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三国(4):张角恶用道术,宗教邪变

“黄巾贼”定位史书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注解: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句话是史书《三国志》“先主传”关于刘备讨贼立功,成为安喜县尉的原文记载。可见黄巾军,被正史判作国贼,并非现代中国历史教科书篡改后的农民起义。“州郡各举义兵”才是史书中承认的义兵,是由各州各郡政府发榜召集的民间自发组织、并与官军一起讨黄巾贼的义军。

而刘备组织的一支,正是应官府榜文而召集的义兵。《三国演义》开篇的故事,就是要给出刘备兴起义军,报国安民的定位,写刘关张三位英雄豪杰为仗义讨贼而“桃园结义”。这个定位如果颠倒,我们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就会失去意义,百姓们也不会爱戴他们,敬仰他们,我们的文化,做人的仁义理念,也就会被质疑和否定。对黄巾军的基本认识如果被篡改,是非善恶也就会颠倒,后人学到这样的历史,就会怀疑自己的祖先和传统文化,道德必然下滑。今天的中国,已然如此。

因此作者写历史小说,虽然是小说,目的却十分明确:既然要通过戏剧般的效果寓教于乐,传达“义”的价值观,就必须首先明确哪一方为义兵。这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也是绝对不能被改动的。人物和故事可以被虚构,但表达的义的理念,是绝对不能被改动的,因此,主要人物,作者用以弘扬仁义理念的刘备,弘扬忠义的关羽、诸葛亮等人,就必然代表着正义的一方。

为此,我们才把开篇“桃园结义”故事的背景,进行详尽的解读。

道术本无罪  只因恶用背初心

那么黄巾军的首领张角,为何能呼风唤雨,还能利用符水给人治病呢?其中的因缘,善恶正邪,作者交代的非常清楚。

书中写道:“时钜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

这段话表明,张角出身钜鹿郡,并非农民,而是个落第秀才,他呼风唤雨,用符水治病的本事来自入山采药时遇到的南华老仙传给他的三卷天书《太平要术》,但这个资讯,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老人最后交代的那句话:“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这句话为何重要呢?因为这是对张角的告诫,得到天书的人,必须“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否则,就会得到恶报。这是传给他天书,让他获得神奇道术,拥有超常本事的目的,绝对不能用于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很显然,作者写这段话,就是在告诉读者,神仙道术是存在的,神仙会选择人传授天书,让这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神迹,替人消病解难,以此获得信众来代天宣传道德教化,让道德败坏了的世人,能懂得善恶有报的道理,从而归正人心,重德行善,达到救人的目的。(看更多好文章请加ydcg365)

也就是说,这些超常的本事,道教术类的东西,必须用在救人上,不管是治病也好,还是最后救败坏了的人心也好,都是救人。一旦违背誓言,利用信徒对道术神奇效果的崇拜,用于达到个人名利的目的,就绝对不会有好的下场。张角三兄弟因此丧命。

自古流传的神仙故事,都给人这样的共识:神仙传弟子,绝对不会让弟子谋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即使是《封神演义》里讲述的元始天尊清清楚楚命姜子牙下山辅佐周文王,顺天意而行,改朝换代,推翻商纣王,也仅仅限于出山辅佐已经被天下拥戴的德行昭著的周文王,而不会以率领宗教信徒的方式,想要自己称王来做这些事。这无异于败坏宗教的形象,从而变成邪教。建立宗教,本为带弟子修道为善,本不求世间的一切,张角显然违背了神仙当初的告诫,想利用宗教,夺取政权,违背了初心,怎能不邪变,不被称作国贼呢?可见作者在告诉人们,天书传的道术本无罪,正用就是神术,恶用就会被人们看成妖术。术类的东西,善用恶用,全在人心。

“于吉”正用道术  形成对比

道术只能正用、只为救人的思想,在第29回描述东吴孙策斩杀道人于吉,遭于吉索命死去的一章中最为明显,道人于吉同样替人治病,也用太平道术,而且凭空画龙取龙肝、降下三尺甘霖解除当地旱情等神迹比张角的道术更加神奇惊人,但此人几十年并未在俗世间利用道术广收门徒,从不为祸世间,只是独自行走世间免费替人治病做好事,与张角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章,也是作者有目的写的,为的就是告诉世人,神仙的道术神迹,是存在的,就看用它的人,是正用还是恶用。不能因为有人恶用,就否定神仙和天意的存在,从而走向极端,变成无法无天的不信善恶报应的恶徒,孙策最后被于吉索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敬神敬天之心,不可动摇。否则会有恶报。但同时也要分清真假与正邪。

张角自从创立了太平道的道教,徒弟越来越多,信众遍布各地,于是他便起了异心,认为民心已经得到,不用太可惜,就跟弟弟张宝、张梁密谋举事,要夺取东汉政权。他们恶用了中国道家文化讲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拉起四五十万的叛军队伍,要建立他的“黄天”,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因以黄巾抹额,称为黄巾贼。

眼见“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大将军奏请灵帝火速降诏,令各处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这才使得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乃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这个英雄就是刘备。刘关张就在此时相遇,展开了桃园结义的故事。(待续)

(0)

相关推荐

  • 恶有恶报!

    恶有恶报!

  • 我不信任何宗教

    我不信任何宗教. 我就是我,我不信任何宗教,因为我已经胜过任何宗教. 我不需要宗教解决我的空虚,不需要宗教解决我的寂寞,不需要宗教解决我的无助,不需要宗教解决我的彷徨,不需要宗教解决我的无知,不需要宗 ...

  • 义解三国(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中国人熟知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三国历史的上百个经典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三国演义>,但它的原型,却来自<三国志>,那么这两本书,区别何在? 简单的说,前者是小说,就 ...

  • 义解三国(2):何为义?

    <三国演义>演的是"义",因此开卷的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是"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张飞的桃园结成了没有血缘的义兄弟的关系.那么这个" ...

  • 义解三国(5):刘备登场,德先行

    上篇交代,因黄巾军叛乱,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边界,情势危急,幽州[注1]太守刘焉,发榜各县召集义兵,榜文行至涿县[注2],这才引出刘备,正式登场. 刘备登场  德志先行 于是桃园结义的故事正式开始,刘备首 ...

  • 义解三国(6):张飞大义助刘备,刚柔相济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 ...

  • 义解三国(7):桃园结义,重在誓言

    关羽: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刘备与张飞相遇后,接着就是关羽的出场.张飞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则貌若神将,一身神威,令人一见心生敬畏.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 ...

  • 义解三国(8):张飞怒鞭督邮,蕴含两大目地

    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第二回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为了表现张飞正直仗义,敢于为民除害的品性,它还成为详尽描述灵帝时期,宦官"十常侍"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欺君 ...

  • 义解三国(9):以书传道,为人解惑

    天经地义:天在导  地在演 古人做人讲"天经地义",不仅仅指符合天理与人道.<三国演义>其实就在揭示"天经地义"的另一深层内涵:朝代的更替,是天在经 ...

  • 义解三国(11):董卓谋废帝,卢植驳谬论

    百官众将,找到被宦官劫持的汉少帝与陈留王后,来到京城的西凉刺史董卓,便趁乱而入,以保驾的正当名义,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接冲到了少帝的身边.等于直接将朝廷众臣和帝王,绑架在手,因此,他很快做出了废帝之 ...

  • 义解三国(12):乱世难题,唯德能解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这部书中描绘的古代社会,跟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完全不同.古人断事,德为核心,礼法和武力,都是辅助,歪理无法立足.即使胆小的人一时迫于武力,不敢说话,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