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

清明时节的乡村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望着烟雾迷蒙的江面,不由得使人愁绪顿生。

——唐 .崔颢《登黄鹤楼》

老家的“清明粑粑”是我的最爱,清明粑粑有好几种:掺了高粱的高粱粑粑,掺了“青”的青粑粑,掺了梗米的白粑粑......

可惜今年市场上买不到高粱粑粑,因为没人种高粱,买到的青粑粑也完全不是小时候的味道,虽然我们去扫墓的时候田间地头山上路边都是青(一种绿色草木,可入食品),但是没有劳力去采摘

青:满山都是,无人采摘

乡下酒席上再也喝不到小时候的又甜又糯又香的米酒,因为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打工,没人在家酿酒

我们当地多油茶树,出产上好的茶油,家家户户都习惯用茶油炒菜做各种油炸食品,小时候有联合国官员来考察我们的油茶种植,我和舞蹈队的同学们还代表学校去表演舞蹈欢迎,但是这些年每年回去,妈妈说老家人吃不起茶油已经改吃菜油了,市场上也买不到真正的好茶油,因为茶树少了,茶树少是因为种茶树的人少,普通人花100元/斤都买不到好茶油……

乡村凋零至此。

家乡的油茶林

这一蔬一饭缺失的背后是乡村之殇,是整个乡村文化的荒芜、精神的贫瘠、传统风俗的断裂、民间手艺的失传…...

乡村没有年轻人,没有文化人,旧时传统后继乏力,新风尚又没有建立,乡村持续多年输血给城市,城市亏欠乡村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年城市的繁荣离不开无数民工在脚手架上、无数外来打工妹打工仔冒险闯荡吃苦耐劳努力奋斗,可是这不应该以掏空乡村为代价啊,乡村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生长休憩的港湾,是来时路也是暮归途。

去乡下扫墓,整个村里几乎全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看不到年轻人,尤其是男人。在广东打工的表哥们回来扫墓,村口一溜停着十几辆“粤”字牌照小车,村里有新房子的都是家里有人在外面打工寄钱回来盖的,大表哥是村长,他自己出去闯荡立稳脚跟后回来带领全村劳力出去打工,实现了共同富裕,还给村里修了路。

这也是当地经济的缩影:整个县财政收入和投资消费几乎全部依赖打工者和他们每年的汇款,整个县没有支柱产业,没有叫得响的商品品牌,没有持续盈利的好企业……但牌桌却不见减少,我离开的那天在路边吃早餐,一大早已经有许多棋牌室开始营业。

村里的老房子,乡村一代代“光前裕后”的梦想

小时候寒暑假我最喜欢去农村亲戚家玩,乡下过年的时候有好喝的米酒,支起大锅用砂子炒瓜子花生,空气中都是炒货的香味,甜甜的糖炒米糕又圆又白,金黄喷香的油炸红薯片,粉粉的酥糖,家家户户梁下墙上挂着腊肉腊鱼腊鸡腊肠,我最喜欢去灶房里搬柴烧火煨红薯烤糍粑,跟着表哥们在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下打板栗;

暑假七月半中元节祭祀先人(民间俗称“鬼节”)家家户户都“贡饭”,比过年还丰盛,各种时令瓜果鱼肉美食敬神灵和先人后就被孩子们一抢而光,有一次遇上抽干池塘的水捞鱼,那简直是狂欢,我们欢笑着光着脚丫子冲进去,在一片泥巴里欢呼玩耍,用力蹦跳踩踏,乌黑厚重的淤泥从脚趾缝里射出来,冰凉软滑,大人们也只是笑着看我们一身淤泥抓鱼,并不真的责罚拦阻,到处都是滚圆肥壮的大鱼小鱼拼命挣扎跳跃.....

到了乡下才真正读懂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中午大人午睡的时候,跟着堂兄们在烈日下踩着窄窄的田埂走很远的山路去偷西瓜,汗水顺着脸颊和脖子划出一道道黑色的印痕,回来后跳进门后面的江水里游泳嬉闹,洗去一天的暑气,晚饭后搬了大凉床躺在星空下听大人们聊天讲故事,在老人们大蒲扇的摇晃中很快入睡……

如今的小孩寒暑假不再愿意去乡下玩,他们从小在游泳池闻着消毒剂的气味学会游泳而不是在溪流小河池塘里,他们吃的是超市购买的袋装食品,他们远离食品的制作过程,远离大自然的花开花落,远离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他们只能叫出有限可怜的几种植物名称,大自然对他们来说只剩下动物和植物,花和树,而我自己,曾在一朵花开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回顾:陌上花开缓缓归--2014尼泊尔游记

养过植物的人们都知道,跟动物不一样,植物病了无法发声,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它们只是默默地枯萎、病变、发霉、凋落、死亡......虽然它们死亡的样子也很美,比如那些大地上枯萎的老树依旧会站立很久,沙漠里死去的胡杨林还可以屹立千年,但生命毕竟已经悄悄逝去,再也无法挽回......

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

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苇岸

村口的百年老樟树,细心的大哥特意停车让我拍照

广大的乡村就像一株老树,当它日甚一日地病重,人们甚至听不到它痛苦的呻吟,看不到它失血过多的苍白脸色,那无声地饮泣,那被吮吸掏空后干瘪的乳房和青筋暴露皮肤松弛的躯干……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最古老的关系,只是这关系如今正令人恐惧地在渐渐逝去。

我们是农业社会,是农耕文明,是晴日种田雨天读书,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啊。

如果乡村病了,城市能健康吗?

如今时兴游学,其实在100年前,有个年轻人就用一个月的时间漫游5个县,行程900余里,根据漫游所得写成报告,这个人后来影响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他的名字:毛泽东。

有志向的高中生或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利用间隔年,除了去欧美境外,也可以打起背包,去到广大乡村游历,我相信必有所获,这样的年轻人里面,有乡村的希望。

老同学陪我去最高峰游览,俯瞰家乡,

在山风中我默念“田园将芜胡不归”

我在每一句乡音

每一棵茶树

每一个粑粑

每一碗米豆腐里

寻觅童年的美好回忆而不得

我在家乡迷路

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

吃一碗正宗的米豆腐,才算是回了家。

2017年4.10日三山写于上海柔慈阁

附:

1917年的7、8月间,毛泽东利用暑期与同学萧子升漫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历时1个月,行程900余里,沿途接触了城乡各阶层人员,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获得了许多新鲜知识。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正如后来人们所评价的:“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期,毛泽东就非常注重社会实践,既重视读“有字之书”,又重视读“无字之书”。他认为,以往思想界“很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结果,“凑热闹成了风”,“不容易引进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在组织和领导韶山农民运动的过程中,他收集了许多关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材料,再加上在湘潭西乡同佃农张连初交谈所得情况,写成了《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一文。1927年3月,这篇调查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丛书之一正式出版。这也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毛泽东用文字写成的最早的一篇调查材料。

《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以一个壮年勤敏的佃农作为分析对象,列举了他一年的支出:食粮共72元(大洋,下同),猪油共3元,盐3.12元,灯油0.84元,茶叶2元,工资36元,种子2.4元,肥料18元,牛力9.824元,农具消耗6.6055元,杂用12元。以上11项共计167.3655元。而他一年的收入:每亩年获稻谷4石,15亩共获60石,交租42石(十分之七),自得18石,每石价4元,共72元;喂猪每年40元;冬季或砍柴或挑脚可寻钱20元;工食省余(9月、10月、11月3个月出外砍柴挑脚,不在家里吃饭做事)15.72元。以上4项共计147.72元。收支相抵,亏空19.6455元。而这个佃农每年147.72元的收入,还须假定在下列6个条件之下才有可能:(一)绝无水、旱、风、雹、虫、病各种灾害;(二)身体熬练,绝无妨碍工作之疾病;(三)精明会计算;(四)所养猪牛不病不死;(五)冬季整晴不雨;(六)终年勤劳,全无休息。

毛泽东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然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懒,亏折跟来了。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而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

正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将“半无产阶级”划分为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认为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还具体分析了半自耕农和贫农的三种不同的经济状况及其不同的革命性。1926年1月1日,毛泽东又发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一文,将农村分大地主、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及乡村手工业、游民等阶级和阶层,详细分析农村各阶级和阶层的经济地位以及他们的政治态度,在当时党内是不多见的,而“在韶山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无疑为他的这些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完-

--------

(0)

相关推荐

  • 百炼成钢 | 第八集 谁主沉浮

    这是一份形成于1926年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它用一组细致详实的数据,记录下湖南一位普通佃农的真实生存状况:"支出:盐三元一角二分,灯油八角四分,牛力九元八角二 ...

  • 茶油的秘密,你知道几个呢?

    都说茶油好,你知道怎么物尽其用吗?下面是我的使用小招. 第一,护肤.早晚洗脸后用1-2滴茶油直接涂在脸上,双手搓热,轻轻的按摩脸部,很快会吸收,不会感觉油腻,或者取适量乳液置于掌心,加入1-2滴茶油打 ...

  • 乡村美食红薯粑粑,软糯又香甜,吃过的请举手

    红薯收获的季节,我们乡下把红薯堆放在阴凉的地方,可以吃上好几个月,其间的红薯可以用来蒸吃,煮着吃,还可以用来做成粑粑吃,今天小丫做了一些用红薯做馅料的粑粑,味道好极了​.

  • 粑粑,我超喜欢这个

    不许动,打劫! ----------------------------- ------------------------------ ------------------------------ ...

  • 孩儿立志出乡关,乡关到底是什么?来看看咱涉县的乡关

    从南岗券阁说"乡关" 山雨一家之言,"乡关"与"城关"相对而言.但凡"城关",均与县城--一县之城池相依并存.历史上,每 ...

  • 乡关何处【武新华】

    背包回家过年,走到小村山前. 忽然两眼潮湿,远远望见炊烟. 曾经我总以为,乡关就是一脚踏上长途汽车,关门启程时回过头来跟爹娘挥手的那个时候.坐在长途大巴里,迎着霞光满天,暮霭在屋檐下黄土地上漫涌,从此 ...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伟人16岁诗赠父亲,走出乡关!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伟人16岁诗赠父亲,走出乡关!

  • 日暮乡关之——放牛

    文:聂传安 "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越","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说到放牛,这些诗文似乎会不由自主 ...

  • 日暮乡关之——剃头

    文:聂传安 那个姓郭的老头走过来,习惯性地弯着腰. 他来到院子中间,把细米筐(指做工精细的竹筐)放在左手边,弯腰从筐里取出已经发黄发黑满是油腻的罩布,抓住两角,使劲地朝空中抖一抖,随口便道:" ...

  • 日暮乡关之:卖菜

    历经辛苦回到老家,看老父还在菜园里忙着,想起逝去的母亲,又想起当年的故事. 花生米粒般大小的火苗轻轻地舞动着身子,黑墙上母亲的影子也跟着微微地晃动.她正弯着腰,把摊在地上的豇豆.韭菜.茄子.辣椒.苦瓜 ...

  • 说向桐花浑不管,乡关烟锁冷云围‖文社2021年诗刊第14期

    刊头题字:忘尘别舍 图文编辑:落  落 收稿编辑:忘尘别舍  古月听轩 本期责编:红 妆 文社同题 写在清明 写在清明 ◇ 红 妆 祭亲不得泪珠飞,苦雨愁风隔海归. 说向桐花浑不管,乡关烟锁冷云围. ...

  • 李子清:出乡关

    [自律   正念   耐力   信任与爱] 这是子清的第213期分享 有个人叫聂枭,长的跟沈大师似的,他要年轻一些,穿个紧身裤,方便面发型,江湖人称枭哥. 我呸!这样的人都能成为演讲大师! 据说他一年 ...

  • 日暮乡关,依稀流年,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只在当年

    关于故乡,记忆的回廊里,总悬挂着最生动的画面,晓风晨露,暮色苍茫,田埂上,水塘边,田地里,散落着行走的农夫浣女,悠闲归来的牛马. 炊烟飘过黛瓦,袅于山间:倦鸟披着晚霞,归于旧巢.世上的人家竟是那般繁华 ...

  • 【六盘人文 ‖ 1503】随笔 · 宁夏西吉 赵建丽 ——《真情咏乡关》

        真情咏乡关 --读<西夏殇>之所欲语 文|宁夏西吉  赵建丽 读完<西夏殇>之后,我浮想联翩:我的故乡西海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好水大战,这场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