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随口赐关羽称号,意外猜中关羽劫数,96年考古佐证被杀真因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兵峰直指曹操统治腹地,官渡之战拉开序幕。
曹操则采纳荀攸“佯攻延津”的用兵方略,派张辽、关羽率轻骑突袭白马,颜良仓促应战,于阵前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解。
为表彰关羽功绩,曹操借汉献帝名义封关羽为亭侯,食邑地为汉寿,所以,关羽也被称为“汉寿亭侯”。
汉仿秦制,设爵二十等,为列侯,根据功劳大小,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也就是说亭侯是低级别爵位,仅可以享受十里范围内的吏民衣食租税。
然而,即使是封亭侯,在两汉时期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刘邦曾给汉朝立了个规矩:非刘姓宗族不能称王,非有功之臣不能封侯。所以,才会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说。
但到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皇权旁落,侯爵成了军阀拉拢实权派和军事将领的一种手段,不管有没有军功,只要认为有必要,都要给封个亭侯以上的爵位。仅《三国志》有记载的被封过亭侯的人就超过了150位。
由于封侯爵的实在太多,到最后干脆连具体地名都懒得带了,比如吕布、张郃、徐晃、马超、魏延都被笼统的称作“都亭侯”,荀彧、许褚都叫“万岁亭侯”,诸如此类。
而曹操赐给关羽“汉寿”这个侯爵称号也很随意,首先,“汉寿”这个地方并不在曹操辖区,而是远在武陵郡东北(今湖南常德东北四十里),在当时属于刘表治下的荆州,关羽的食邑无疑是块飞地。
其次,曹操麾下于禁的爵位是益寿亭侯、文聘是延寿亭侯,刘放是魏寿亭侯,曹真是灵寿亭侯,全都带个“寿”字,这也表明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确实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不在意所赐封地是不是实际控制区。
不过,“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随口封的,但却意外猜中了关羽的劫数。
曹操当然不会提前料到关羽日后会与荆州有什么瓜葛。然而,就在一年以后,刘备还真的就跑到了荆州投靠了刘表,荆州成为刘备阵营大业初成之地。自此,关羽的命运也跟荆州绑在了一起。这里既有他威震华夏的英雄传说,也有他“大意失荆州”的败亡结局。
在刘备入川后,关羽成为了荆州最高的军政长官,原本属于飞地的武陵郡汉寿成为了关羽的辖区。而直至战败被杀,刘备都从未给过关羽新的封侯爵位,始终都是汉献帝所封的“汉寿亭侯”。
更有意思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孙刘因荆州问题爆发冲突,最终刘备妥协,割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给孙权,而关羽封地所在的汉寿恰好就是孙刘湘水划界的分界线。
只可惜,这次划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孙刘联盟的矛盾。4年后,孙权趁关羽主力北伐之际,派吕蒙偷袭南郡、零陵郡、武陵三郡,荆州全境纳入东吴。
在对待战败逃亡的关羽问题上,孙权并没有表现出像曹操那般大度,而是明令潘璋“羽至即斩”。那么,在魏强吴蜀弱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孙权为什么要甘冒吴蜀联盟彻底破裂的风险斩杀关羽,不留活口呢?
关羽的傲慢拒婚、辱骂来使恐怕并不能彻底解释这一点,孙权作为东吴统治者,不会狭隘到把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湖南长沙的一次考古发现,佐证了关羽被杀的真因。
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时期东吴的简牍10余万片,在编号6-2099的简牍中有如下记载:“建安二十四年,都尉书给将军吕岱,力瑜所将士伐武陵、长沙叛众,叛众首尾关羽。”
这记载的意思是武陵、长沙一带出现了对抗东吴的叛军,并且公开响应关羽。此时的关羽还在北伐,吴蜀尚未交恶,但叛军的出现无疑让东吴预感到了某种巨大威胁。
竟,蜀汉辖区地处长江上游,具有顺流而下的优势,荆州在蜀汉手中,就如时时悬在孙权头上的一把利剑,这也是东吴不断在荆州问题上与蜀汉产生摩擦的原因所在。再加上武陵、长沙叛军事件表现出的关羽在荆州的巨大影响力,都足以让东吴冒联盟破裂的危险,在对方没有发难之前先发制人。
此外,上文我们也提到,关羽的封地“汉寿”恰恰就在武陵、长沙分界线上,如果我们参考战国时期商鞅的封地商瘀举兵叛乱抗秦、秦末时项羽的封地鲁城死战不降刘邦等事件,就有理由相信,关羽的封地汉寿,同样有关羽的死忠。
刘邦攻克鲁城靠的是项羽的人头,那么攻占荆州的孙权,同样需要用关羽的死,来彻底斩断武陵、长沙叛军的抵抗之心,而这才是孙权必杀关羽的真正原因。
关羽被杀后,孙权甚至还改“汉寿”为“吴寿”,其目的,也是为了彻底抹去关羽在当地的巨大影响力。毕竟,只要有关羽的影子在,东吴在荆州的统治是不可能稳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