在《为微五作山水》的题识中记下他用羊毫笔写字时的乐趣:“打鼓用杉木之捶,写字拈羊毫之笔,却也快意一时。千载之下,得失难言。”

书画家们对用笔工具的选择俨然成为一种乐趣和情怀。清代,碑派书家的成功与羊毫笔、生宣纸密不可分,在复古思潮的领导下,书法家们开始追求羊毫笔在生宣纸上挥毫时产生的偶然效果,“用黄鼠狼毛和兔毛等制造的硬毫笔弹性好,笔在运行时受到不同的压力后,笔锋比较容易归复原位,适合书写帖学传统精致的字,而羊毛制作的软毫笔则不易归位,使训练有素的书法家在书写时处于一种控制与非控制之间的状态”。生宣良好的吸水性配合蓄墨量多的长锋羊毫更能突出魏晋碑刻的古拙浑厚,也便于如邓石如之流对篆隶书体的“再创”,种种条件下羊毫的盛行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毛笔的产生应当不晚于新石器时代。现存最早的实物出土于长沙南郊左家公山战国墓葬中,今称“长沙楚笔”。此笔与今天的毛笔差异明显,首先是笔毛以细丝线缠绕在笔杆外端,涂漆加固,而非插入笔管内,毛笔出土时装在长长的笔套中。这种形制便于脱卸更换笔头,亦即古人所说的“退笔”,直到东汉时期蔡邕描述的毛笔仍是“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而晚至隋代,还有僧智永勤练书法,退笔成家的故事。

秦朝以后,“披柱法”产生,相传是将军蒙恬对毛笔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独称于时”,所作秦笔“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从制作工艺角度出发,就是选用较坚硬的毫毛作笔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这种笔能够快速、大量地书写,“披柱法”也成为我国毛笔制作的基本工艺。

这一时期毛笔尚处于初创阶段,其制作方法被后人称为“早期散卓法”。唐代著名鸡距笔与秦汉笔制明显有别,现在日本的正仓院尚珍藏有唐笔(鸡矩笔)十七枝及天平笔数枝,使今人可以有幸目睹其基本形制与特点。鸡矩笔的制作方法被称作“缠纸法”,具体而言,是以麻纸裹紧笔柱,外加披毛,然后一起纳入笔管中,达到固定笔根和塑造笔形的目的,以此法所制笔通常出锋短,优点是可以更换笔头,使用效率增加。

魏晋时期人物、道释画大盛,要求笔能够画出匀净细密的线条,三国魏书法家韦诞又将制笔工艺推向前进,他在《笔墨方》中提出以兔毫和青羊毛为笔柱,兼而用之,笔柱宜小不宜大。可以说是早期的兼毫笔,也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制笔工艺流程。

缠纸法出现应该不晚于东晋,它是六朝至唐代的主要制笔方法。缠纸法制笔的蓄墨量介于早期散卓法和成熟散卓法之间,以其典型代表鸡矩笔观之,笔头的硬劲使书写时间增长,形制_上给人以斗鸡般遒劲有力之感,这些都与唐代盛行的讲究法度工致的楷书相辅相成。加之有心笔多采用缠纸法制成,笔柱被麻纸层层包裹,出锋短且尖锐硬劲,虽不便于大幅度的提按顿挫,也造成了晋唐书画墨迹中的“有心笔证据”,与散卓法制笔的“软熟绵柔”差别明显。正由于有心笔出锋短,笔的提、按、转折不够灵便,尤其在转折处需要加一个提起再往下的动作,往往冒出“贼毫”。

唐孙过庭《书谱序》怀素《苦笋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杜牧《张好好诗》等,“大都是使用一种坚硬而看来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笔”。在唐人万岁通天摹《王氏一门法书》中诸多字有开叉的笔划,就是在高度还原诸王书原迹的有心硬笔原貌。以上依据,也使徐邦达判定传晋王羲之书《大道帖》传晋王献之书《中秋帖》等墨迹不是晋人之笔,因“此二本的笔划都特别润丰圆熟,笔头含墨水很多,肥厚处不会开叉”,反而是散卓笔.的特征。宋代以来,散卓笔开始“复兴”,并延续成为今天毛笔的主要制作方法,然而对它的具体定义学界尚存在分歧。

散卓笔的出锋可长可短,它选用较短毛料支撑笔形,完成了不用柱毫的变革,笔毫散立,也使毛料在笔头的利用率增大,即等长毛料的出锋更长,最终达到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蓄墨量大的功效。散卓笔用笔提按幅度较大,显示出软熟、散毫、长锋的特征,写的字丰满、肥润,正适应了宋代以后纸张以及书法尺幅的不断增大的时代趋势。伴随着无心散卓笔的出现,书画的风气也为之一变,为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

隋唐制笔工艺因科举取士需要大量的文策书写而臻于兴盛。唐代盛行粗杆、笔锋短而硬劲,含墨量相对较少的笔,毫料以兔毫为主“鸡距笔”即是典型。鸡距笔相传是唐代宣州制笔名家王晖创制的经典式样,因其笔头的形状象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形容其笔锋粗短犀利。

白居易曾作《鸡距笔赋》赞扬鸡距笔“合为乎笔,正得其要”,诗僧齐已曾诗曰:“锋锘妙夺金鸡距,纤利精分玉兔毫。”可见唐人对鸡距笔喜爱至深鸡距笔的盛行和隋唐时书体尚楷,绘画尚细线勾勒、浓重敷色有关。但这种短锋笋式笔缺点在于刚硬之余,有产生干枯的弊病,柳公权就曾在《谢人惠笔帖》中批评鸡距笔“虽毫管甚佳,而出锋太短,伤于劲硬”,并期待“管小锋长”的毛笔,他对笔的要求代表了部分书、画家对毛笔改革的愿望,因而至唐晚期,较为柔软的长锋笔应运而生。

唐朝的书画艺术风格的发展也是与毛笔形制的改变互相影响。在书法上,篆隶草行楷皆已成熟问世,在画坛界,唐代绘画技法格调丰富,既有如阎立本和尉迟乙僧继承两晋画法的铁线描,又有吴道子创莼菜描,线条从匀净细密到粗细有致,色调从张萱、周昉精细优雅的仕女图到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特别是王维所隐喻的水墨淋漓画风萌芽,这些都是促成毛笔形制变化的重要原因。

从社会文化史考察,唐宋之交的生活习俗也处在变革时期。唐以前书画家多席地,于低案上著臂就案书写、作画,随着宋代高桌案的流行,人们开始逐渐坐在椅子上悬腕书写、作画,这些变化呼唤着新的工具的出现。

同时,宋代的书画风格继续延续“百花齐放”的姿态,总体上,宋代的毛笔出现了两种形制并存的现象:

一种是今天占据主导的软毫、散毫笔,或可一并称作“无心散卓笔”;另一种为适合楷书、工笔院画的硬毫笔,是晋唐旧制的延续,如“鼠须极长心笔”、“鸡矩笔”。

作为无心散卓笔中的一类,枣心笔在宋代是一种新事物,苏东坡一向喜欢传统的诸葛笔,对于新出现的枣心笔,他“必嗤诮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而到了宋末元初,赵孟坚却认为“行草宜用枣心笔者,以其折袅婉媚。随着时代的变迁,时人对笔的需求和评价也自然有区别了。因此据叶梦得记载:“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北宋散卓笔兴起以后,鸡距笔的主导地位渐渐被取代。

梦回唐朝

(0)

相关推荐

  • 【大愚书论】文房四宝之笔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以四者在中国古代乃为学之所资,不可须臾而缺也,文房四宝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绘画工具,也是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蔡邕曾这样 ...

  • 古人书法难超越,因为笔尖藏了秘密?

    提及书法,自然少不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它们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书写工具,记录千古文章,描绘锦绣河山,筑就了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笔尖上的中国".在西安中 ...

  • 王羲之这本字帖,历代书法家都练过

    <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撰写的序文.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 ...

  • 这8篇小文,书法家都在练,你还不跟上?

    诗词大会群 公众号 欢迎您 进入诗词群 刘禹锡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关于墨汁的常识,很多书法家都不知道!(转发、收藏)

    文房四宝的次序,有的人认为纸的花样及种类最多,以纸为首:也有人认为砚能终身作伴,亘古不渝,以砚为首:亦有人以笔有带头作用,无笔则墨,砚均无用武之地.惟独墨无居首的话,长久处在次要地位. 在古代,人们使 ...

  •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同样是太上皇,退休待遇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有的太上皇是自愿禅让的,有的太上皇是被迫传位的:有的太上皇逍遥自在.安享晚年,有的太上皇郁郁寡欢.生活惨淡-- 最惨的太上皇 赵武灵 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 ...

  • 为什么书法家都爱把字写得歪歪斜斜?

    如果你大量观赏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无论是他的大量书信手札还是<兰亭序>等,普遍写得"歪歪斜斜".1500年前的袁昂在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古今书评>中说:&quo ...

  • 他写了30首诗,点评历代书法家

    30首诗的作者是王文治(1730-1802),系清代高官.大诗人.大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尤工书法,以风韵胜.被誉为"淡墨探花". 作为书论诗 ...

  • 元宵节|历代书法家在元宵节写下的书法作品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名家元宵 ...

  • 为何历代皇帝都穿黄龙袍,独秦始皇穿黑袍?专家:他们想穿但不敢

    在影视剧中,皇帝的龙袍通常是黄色的,龙袍上绣有9条龙,古人认为9表示人间的最高,间以五色云彩,但秦始皇穿的龙袍却是黑色的,为何历代皇帝都穿黄龙袍,独秦始皇穿黑袍?专家:他们想穿但不敢. 龙袍的色彩选用 ...

  • 中国历代书法家草书经典,太实用了~!

    中国历代书法家草书经典,太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