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5)

诸葛亮治蜀 道不拾遗 风化肃然

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前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自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主管军国大政。刘禅恪守父亲遗言,将蜀汉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丞相诸葛亮裁决。诸葛亮对刘禅,也恪守他对刘备的承诺,确实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因此,蜀国得到大治。

益州之士思明君

刘备入蜀之前,该地由刘璋辖制。刘璋,字季玉,袭其父刘焉位而为益州牧。《三国志》说他“明断少”,“才非人雄,而居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诸葛亮隆中对策即指出“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刘璋既没有充分的力量节制骄恣的诸将,也没有能力选拔或重用人才俊杰,他手下有才干的官员如张松、法正等皆策划迎接刘备入蜀,正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说:“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对刘璋的旧部安排深得人心。《三国志》记载:“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懿、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这就是说,过去无论是刘璋重用的人、亲近的人、被排斥的人,还是他所忌恨的人,刘备皆委以重任,人尽其才,有能力的人都受到鼓舞。这不仅缓和刘璋时期不能解决的矛盾,也使刘备在益州的根基更加牢固。

诸葛亮

任用当地人才

诸葛亮执政后,对益州当地人才着意加以擢用。《三国志‧杜微传》记载:“建兴二年(224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

秦宓字子敕,是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比较有才学,善于口辩。杜微是一个年老耳聋的人,刘备定蜀以后,他闭门不出。诸葛亮执政后,任命杜微为益州主簿,杜微推辞,诸葛亮便派遣车辆去迎接杜微。二人见面后,诸葛亮连写两篇文章劝说杜微,希望杜微能够辅佐后主,因他年老耳聋,诸葛亮最后任命杜微为谏议大夫。

据《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入蜀以后,比较重视荆楚故旧人马。但是,诸葛亮看到蜀汉政权要在益州站稳脚跟,必须选拔当地人才。

从《蜀志》各传的记载来看,益州当地人才如张裔、杨洪、马忠、王平、句扶、张翼、张嶷、李恢等都做到重要的职位,只是比丞相、大将军低一点而已,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蜀汉以益州一隅之地,能与曹魏相抗衡,其善于用人当为重要原因之一。

两汉以来,益州本地人才在政治上一直受歧视,诸葛亮诚意任用他们,他们自然乐于拥护诸葛亮。因此,诸葛亮连年北伐,向益州征兵要粮,未见有本地豪族反对,在军事前线,还得到他们的积极参加。

审势施政 德刑相济

成都武侯祠内有一副对联,悬挂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赵藩所书。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对治理蜀国过失的经验总结。

刘璋时代,对益州地方豪强无法控制,只好宽容放纵。诸葛亮认为,国家要治理好,首先必须依靠仁德感化和教育,同时辅以“定法度和明赏罚”。他在《治国》一文中说:“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

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指出刘璋治理蜀地的缺点提到,益州历经刘焉、刘璋两代统治,刘璋生性暗弱,法令松弛,只做表面文章,做官的相互吹捧,不施德政,在百姓心目中也没有威严。益州豪强才敢于胡作非为,君臣之道才日渐陵替。所以必须法令严明,有善必赏,有恶必罚,荣恩并济,上下有节。

诸葛亮法令严明的政策,不仅限制了豪强,更能鼓励豪强,因此,蜀地在政治上呈现高度清明。

为了整顿吏治,纠正官场的腐败现象,诸葛亮命李严、法正、刘巴、伊籍等人,订出《蜀科》;并亲自制定检察官吏的守则。据《魏氏春秋》记载:“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他在《教令》一文中明确表示:“教令为先,诛罚为后。”这就是说,治理国家先实施仁政教化,公布法律条文,让百官和百姓知道进退,明白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然后,才对触犯律令进行处罚,最终做到“不令而制”,“王道平平”,让人心服口服。

诸葛亮诛刘封、杀彭羕、斩马谡、黜寒敏、罢廖立,废李严等,不避皇亲国戚、亲随故旧、托孤重臣。而这些被处罚的人,其罪行或过失,都是言之凿凿,铁证如山。

如长水校尉廖立曾被诸葛亮视为能与庞统相提并论的“良才”,但后来,他因争名夺利和抽刀杀人,被流放汶山。可是,当廖立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却难过得痛哭起来。

又如李严,他身为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发兵汉中,令李平督运粮草,时值淫雨,运粮误期,他写信要诸葛亮退兵,兵既退,他又怕承担责任,耍两面派手法,被诸葛亮当面揭穿,李平理屈词穷。为正军法,被贬庶民,流放梓潼郡。

罢黜李平之后,诸葛亮给时任中郎将参军的李平之子李丰写信,要他劝慰父亲,自省前过,只要一心为国仍有出路。建兴十二年,闻亮卒,李平知不可复出,忧愤而死。

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评价说:“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以身作则 道德典范

诸葛亮治蜀的成就与他能够以身作则也有关系。诸葛亮的道德品质与诸葛亮的智慧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诸葛亮无论大小事都亲力亲为,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襄阳记》记载,诸葛亮的主簿杨颙表示,诸葛亮亲自校对簿书,热得终日流汗不止。

诸葛亮的家风自诸葛丰开始,就以“特立刚直”著名,诸葛亮自己也是一个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尚之士。

颐和园长廊彩绘“诸葛亮大破魏兵”。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统兵十万,进行第五次北伐。临行前,他向后主刘禅递上了一道奏表:“亮自表后主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的全部家产是薄田十五顷,其中包括种有八百棵桑树的桑田。按汉代一顷为一百亩计(每亩折合今亩为0.69亩),诸葛亮就拥有相当于今天一千多亩田产。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西晋初年对官员的占田数量有明文规定:“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由此可见,诸葛亮虽然官居一品,位极人臣,他的田产仅与八品小吏的占田数相当。

在诸葛亮看来,靠这些薄田桑树,家人勤力,足够子孙衣食;他本人在外率军作战,平日随身衣食都靠官俸开支,不会存非分之想和非分之欲。

诸葛亮申明,他在外任上“无别调度”,即没有利用带兵在外的“职务之便”巧立名目,另外征调收取财物,没有让公家为自己额外报销费用,没有授意或暗示别人给自己送钱送物。此外,他平生“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即从不另外私下经营产业,来增加一丝一毫的家庭私产,而且“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也就是说,他不让家中有多余的布帛,家外有多余的财产,哪怕是寸土寸金也不积聚。《资治通鉴鉴魏纪》说:“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作风公正,不受谄谀,虚心纳谏,“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诸葛亮临殁遗表、遗嘱使人读后不禁肃然起敬:“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土塚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治比刘璋时代大有起色,也比同时的魏、吴两国更好。

(0)

相关推荐

  • 孔明治蜀:一场愿景与人性的艰难角力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东吴,此时距蜀汉建立仅一年. 此役令帝国元气大伤,战争结束不久,四川境内便爆发了叛乱.蜀汉根基未稳,风雨飘摇,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 刘备为自己的莽撞付出了代价,夷陵 ...

  • 汉中对蜀汉有多重要?得到汉中能安心立国,经营不善只能止步割据

    汉中 谈起三国历史,如果要选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很多人意见不同.但有一个地方绝对可以提名,那就是汉中.可以说蜀汉政权是成也汉中,败也汉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汉中为何如此重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

  • 蜀汉最长寿的官员:活到九十七岁,不受重用,诸葛亮很讨厌他

    三国时期,许多著名人物的寿命都不算长,比如说诸葛亮,只活到了五十四岁.然而,蜀汉却出现了一位"寿星",他活到了九十七岁,几乎见证了整个蜀汉政权的兴衰.此人虽然长寿,却一直得不到重用 ...

  • 诸葛亮上朝带100名侍卫,是防护的需要?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我们的印象中,诸葛亮的形象一向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照理说应该是非常低调谦卑的.可<晋书>却记载,东晋简文帝让桓温依照诸葛亮的旧例"甲仗百人入殿". 所谓甲仗,就是身 ...

  • 刘备一生憾事:3顾茅庐请了诸葛亮,却无意错过另一位旷世高人

    蜀汉没有能够匡扶汉室,有很大程度在于人才匮乏,蜀汉后期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足以证明蜀汉的人才有多么的缺乏. 之所以没有人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诸葛亮这位丞相太&q ...

  • 蜀汉后主:刘禅是昏是贤,后世戏言: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时,由刘备,苦心经营的蜀,在儿子刘禅,手里土崩瓦解,但帝国工业却代代相传.这是三角形中的一个大国,但在那个早期时代就已经告别了. 蜀,汉代皇后刘禅,我想刘备对他儿子刘禅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更令人难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1)

    诸葛亮智慧超群 未出茅庐知天下事 颐和园长廊彩绘"诸葛亮大破魏兵". 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写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2)

    诸葛亮初出茅庐 赤壁建功 赤壁之战示意图 当时,曹操平息北方,中原已大致统一,关中诸侯也顺服曹操,征荆州.下江东开始提到日程上来,遂召集武将商议南征. 夏侯惇进言说:"近闻刘备在新野,每日教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3)

    借箭借东风 诸葛亮神机妙算 颐和园长廊彩画之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刘备为曹军败于长阪,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只身随鲁肃过江,遭到东吴一班名士的诘难.诸葛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4)

    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 演绎千古佳话 武侯祠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云: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6)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其中第四次,孟获骑着大红牛,率领蛮兵呐喊着冲向蜀军营寨,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全跌进陷阱里.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7)

    诸葛亮北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 诸葛亮像,清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圣贤画像,纸本设色,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在228年至234年间发动的对曹魏的战争,前后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9)

    诸葛亮文治武功 谥封忠武侯 (上) 诸葛亮收服孟获 诸葛亮是智慧化身,贤相楷模,被人们尊为圣.崇为神,一生文治武功,忠义彪炳,死后谥封"忠武侯",这是古代作为臣子的最完美谥号. 诸 ...

  • 诸葛亮才学贯天宇 懿范垂万世(10)

    诸葛亮文治武功 谥封忠武侯 (下) 唐太宗称赞诸葛亮 唐太宗非常赞赏诸葛亮为相之公平忠义.据<全唐文>卷十<太宗皇帝.诸葛亮高颎为相公直论>记载:"朕比见隋代遗老,咸 ...

  • 孟母:懿范千秋

    子行乎子义, 吾行乎吾礼.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因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相传,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