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写作探讨
【一】咏物诗略说
1、定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好的咏物诗,要使所咏之物与所抒之情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具有和谐自然之美;要即物生情,“情”附“物”上;要虚实得当,点化自然;要由小类大,由此及彼;要取“物”贴切,寄寓新颖。力求做到四个统一:“不即”与“不离”的统一,“入物之内”与“出物之外”的统一,“不是此物”与“恰是此物”的统一,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2、咏物诗的特点: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咏物诗的分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描摹物态为主,后者以托物言志为主。
1、“赋体咏物诗”
“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
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因此,也不愧为名篇。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2、“比体咏物诗”
特点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有四种形式。
一是把“物”人格化。或采用独白式,或选择呼告式,共同特点:把物当作有生命的人给予直接描写,读者几乎分辨不出哪是状物,哪是抒情。
比如高岱《灯蛾》
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这是灯蛾的独白,更是诗人的人格宣言。
又如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对后辈的期望全都包含在对海棠花的叮嘱之中。
再如于谦《桑》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这哪里是桑,分明是一位倍受冷落的忠贞的爱国志士的画像。
二是借物议论法。大致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状物,后半部分议论。状物为议论创造条件,议论巧借状“物”提供的契机。
比如刘克庄《葵》:
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
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恶劣的环境与忠贞的气节,无情的冷落与赤诚的忠心,形成鲜明的对照,议论极其巧妙,又极有力极深刻。
又如蒋贻恭《咏金刚》:
扬眉斗目恶精神,捏合将来恰似真。
刚被时流借拳势,不知自身是泥人。
先描摹金刚之形,扬眉斗目;后两句则围绕“泥人”的本质展开议论,以极轻蔑的笔调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凭借权势忘乎所以无所不为的无耻之徒。
再如臧克家《老黄牛》:
块块黄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
前两句写老黄牛劳作的身影,后两句则巧加引发,抒写了自警自励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是借题发挥式。
请看袁郊的《月》:
嫦娥窃月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题目为“月”,诗人既不描写月之形,也不写月之光,完全抛开了物的特点,“月”只不过是个幌子,诗人借它带出一个传说,再加以点化,极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再看倪瑞璇的一首《闻蛙》:
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咯咯叫平安。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
所状之“物”与所发之议论好像没有丁点联系,可是诗人的耳朵似乎特别的神奇,听出了青蛙的叫声里有“平安”二字,由此,又想到了百姓的不平安,再想到人不如蛙的现实。这样,诗人借青蛙的叫声,展开联想,自然而又极具韵味的传达出了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四是语带双关法。
有一首咏“针”的诗写得极别致:
尖头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生在脚跟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诗中的针,尖头、没分量、只认衣裳,既是写针,又是写人,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善于钻营的势利小人。
杜牧的《叹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里的花开花谢、绿叶成荫、子满枝,既指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又是说少女的妙龄已过,已然结婚生子,借此诗人极其巧妙地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惆怅与惋惜。
【三】咏物词鉴赏方法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因例说法一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的特点:与同伴离散、想念同伴、孤独、渴望跟同伴相聚的孤雁
情与志:与家人离散、想念家人、渴望与家人亲友团聚
艺术手法:以物喻人,拟人,对比
因例说法二
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规则的攀络状态。
葡萄的特点:“新茎犹枯”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杂乱攀附,需要照顾扶持
情与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艺术手法:以物喻人,比喻(“龙须”喻葡萄的藤蔓)
因例说法三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的特点: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
情与志: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拟人
因例说法四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蝉的特点: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情与志: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因例说法五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的特点: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情与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势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对比(时人对“小松”的前后态度)、比喻(小松喻人)
温馨提示: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注解等。
4、托物言志的“志”可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5、托物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本文摘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更多诗词资料,尽在:诗词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