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雪清竹:随笔六言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火烧功德林
火烧功德林,是说一发怒,就把自己做的功德都烧了,但不太相信,遇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常常悬不住心头那一把刀,挥舞起来也不管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直到最近听人这样讲,如果你发火,火烧功德林,问你现在还有多少功德?就是从上一次发火到现在这段时间你所积攒下来的,就是你全部的功德!当时就震惊了。因为上一次发火离现在并不太久。这一生所积累的功德林都不存在了。再说,我又能做什么功德呢?梁武帝被达摩祖师一语犀利地指出:并无任何功德。后来六祖慧能也开示了,梁武帝的确并无功德,而且其见解是“邪道”。据说,佛家认为,正确认识自我的本性是功,平等无区别看待一切是德,也就是说功德只能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找到,真正的功德是自己修来的。可是修得再好,禁不住一次发火,就全部灰飞烟灭了,——“而今安在哉!”性如灰,性如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他三尺又何妨?所以发一场火下来,代价无比沉重,只是大多数人并不晓得而已。
佛陀曾经开示过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子,告诉她美貌是怎样修持来的,就是——忍辱。其实不光美貌是忍辱修持来的,实际上所有的福报,都是由忍辱而生!忍辱的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福报的人。万法得成于忍。
一念心清净
在寒食辟谷之中,由于不能吃烟火烧煮过的加盐食物,即使有水果和干果略微充饥,每到三五七这样的日子,体内阴性的性体便熬不过,坐立不安,身心不宁。虽然并不饿,但是对于饭菜的想念甚嚣尘上,炽烈如沸。平时并不觉得如何好吃的食物,此时竟然如同佳肴美味,稀世难得,本想看看菜谱望梅止渴,却越加觉得世间最爱莫过于此了。及至出谷开始吃饭,原先那么可望而不即可的美味,入了口竟然不是淡了就是咸了,不是辣了就是腻了。做饭也如此费时间费功夫,要买来,洗净,切匀,翻炒,炖煮,吃起来怕烫怕凉,吃完了又要洗洗涮涮,擦擦抹抹。于是后悔莫及,心想还是辟谷好,根本没有三顿饭的任何约束,饿了就吃粒花生红枣,渴了就吃枚梨子苹果。
及至看到两位僧人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禅师回答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便悟,并非吃饭好,也并非辟谷好,是我不能安住在状态里,是我的心不清净,不能忍。辟谷便辟谷,吃饭便吃饭。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要学会转变心念,当发现自己执着于食物的时候,就应该坚定起磐石一样的信念,专注意志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就不会被转了境了。人能够坚持,靠的是信念。信念决定成败。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猎人海力布,在危急关头,告诉了乡亲们自己是怎么知道山洪就要爆发的,于是眼睁睁看着自己从脚到头慢慢变成了石头。因为他之前答应过龙女不可以将他去过龙宫,得到了能听懂鸟兽讲话的宝贝石头这件事说出去,只要说出去,他就会变成石头。这个寓言故事,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对于质象境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可以随便讲出去的。这就是老子《德道经》第十九章中的这句话,“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意思。如果轻言玄同状态中的所知给人们,就会产生知障,甚至再也难以展开慧识与智识同步的真知。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俗世世界中的人们难以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的原因之一。谁会冒着丧失这种能力的危险讲一些别人只会哈哈一笑的事情呢?
童言无忌且纯真
童言无忌而且纯真,所以在讲为什么要诵读老子《德道经》,大人难以相信的时候,我通常说,你家里或者亲戚邻居家里有小孩子,可以带小孩子诵读一下双一章,就是第一章《论德》和第四十五章《观眇》,读三遍或者七遍,问小孩子心里会不会发热?头顶有没有彩虹一样的光进入身体里面?心中有没有看到老子爷爷?丹元哥哥和首焱妹妹有没有到右脑办公室,左脑办公室去工作?还是在心脏的宿舍里?他们兄妹俩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小朋友都会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小孩子是不会撒谎,他们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因为小孩子还存在着童话思维和神话思维,成年人已经退出这种先天状态,进入后天状态了,就很难观得到。所以带领小孩子们诵读老子《德道经》,那小孩子太有福气了。他们可以观察得到体内的变化,可以和白胡子白头发白眉毛的老子爷爷对话。通过诵读经典产生的道光德能滋养三魂七魄,心神丹元和首焱等等性体,可以使小孩子更有灵性,眼神都是黑亮有神采的,他们将是具有创造力的,拥有智慧的。因为老子《德道经》是培贤育圣的一部伟大的教材,她的教育方式是上善治水,是不言之教。
但是一定要诵读《德道经》,不要诵读《道德经》。因为《道德经》是被汉儒们胡乱编修过的,汉儒的目的就在于不能让老子这部经典把更多人变得有智慧,所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买《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版本。
五色五德
小孩子诵读老子《德道经》或者《周易》的时候,可能会看到白光,也可能看到五种颜色的光进入身体里面。红色的光进入心,绿色的光进入肝,白色的光进入肺,紫色的光进入肾,黄色的光进入胃。它们分别代表着火德能量,仁德能量,义德能量,智德能量,土德能量。所以德分为五个子系统。宇宙中存在着道光德能,像水一样滋养着人类和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人和万物都是道所化生,德所蓄养的。人须臾离不开德能。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人像鱼儿生活在道光德能之中,却从不知道德能的存在。生命结束的时候,就是耗尽了德能的时候。
老子和庄子为什么批判仁义?
当年孔子和孟子提出仁和义的理念,遭到了老子和庄子的批判。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二章《四有》说:“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大道废失了之后,仁义又如何能保持呢?在《庄子》中,对仁义的批判更加痛疾。实际上,仁代表的是木,义代表的是金,而信智礼代表的是土,水,火。国学家熊春锦先生说,在任何一个星球上,只要具备土壤,水分,阳光这三样,生命就可以存在。它们才是必须的。可是金和木呢?在手指上,信智礼代表的是拇指,小指和中指,这三个手指合作是可以拿起东西的。然而仁义代表的是食指和无名指,这两根手指合作,要夹起一张纸片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德的五个子系统中,它们是一个整体,怎么能够单独地拿出其中的仁和义来讲呢?所以两千五百多年来,所谓的仁义很多只是假仁假义。没有信的承载啊!那是空中楼阁!信德承载着其他四德。因为信是土,土是可以承载的。一个人没有信仰,没有信念,没有诚信,是无法立足的,所以要做事,要做人,首先从自己的“信”开始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