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里虚实寒热治病大法】(精品)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炙) 水二杯半,先煮麻黄至杯半,入诸药同煎,至八分,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按寒伤营,而治在卫,故用甘草保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泄其卫气,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也。孔窍一开,而卫郁外达,则伤寒愈矣。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甘草(二钱炙) 芍药(二钱) 桂枝(二钱) 生姜(二钱) 大枣(四枚) 水煎,先煮麻黄、葛根去沫,入诸药煎服,不须啜粥。按营为寒伤,闭束二阳卫气,故用葛根泄阳明之卫,麻黄泄太阳之卫,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清营血,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
按太阳证发汗太过,以致汗泄亡阳,表虚已极。但经络之阳,根于肾水,温肾阳即所以治表虚也。故以表虚证属之。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附子(一钱) 水煎服按肾气者,诸阳之本,汗漏不止,则肾中阳根泄而不藏,故用桂枝达肝木之郁陷,芍药敛风气之疏泄,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附子暖肾水以益阳根也。
按以上诸证,有太阳风寒双感者,有太阳阳明并病者,有少阳病尚连太阳之经者,有少阳病将传太阴之脏者,而要总属实邪在表也,故以表实证统之。
桂枝(一钱二分) 芍药(八分) 生姜(八分) 甘草(八分炙) 麻黄(八分) 大枣(二枚半) 杏仁(七枚) 先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煎,温服。按风寒双感,营卫并伤,故麻桂并用以泄营卫也
桂枝(一钱三分) 芍药(一钱) 麻黄(七分) 生姜(一钱) 杏仁(十六枚) 甘草(七分) 大枣(一枚) 煎法同上。
按风寒双感,而风邪较多,寒邪较少,故重泄营血。而轻泄卫气,乃为合法也。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大枣(三枚)葛根(四钱) 先煎葛根去沫,后入诸药同煎,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按太阳表病不解,郁遏阳明经府之气,方中加葛根者,泄阳明之经气,降逆而达郁也。
柴胡(二钱) 黄芩(八分) 人参(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桂枝(八分) 芍药(八分) 生姜(八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太阳之外证未去,故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柴胡(四钱) 桂枝(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栝蒌根(二钱)干姜(一钱) 牡蛎(一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而愈。按少阳之经,而传太阴之脏,表里俱未解也,故用柴胡黄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栝蒌达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温中而培土,牡蛎除满而消结也。
茯苓(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炮) 水煎服。若嗽者,加五味子一钱,干姜、细辛各五分。时法,去生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钱。若呕者,去附子倍加生姜。按真武汤证,皆缘水气之阻隔,故用苓术泄水而燥土,生姜止呕而降浊,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也。
甘草(二钱) 干姜(一钱五分) 附子(一钱生用)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按四逆汤证,总属阴寒在里,故用甘草以培其土,干姜以温其中,附子以温其下也。
茯苓(六钱) 人参(一钱) 附子(一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一钱五分)
水煎服。按汗下亡阳,阳虚足生烦躁,故用茯苓参甘,泄水而补土;干姜附子,温脾而暖肾也。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服。按汗下亡阳,阳根已拔,是以烦躁不得眠,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葱白(二茎,每茎寸半)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按下利气虚阳陷,脉绝不出,故用姜附回阳,葱白达郁,阳回气达,则利止而脉出矣。
葱白(二茎)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成,入人尿十五茶匙,猪胆汁七茶匙,令相得温服。按阴盛格阳、姜附不得下达,愈增上热,故加人尿、猪胆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热也。
人参(二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四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按吴茱萸证,总属中气颓败,阳虚已极,故用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赤石脂(一两六钱) 干姜(一钱) 粳米(四钱) 留赤 石脂(一半),筛末,水四杯,煎二杯,入赤石脂方寸匕,分两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按桃花汤证,系水寒土湿,故用粳米补土而泄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固脱也。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大热,或大渴,或自汗,或自利,或小便不利,或烦躁不眠,或瘀热发黄,或挟热下利,总属阳邪在里所致,故以里热证统之。
知母(三钱) 石膏(八钱) 甘草(一钱炙) 粳米(四钱) 水二杯,煮米熟汤成,大约一杯,温服。以白虎证,乃燥热内郁,故用石膏清金而退热,知母润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补中而化气,生津而止渴也。
知母(三钱) 石膏(八钱) 甘草(一钱炙) 粳米(四钱) 人参(一钱五分) 水煎服。按白虎而加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汗后解渴之神方也。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二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阳经气郁而克戊土,故用甘草、大枣补其脾经,黄芩、芍药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阴,以致土燥而入阳明也。
猪苓 苓茯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钱)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胶烊化,温服。
按土湿木郁,是生下热,故用二苓滑泽利水而泄湿,阿胶润木而清风也。
茵陈蒿(六钱) 栀子(五枚) 大黄(二钱) 水三杯,先煮茵陈至杯半,后入诸药,煮至八分,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按发黄乃湿热内郁,故用茵陈利水而除湿,栀子、大黄泄热而荡瘀也。
栀子(六七枚) 黄柏皮(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按身黄发热,原属瘀热所致,故用甘草培土而补中,栀子、柏皮泄湿而清瘀热也。
黄连(二钱) 黄芩(五分) 芍药(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 鸡子黄(一枚)水一杯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胶尽,小冷入鸡子黄,搅匀温服。按燥土克水而烁心液,液耗水涸,精不藏神,故用黄连、芩、芍清君火而除烦热,阿胶、鸡子黄补脾精。而滋燥土也。
白头翁(一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五分) 秦皮(一钱五分) 水煎服,不愈更作一服,按厥阴阳复而生内热,故用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泄厥阴之湿热也。
甘草(四钱炙) 干姜(二钱炮) 水煎服。
按发汗重亡其阳,里实变而为里虚,故用甘草培土而补中,干姜温胃而降逆也。
芍药(四钱) 甘草(四钱炙) 水煎服。按汗出伤阴,木燥金缩,故用甘草舒筋而缓急,芍药清风而润燥也。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附子(一钱)
水煎服。按汗泄血中温气,木郁而阳陷,故用芍药清风而敛营血,甘草培土而荣木气,附子暖水以补温气也。
芍药(六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胶饴 大枣(四枚)
水煎服。按肝胆合邪,风火郁发,中气被贼,势难延缓,故用胶饴、甘、枣补脾经。而缓急痛,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
栀子(五六枚) 浓朴(四钱姜炙) 枳实(二钱) 水煎服。按实邪在上,故用浓朴、枳实泄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栀子(五枚) 干姜(二钱五分) 水煎服,得吐止,后服。按下伤中气,浊阴上逆,故用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瘀而降烦也。
栀子(五七枚) 香豉(四钱) 先煮栀子,后入香豉,煮服,得吐,止后服。按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胸中窒塞,故用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栀子(五七枚) 香豉(四钱) 甘草(二钱炙) 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甘草以益气也。
栀子(五七枚) 香豉(四钱) 生姜(五钱) 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生姜以止逆也。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为末,取二钱,以香豉一撮,用热汤煮作稀糜、和药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之。按胸有寒痰,阻塞肺窍,故用香豉行其滞,小豆泄其湿,瓜蒂涌其寒痰也。
桃仁(十六粒去皮尖) 大黄(四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芒硝(二钱)
水煎去滓,入芒硝,煎微沸温服。按瘀血内结小腹,故用枝桂、桃仁通经而破血,大黄、芒硝下瘀而泄湿,甘草保其中气也。
虻虫(十二个) 水蛭(十二个熬) 大黄(三钱) 桃仁(七个) 熬制照方,水一杯半,煎七分温服,不下再服。活人云∶水蛭必用锻石炒过再熬,方不害人。按热结血分,故用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破瘀而泄热也。
水蛭(七个熬) 虻虫七个(去翅足) 大黄(三钱酒洗) 桃仁(十二枚去皮尖) 研末为丸,水一杯,煮取七分服, 时当下血,不下血,再服。按变汤为丸,是缓攻法也。
大黄(二钱) 芒硝 甘遂(三分末) 水一杯,先煮大黄至六分,去滓,入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服,得快利,勿再服。按结胸证,乃肺金郁遏,雾气淫蒸,津液淤浊,化生痰涎,故用硝黄清其郁热,甘遂决其痰饮,胸中邪热推荡无余矣。
大黄(四钱) 芒硝(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葶苈子(一钱五分) 捣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温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按胸膈痞塞,湿热熏冲,故用硝黄荡其结热,杏仁破其滞气,葶苈泄其水饮,变汤为丸,取其缓也。
黄连(一钱) 半夏(二钱) 栝蒌实(三钱) 水二杯,先煮栝蒌实至一杯余,入二味再煮至七分服,微下黄涎,止后服。按小结胸证,亦属内热蓄饮,故用黄连泄热,半夏降逆而涤饮,栝蒌清金而去垢也。
大黄(二钱) 黄连(一钱) 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温服。按内热痞郁,故用大黄、黄连泻其痞郁之上热也。
大黄(二钱酒浸) 黄芩(一钱炒) 黄连(一钱炒) 附子(一钱另煮取汁) 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去滓,取汁,纳附子汁合和、温服。按痞证而动下寒,故用大黄,芩、连泄其上热,而用附子温其下寒也。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纳药末,强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养。按内有水饮郁格,故用大枣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饮也。
芒硝(二钱) 大黄(二钱酒洗) 枳实(三钱五分) 浓朴(四钱) 水三杯,先煮枳实、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煎取一杯,去滓,纳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服,得下勿再服。按大承气证,胃腑烁热,闭塞不通,故用芒硝、大黄泄其燥热,用枳、朴开其闭结也。
大黄(四钱) 浓朴(二钱) 枳实(二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按小承气去芒硝,取其缓攻也。
大黄(四钱酒洗) 甘草(三钱炙) 芒硝(三钱) 水二杯,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按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荡热而去瘀,用甘草补中而生津也。
麻仁(二两) 芍药(五钱) 枳实(五钱) 大黄(一两) 浓朴(一两) 杏仁(一两) 炼蜜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渐加,以知为度。按脉浮涩相合,乃土燥水枯,大便则难,其脾气约滞,而粪粒坚小。故用麻仁、杏仁润燥而滑肠,芍药、大黄清风而泄热、浓朴、枳实行滞而开结者也。
桂枝(一钱七分) 芍药(一钱七分) 麻黄(一钱七分) 甘草(一钱七分)大枣(二枚) 生姜(一钱七分) 石膏(二钱) 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同煎,温服。按表有寒,里有热,故用麻桂生姜以达表郁,用石膏以清里热,用芍药以清营热,用甘草大枣以补脾精也。
麻黄(六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十三枚) 石膏(四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以温粉扑之。温粉即白术、 本、川芎、白芷为末,米粉和扑之。按卫气遏闭营郁而生内热,故用甘草、大枣补其脾精,生姜、杏仁降其肺气,麻、桂泄营卫之郁闭,石膏清内热之烦躁也。
麻黄(四钱) 杏仁(十六枚) 甘草(二钱) 石膏(八钱)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温服。按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热蒸皮毛,故用麻黄发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则表里俱解矣。
表热里寒证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一钱生用) 水煎服。面赤者加连须葱三茎,腹痛者去葱加芍药二钱,呕者加生姜三钱,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二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钱。按寒凝于内,热郁于外,此乃阴盛格阳,温里即所以达表,故用姜甘温中而培土,附子暖下而回阳也。
浓朴(四钱) 生姜(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人参(五分) 水煎服。按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生姜(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干姜(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一钱) 大枣(二枚) 黄连(五分) 水煎服。按汗出解后,中气已虚,而胸中复有实邪填塞,但其邪有寒有热,故用生姜、半夏降其浊阴,黄芩、黄连清其心胆之热,姜甘参枣温补中气以转枢轴也。
甘草(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黄连(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当解表而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故用甘草姜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芩连降逆而清上热也。
半夏(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黄连(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下后中气已虚,里阴上逆而为痞,故用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芩黄连清泄上焦之郁热,半夏降浊阴而消痞满也。
旋复花(一钱五分) 代赭石(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生姜(二钱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汗吐下后,中气已败,肺气郁蒸而化痰饮,胃土壅遏而生哕噫,故用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姜赭降其逆气,旋复花行痰饮而开郁浊也。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二钱) 半夏(二钱) 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阳经气郁而克戊土,土败而自下利,故用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泄其相火,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黄连(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人参(五分) 桂枝(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肝邪克脾,腹中疼痛,胆邪克胃,欲作呕吐,故用黄连、半夏清上热而止呕吐,参甘姜枣温中寒而止疼痛,桂枝疏木而通经也。
干姜(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水煎服。按中脘虚寒,而上焦有热,故用干姜、人参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泄下焦之虚热也。
表实里虚证
按以上诸证,或身疼痛,脉沉迟,或下利有痞,或腹满时痛,或脉细欲绝,均系表邪未解,而里气已虚,故以表实里虚证统之。
桂枝(二钱) 芍药(四钱) 甘草(二钱炙) 人参(三钱) 大枣(三枚) 生姜(四钱) 水二杯半,煎八分,温服,余同桂枝汤法。按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
桂枝(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水二杯半,先煮四味,取一杯半,去滓,入桂枝煮八分服。按表证不解而中气虚败,故用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
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按表证不解,而反下之,脾败肝郁,因而腹满时痛,故用桂枝解太阳之表邪,芍药清乙木之风燥也。
当归(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细辛(一钱五分) 大枣(四枚) 木通(一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温服。按厥阴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暖肢节而充经络,以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故用甘草、大枣补脾精以荣肝,当归、芍药养营血而复脉,桂枝、细辛、通草温行经络之寒涩也。
当归(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细辛(一钱五分) 大枣(四枚) 甘草(一钱) 木通(一钱) 生姜(四钱) 吴茱萸(二钱) 酒水各一杯,煎温服。
按此方加吴茱萸、生姜者,温寒凝而行阴滞也。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按下后脉促,表邪未解,而益以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故用桂枝、生姜以驱表里之寒,用大枣、甘草以补脾精也。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附子(一钱) 水煎服。按微恶寒者,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以败,故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
麻黄(二钱) 细辛(二钱) 附子(一钱炮) 水煎麻黄去沫,入诸药同煎,温服。按寒邪已传肾脏,而犹带表寒,内有少阴,则宜温里;外有太阳,则宜发表;故用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麻黄(二钱) 附子(一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麻黄去沫,纳诸药同煎,温服。按此方用麻黄发太阳之表,用附子甘草温癸水而培己土也。
表里俱热证
按此证脉促,外有表热;喘汗,内有里热;故以表里俱热证属之。
葛根(四钱) 甘草(一钱炙)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先煮葛根去沫,后入诸药同煎服。按脉促表邪未解,内而喘汗,是胸膈有热,故用葛根之辛凉以达阳明之郁,用芩连之苦寒,以清君相之火也。
表里俱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脉结代而气血两虚,或脉沉恶寒而真阳已败,故以表里俱虚证统之。
甘草(二钱) 桂枝(一钱五分) 生姜(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阿胶(二钱)大枣(二枚) 麻仁(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生地(六钱) 水二杯,清酒一杯,煎八分,入胶烊,温服。按此证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败,则病传阳明,而中气伤矣。故用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金之燥热也。
附子(二钱) 茯苓(三钱) 人参(二钱) 白术(四钱) 芍药(三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按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用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培土而泄水也。
表里俱实证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钱)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 茯苓(十八铢)(注∶一两二十四铢,十八铢即七钱五分。) 共为末,以白饮和服,三钱,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按表邪未解,而里有水气停瘀,故用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泄湿也。
茯苓(二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水煎服。按不渴者,湿邪较轻,故用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大枣(四枚) 杏仁(十四枚)浓朴(一钱五分) 生姜(三钱) 水煎服,取微似汗。按表邪未解,而里气郁阻,故用桂枝解表,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
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大黄(七分) 水煎服。按表证不解,而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故用桂枝解表,倍芍药以渍(清)木燥,加大黄以泄土郁也。
麻黄(二钱) 芍药(二钱)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服。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今以茯苓代之更稳。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钱。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加茯苓三钱。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十三枚。按表证未解,而水气瘀格,故用甘草培其中气,麻桂发其营卫,芍药清其风木,半夏降逆而止呕,五味、细辛、干姜降逆而止咳也。
麻黄(二钱) 连轺(二钱) 甘草(二钱) 赤小豆(三钱) 生梓白皮(二钱) 杏仁(三钱) 大枣(三枚) 生姜(二钱) 以潦水二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滓,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按伤寒表病,湿瘀而生里热,不得汗尿疏泄,身必发黄。故用麻黄泄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小豆泄湿热而利水,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发汗利水,而黄自消矣。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芍药(二钱) 生姜(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大枣(四枚) 半夏(二钱) 先煮麻黄、葛根去沫,入诸药,煎服。按二阳合病,经迫腑郁,不能容纳水谷未化之食,必当涌吐而上。故用葛根、麻黄泄二阳之卫郁,加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柴胡(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大黄(二钱) 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
按表证未解,而里热内发,故用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泄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柴胡(一钱二分) 半夏(七分)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人参(一钱) 大枣(一枚) 芒硝(一钱) 水煎,后入芒硝。一二沸,服。按经邪束迫,府热日增,故用柴胡解外而清其表,加芒硝者专清腑热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