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记 凭扇传语
●读画记 |
凭扇传语 |
瑶 华 |
|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的物资有了更方便的运输途径,自16世纪起,来自东亚的折扇在欧洲大受欢迎。中国的能工巧匠根据西方市场的需要,制作出各种各样与本土风格不同、华丽精美的“外销扇”。在清代,因乾隆帝要求实行“一口通商”,大量外销扇匠人集中在唯一对外的口岸——广州,令制扇工艺再上一个台阶。根据记载,18世纪初从广州开往法国的商船里,扇子是和丝绸、茶叶、瓷器并列的特色商品。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人不仅从中国、日本进口扇子,也仿照东方的外销扇制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种扇子,它们的功能已经不仅仅限于扇风,更大程度上成了彰显奢华与格调的装饰品,同时也能为生活增添趣味。例如,有的扇子会在一面印有谜语、另一面印答案,成为聚会时的游戏工具。当有国王加冕、皇室大婚、热气球首次成功飞行等社会重要事件时,还会制作专门的纪念扇,普通商人也可以向制扇匠“私人订制”,要求在扇柄刻上赠送对象的名字。
在欧洲各国的上流阶层里,女士手中的扇子又衍生出一套特殊的“语言”,时人将之形容为:“剑是男人的武器,扇子是妇女的武器。”最初,这种“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字母的手势,将26个字母去掉中间的J,按顺序分为5组,每组5个,用5个移动扇子的动作代表从1到5的顺序。比如先做一个左手拿扇子的动作,代表“第1组”,再做一个把扇子举到额头的动作,代表“第5号”,就象征字母E。可以看出,这种“扇语”太过复杂,本来做手势的目的是为了不用语言秘密交流,这样比画半天反而更容易引人注意,后来就改成了更简单的操作。比如慢慢扇动扇子表示“我已经结婚了”,把扇子贴在右脸表示“是”,贴在左脸表示“否”,打开扇子表示“等着我”。当然,在不同国家“扇语”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意大利画家彼得罗·罗塔里(1707—1762)敏锐地捕捉到这样一幕:一位身着镶有精致花边的礼服的少女将未打开的扇子靠近嘴边,似笑非笑,神情耐人寻味,小拇指上的戒指凸显出她的未婚身份。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在英国某一时期这个动作的含义是“你爱我吗”,而在法国这样做的含义却是“我不相信你”。这也为观画者增添了一些猜谜的乐趣。画中少女的发饰、衣着以蓝色调为主,佩戴的珍珠耳饰光泽夺目,看似低调却彰显出奢华,因为当时还没有研究出养殖珍珠技术,大小均匀的天然珍珠价值不菲。珍珠来自贝壳之中,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很容易和诞生自海浪中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联系在一起,在画中选择珍珠而非其他宝石作为首饰,或许也有用它隐喻爱情将至的意味。
为了让异性能够尽快熟悉“扇语”,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等的误会,当时欧洲的一些书籍、报刊也不乏对执扇动作的诠释和“规范化”指南。当然,在这其中起到最大的推波助澜作用的并不是拿着扇子眉目传情的男女,而是卖扇子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