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两个产业趋势!

在之前几篇讲电池材料的文章里,我对其中一个环节一直的态度是我判断不了,那就是负极材料。
为什么负极材料很难判断呢?是因为负极材料面对的情况远比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复杂...
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变量,能耗指标,技术迭代,产品替代...
我们很难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去预测清楚负极材料这个环节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但站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我认为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些变量分析的更加清楚,以便于大家,也便于我自己做跟踪。

竞争格局

负极材料的竞争格局应该是锂电四大主材里最差的,竞争格局比正极还要差,是锂电中游四大主材中CR5集中度最低的。
负极材料目前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种,这些年来,由于人造石墨的技术持续进步迭代,人造石墨在锂电池中的用量占比持续提升,当然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也可以混合使用,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但今年情况出现了变化,人造石墨的制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要做石墨化,所谓石墨化,专业来说就是“使用高温将热力学不稳定的碳原子实现由乱层结构向石墨晶体结构的有序转化”。其实就是高温加热原材料,可以简单来理解。
由于涉及高温加热,必然涉及较大的电耗和能耗,在目前这个能耗双控的大背景下,石墨化产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石墨化未来的扩产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也就构成了负极材料未来扩产的不确定性,虽然有大量负极厂都规划了海量的扩产计划,但受限于能耗政策,真正有多少产能能释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也是负极供需关系很难预测的重要原因,如果未来有关于新能源产业链的新的能耗政策,可能供需关系就会很快出现变化,这是我们需要跟踪的。
在石墨化扩产受阻的背景下,负极产业链呈现出了两个大的产业趋势。
第一是连续石墨化。具体技术细节就不讲了,简单理解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石墨化环节的能耗,用更低的能耗,完成材料石墨化这个过程。
根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连续石墨化工艺已经处于产业化的前端,不同厂商技术路线有不同,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使得石墨化这个环节的能耗降低30%-50%,甚至更高。
如果连续石墨化产业化进展顺利,未来单位能耗下的石墨化能力应该会大幅提升,石墨化也将不再成为扩产的阻碍。
第二是天然石墨的回潮。
过去天然石墨的占比一直是在下滑的,但今年情况出现了变化。
根据德邦证券调研,宁德时代正在大规模导入天然石墨。由于天然石墨省去了石墨化这个过程,因此天然石墨在石墨化扩产受阻并大幅涨价的背景下,开始重新放量。
据德邦证券调研,宁德时代从下半年开始导入天然石墨、10月份使用量已上千吨,预计11月份需求量进一步爬升到2000吨以上,在负极占比提升至10%以上,且五大基地皆有使用,说明宁德时代动力和储能电池等皆导入了天然石墨。
德邦证券预计天然石墨是以4:6或5:5的比例掺杂人造石墨使用,且主要用在铁锂电池。
过去天然石墨存在面缺陷较多、与电解液相容性比较差从而影响循环次数和能量密度的问题,但这些年天然石墨的改性工艺也在持续进步,性能也越做越好。
其中第一个产业趋势我们研究了下,目前看不到哪家公司最受益,因为连续石墨化技术还没有完全产业化,谁的技术更好更多都是靠嘴说,没有落在产出上有成果。
第二个产业趋势会使得一些在人造石墨领域有布局的公司受益,国内主要是贝特瑞。
这两个新的产业趋势也会持续影响负极行业的供需关系,因此负极目前供需关系非常难去拍清楚,受影响的因素太多。
当然负极材料并不是完全的标准化产品,这也带来了不同厂商不同的细分定位和发展空间。
但长期来看,由于行业存活的公司太多,竞争也一定是会越来越激烈的,核心应该关注不同厂商在不同细分领域的能力,这个行业是很难躺赢的。

技术迭代

除了上面聊到的竞争格局的演变,负极行业还面临一个行业的重大技术迭代--硅碳负极。
根据我们调研来看,能量密度更高的硅碳负极,伴随技术的进步,有望在 2022 年开始放量。
硅碳负极的能量密度是比石墨负极更高的,而且从理论成本来讲,由于主要材料可得性更强,长期来看硅碳负极的成本也会比石墨负极更低(目前因为没有产业化,成本是更高的。
从我们目前了解来看,硅碳负极过去膨胀较大等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因此不排除明后年我们就能看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铺开。
因此硅碳负极的技术迭代也是未来负极材料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技术迭代也必然会带来玩家的迭代。
跟踪负极企业对硅碳负极技术迭代,也应该更加敏感一些。
总的来说我认为投资负极材料是一道复杂题,需要跟踪的变化和趋势还挺多的,未来面临的变化也比较多。需要持续及时的做跟踪,我们判断未来这个行业还会有比较大的变化,甚至不排除有新的玩家会走出来。
对于投资国内二三线没有什么壁垒的负极企业我建议是要非常谨慎的,在目前这个竞争格局下,一旦行业扩产瓶颈打开,二三线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是非常严峻的,在技术迭代的背景下,二三线企业也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