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郄穴

   郄穴 [xì xué]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解释——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

  郄(音隙)穴: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

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       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郄穴歌(按传统经气流注路径)

郄有孔隙意,本是气血聚。

病症相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当。

胃经是梁丘,脾应取地机。

心经取阴郄,小肠名养老。

膀胱金门寻,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会,阴维筑宾为。

  ●穴位应用

☞简便易学又实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现休克的紧急情况时,找医生或打电话叫救护车都要耽误一些时间,即使医生来了或者救护车赶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懂得这些简单而实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间的人中穴,就可使患者苏醒,再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治疗不迟,此即民间所谓的[掐人中]。真正的急救,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前的当场施救,以赢得宝贵的时间。

☞再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可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只要对这个穴位进行强烈刺激(强有力的按压),往往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医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通过中医的简单取穴进行急救,只要穴位选的准,按压方法得当,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当出现急性胃疼时应立即想到梁丘穴,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该穴,持续2~5分钟,往往可以立即止疼。

孔最穴,这可是治疗内脏出血的郗穴,使用时可用拇指腹尖适度用力按压该穴。

☞当有尿血症时,要马上想到水泉穴。

☞女子崩漏、膝关节炎、疝气就找中都穴。

急性腰痛时可随手取来养老穴。

胆囊疼痛了就快按外丘穴

☞凡遇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胸疾患那就是郄门穴的事了,按压的时间同前。

外丘阳交穴治疗急性头疼再好不过了。

当出现头疼咽喉肿痛、肠鸣腹痛的时候就选温溜穴。

☞那么心疼、吐血、鼻出血怎么办?阴郗穴在等着你呢,平时经常按压此穴还可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

地机穴,可治疗腹胀、腹疼,泄泻,这个穴位按压时间要长些,5分钟。

筑宾穴,可治疗恶心呕吐交信穴,可治疗月经不调、痢疾、肠炎

承浆穴,可治疗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齿龈肿疼

梁丘穴配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炎

孔最穴配膻中穴治疗气逆吐血等。

一、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孔最*(LU 6)郄穴

【穴名来源】孔,孔隙;最,甚、极。意思是本穴孔隙最深。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指浅层肌与旋前圆肌之间→拇长屈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桡动、静脉,桡神经浅支等结构。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②、热病无汗。

③、肘臂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古文献摘录】

《甲乙经》:“(臂)厥头痛。”

《千金要方》:“孔最,主臂厥热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二、足太阴脾经之郄穴——     地机*(SP 8)郄穴

【穴名来源】地,土地;指下肢机,机要;穴在下肢,局部肌肉最为丰满,是小腿运动的机要部位。

【定位】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

①、腹痛,泄泻。

②、月经不调,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古文献摘录】

☞《甲乙经》:“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癥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百症赋》:“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三、 手少阴心经之郄穴——阴郄*(HT 6)郄穴

【穴名来源】阴,阴阳之阴;郄,孔隙。此为手少阴心经之郄穴,故名。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桡侧缘→尺神经。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支等分布。深层有尺动、静脉。

【主治】

①、心痛,心悸。

②、咯血,骨蒸盗汗。

③、鼻衄。

【操作】避开动、静脉,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古文献摘录】

《甲乙经》:“惊,心痛,手(少)阴郄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失喑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衄血,惊恐。”

《针灸大成》:“主鼻衄吐血。”

四、足少阴肾经之郄穴——水泉    (K 15)郄穴

【穴名来源】水,水液;泉,水泉。肾主水,能治小便淋漓的水泉病。

【定位】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跟骨内侧面。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跟内侧支(均是胫神经的分支)。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

(2)目视不明。

【操作】直刺0.3~0.5寸。

五、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门* (PC 4)郄穴

【穴名来源】郄,孔隙;门,门户。乃心包经经气出入的门户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浅层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和前臂正中静脉。深层有正中神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骨间前动脉,骨间前神经等。

【主治】

(1)心痛,心悸,心烦,胸痛。

(2) 咯血,吐血,衄血。

【操作】直刺0.5~1寸。

【古文献摘录】

☞《甲乙经》:“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循经考穴编》:“久疟不瘥,心胸疼痛,五心烦热。”

六、足厥阴肝经之郄穴——中都 (LR 6)郄穴

【穴名来源】中,中间;都,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肝经之气深聚之处

【定位】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取法】髌尖与内踝尖连线中点下0.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

【主治】

(1)疝气,少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2)泄泻。

【操作】平刺0.5~0.8寸。

七、足少阴肾经之郄穴——筑宾(KI 9)阴维脉郄穴

【穴名来源】筑,强健;宾,通“膑”,泛指膝和小腿。穴在小腿内侧,有使腿膝坚实的作用。

【定位】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浅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

(1)癫痫,吐舌。

(2)呕吐。

(3)疝气。

(4)小腿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八、足少阴肾经之郄穴——交信    (KI 8)阴跷脉郄穴

【穴名来源】交,交会;信,信用,无常之一,属土,指脾。古以仁、义、礼、智、信“五常”配属五行,信属脾土。足少阴肾经由本穴会于脾经“三阴交”穴,故而得名。

【定位】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后方→踇长屈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

(1)癃闭,疝气痛引股膝,月经不调

(2)泄泻,便秘。

【操作】直刺0.5~1寸。

九、手阳明大肠经之郄穴——温溜(LI 7)郄穴

【穴名来源】温,温暖;溜,流通。本穴有温通经脉之功,能治肘臂寒痛。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在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1)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2)腹痛,肠鸣。

(3)热病。

(4)肩背酸痛,疔疮。

【操作】直刺0.5~1寸。

十、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梁丘*(ST 34) 郄穴

【穴名来源】梁,山梁;丘,丘陵局部隆起形如山梁,丘陵,穴当其处。

【定位】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股神经的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主治】

(1)胃痛。

(2)乳痈,乳痛。

(3)膝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1~1.5寸。

【古文献摘录】

《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十一、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养老 *(Sl 6)郄穴

【穴名来源】养,赡养;老,老人。此穴能治目花,耳聋,腰酸和身重等老人常见病症。

【定位】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取法】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尺骨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手掌旋后,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伸肌腱。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尺神经手背支和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腕背动、静脉网。

【主治】

(1)目视不明。

(2)肩臂疼痛不举。

【操作】以掌心向胸姿势,直刺或斜刺0.5-0.8寸。

【古文献摘录】

☞《甲乙经》:“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目视不明。”

☞《玉龙经》:“肩背强急,眼痛。”

☞《类经图翼》:“张仲文传灸治仙法,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艰难,及筋挛,脚痹不可屈伸,养老穴也。”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金门(BL 63)郄穴

【穴名来源】金,金银之金,在此指阳维脉;门,门户。穴属足太阳经,又是阳维脉所生之处,故喻为进入阳维脉之门户。

【定位】外踝前缘直下,第5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及小趾展肌。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小隐静脉)。

【主治】

(1)头痛。

(2)小儿惊风。

(3)腰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十三、手少阳三焦经之——会宗(TE 7)郄穴

【穴名来源】会,会合;宗,集聚。此为本经郄穴,是经气会聚之处。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的桡侧缘。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伸肌→前臂骨间膜。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贵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前臂骨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前臂骨间后神经的分支。

【主治】

(1) 耳聋。

(2) 癫痫。

(3)上肢肌肤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十四、足少阳胆经之郄穴——外丘    (GB 36)郄穴

【穴名来源】外,内外之外;丘,丘陵。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

【定位】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一腓骨长、短肌→前肌间隔→趾长伸肌→踇长伸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主治】

(1)胸胁胀满。

(2)癫狂病。

(3)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十五、足少阳胆经之郄穴——阳交    (GB 35)阳维脉郄穴

【穴名来源】阳,阴阳之阳;交,交会。外为阳,穴在小腿外侧,与膀胱经交会。

【定位】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后肌间隔→踇长屈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动、静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主治】

(1)咽喉肿痛。

(2) 胸满。

(3)癫狂,抽搐。

(4)下肢痿痹,转筋。

【操作】直刺1~1.5寸。

十六、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附阳    (BL 59)    阳跷郄穴

【穴名来源】跗,足背;阳,阴阳之阳。穴在足背外上方。

【定位】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浅层布有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的分支和胫后动、静脉的肌支。

【主治】

(1)头痛。

(2)腰骶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直刺0.8~1.2寸。

关注“石尚健康”掌握更多健康养生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