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知青岁月

两年前,还在读小学的00后侄女小雅问我:

姑姑,什么是上山下乡啊?

我哑然,这一部二十四史,该从何说起?

这并不遥远的历史,除了教科书和文学影视作品的记录和描述,大时代洪流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那些曾经鲜活的青春生命,带着他们的才华梦想,如何被时代的巨手推搡着,身不由己地走过一条史无前例的道路,那些如烟往事的点点滴滴,连我也是通过这次母亲作为知青代表发言,看到她和父亲共同完成的发言稿,才有了一点完整的了解。

我想,这也是一种“口述历史”,是父母那一代人用自己生命书写的历史。

我曾经建议父亲闲来写写回忆录,父亲以“我们并没出什么大人物”为由拒绝了,但我今天有机会看到母亲这份发言稿,我从心里敬佩他们,所有的苦难有了青春作为底色,似乎也都变得不那么苦涩了。

他们也许会成为书法家、作家——父亲喜欢书法和写作,很好的人力资源——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母亲,一直拥有恐怖的记忆力和一流的人缘,我的历届同学朋友各人的家庭情况和成绩好坏优缺点,她都如数家珍,连我小学同学的母亲在多年后她也能一眼在大街上认出来,但最终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他们只能在“广阔天地”中战天斗地。

一位上海教授在知青话题的讲座上说:从那么多人无论如何也要回城来看,这次运动基本上是失败的。但我在看母亲发言稿的时候,甚至有点羡慕他们,也许他们失去了竞技人世间名利场的门票,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人生理想壮志得酬的机会,但他们的青少年岁月在大自然中度过,他们熟悉每一种作物的生长,亲手把荒山野岭变成如今小城里人们休闲的好公园,而且父母一生从少年相识相遇相守,相濡以沫终生,又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和幸福呢?当然,自私地说,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相遇,才有了我啊,哈哈。

附母亲的发言稿:

悠悠知青岁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知青战友们,大家上午好:

金风玉露秋高气爽,兄弟姐妹,朋友战友,半个世纪前我们从这里出发,五十年后我们相聚于此,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时刻。

首先,应感谢蒋新华老弟不忘初心,为几十年没有见面、没有联系、只有想念和挂念的战友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好平台,提供了一次欢聚和畅谈的机会,同时也感谢筹委会几位战友的热心操劳和辛勤付出,特别感谢几位老领导拨冗莅临,使我们大会增色不少,再次表示感激。

母亲在发言

我这一生与“上山下乡”真是结下不解之缘,其实,四年前,我已经参加过一次《常宁首届上山下乡50周年聚会》。

那是1964年6月25日,我们五十名十多岁的青少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到“公园”,当时又叫“果木园林场”,听起来浪漫而诗意,实际上就是南门苍岭,旧社会处决人犯的地方,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整个一乱葬岗,这让我们这群懵懂少年始料未及,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都共同自愿报名来的,咬咬牙,撸起袖子干吧。

几年下来,金泉峰、虎形山、陈家大岭、长岭、南门苍岭五座荒山全部整成梯田式,全部是用我们的双手霸蛮干出来的。什么推土机、铲土机根本没见过这一套,接着就是育苗,植树造林,种上棉花、蔬菜、瓜果,自给有余,苗木远销到外省。

我们建起了新宿舍、食堂、加工房,没有自来水就自己打井。

养猪、养鱼,夏秋两季就更忙了,所有的树苗林木,以及各种作物,几山几坳,全靠挑水抗旱,每人一担洒水桶,每天一条长龙,半天可以挑干半个大水库,有点“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劲头,艰苦繁重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我们自给有余,有苦有乐,不知疲倦。

就这么一群青年硬是把这荒山变成名符其实的“公园”,现在就更漂亮了,有点像原始森林了,成了我们城关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好地方。

新鲜的空气,满满的负离子,每次回到县里,必须要到山上走一走,那里留下了我的足迹,我的汗水和泪水,还有太多的回忆,有痛苦,有快乐,有成功的喜悦,看看我们亲手栽的树,心里别提有多爽了。

红红火火的知青聚会

后来文革风起,随着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1969年我们又“下乡”到水口山区、大市公社、官水大队,由于有了在公园五年磨练的底子,王泽生、张泽仕两人进队就拿顶级工分——10分,我也拿到女子顶分——8分。

在生产队只干了两年,公社成立林场,我们又“上山”到了何家岭,林场的名字起得很威武,叫“反修林场”(其实十几年后,庞大的苏修帝国,不用我们反就自己分崩离析了。)

林场实行自给自足,既造林,又种田,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其间,十多个知青和农村青年断断续续上山又陆陆续续离开,领导也换了好几茬。

1978年下半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四个已婚知青又“下乡”到龙门公社的县畜牧场,在这没呆多久,1979年夏天,我们终于赶上了招工回城的末班车,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县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

两度“上山下乡”,前后十五年,从十七八岁的清纯少女变成现在的白发老媪,回首五十余年,印象最深刻,铭心难忘的还是“上山下乡”那十五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犹在耳边回响。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一晃间就成了“夕阳无限好”了?这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一代人,她的名字叫“知青”!

有首歌词叫“明天会更好”,明天会不会更好,谁也说不清,明天会更老,却是一定的,但我们知青精神应该青春永驻,意志长存。

最后,用我老伴一首《七十书怀》与诸位战友共勉:

七十古稀今不稀,

六十青年满世飞。

劝我同龄莫称老,

耄耋期颐堪可追。

大市公社知青代表

欧阳玲

——————————————————————

(0)

相关推荐

  • 五十年前的那场风暴,不能忘却的纪念

    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我们上山下乡已五十周年了.回首往事,有坎坷,有欢乐,酸甜苦辣都尝遍.如今知青们发已白,但那颗心依旧火热.他们用笔书写最美的篇 ... 五十年前的那场风暴,不 ...

  • 【中华诗词名人录】(54号)入驻诗人: 黄为敏《黄为敏的作品》//2021东方典藏●金榜名篇.

    国 家 精 品 巨 著  东方典藏●金榜名篇 <中华诗词名人录> 各位天下知音朋友: 为了传承中华五干年的文明,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汇聚老,中,青三代人优秀诗文,选精典之作入选书刊.人的一生 ...

  • 《知青》|一路相伴,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这是几位知青(同学,发小)下乡到生产建设兵团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在返回兵团的绿皮火车上,探出身子向亲人告别,被家人拍下这张珍贵照片.之所以珍贵,除了每人纯真的表情外,是窗口下的标牌,清 ...

  • 陈光:杏村情

    因为有你,这个社会无比温暖! 杏花女儿情 天山茉莉 - 杏花女儿情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回首一生中经历的风风雨雨,总有一些特殊的片段令人难以忘怀.记忆的闸门在夜阑人静时不经意地打开,那些生命中难忘的时 ...

  • 涂帆·知青岁月

    半世纪前的一场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冲击了知青的父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当年的知识青年,无论是青春无悔或青春无奈,都无法抹去心中这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2019年1月28 ...

  • 国风秦韵:人生路程踏歌行广阔天地大课堂

    国风秦韵:人生旅程踏歌行广阔天地大课堂 每一代人的命运,都会有共同的时代印记,也会有非同寻常的差异性.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往往是源自于个性的差异.外地人来古都西安旅游,就是为了追寻秦皇汉武和李白杜 ...

  • 【“北大荒”杯】“知青岁月”征文作品选登(043):知青岁月回忆录

    043知青岁月回忆录代俐敏 作者简介:代俐敏,常德市人,建设银行常德市分行工作,已退休. 上山下乡一九七四年,我十七岁高中毕业,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 知青岁月(二)|作者悠悠芳草(姜秀芳)

    知青岁月(二) 作者/悠悠芳草(姜秀芳) 编辑/琳雅(岳红华) 出品/丘山红华与生活艺术 第一篇 <短暂的年假>         春节放年假,见到了想念已久的亲人,心情格外好,还可以歇歇了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知青岁月 粗瓷大海碗 作者/杨荣昌

    公众号第60期 粗瓷大海碗-杨荣昌 星期天,去逛旧书市场,正优哉游哉间,忽然眼前一亮--在路边一个地摊上,我发现了一只粗瓷大海碗,摆在一堆旧物中间,价格不菲.我蹲下来,仔细端详着这只熟悉的粗瓷大海碗, ...

  • 戴祯祥:我的知青岁月

    我 的 知 青 前 岁 月 文/戴祯祥 难忘的1966年5月7日,97位四川盆地西边灌县灌口镇的城镇青年,年龄从14-25岁不等,为"响应井泉(李井泉,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 ...

  • 知青岁月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欢迎转载<唐山知青诗社>公众号的作品,但必须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2期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1960年,正是国家困 ...

  • 知青岁月 ▏想说再见不容易 下乡52周年记

    1970年9月,招工开始了,多数武汉"老三届"知青是幸运的,最先招工走的同学去了湖北冶炼厂,之后,不少同学进了武汉市安装公司.大家在麻城县城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 一九七五年十月八日 ...

  • 知青岁月 ▏日行百里运木材

    我们下放麻城的第二年,省里给知青下拨了建房费,还按每个知青0.2立方米拨了计划木料,靠这点木料建房当然不够.于是队里决定到福田河山区去买. 秋高气爽.那天下午,我们一行5人:民兵排长,赤脚医生,地主, ...

  • 知青岁月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 忆苦思甜和《卖花姑娘》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全民戴口罩,武汉是全国疫情控制最好的城市)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喔,半个世纪前,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时候,作报告的人经常挂在嘴边. 我们公社王主任解放 ...

  • 知青岁月 | 我心中的崔国淑 自学针灸的女知青

    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0 周年之际,我接到知青朋友的征稿启事, 为给这绝无仅有的年代留下一点印记,我应该写点什么.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们老三届知识青年从城市到乡村,经历了坎坷.磨砺.艰辛,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