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余万块?牌子墙满为患,该把形式主义的牌子摘下来
文丨崔桂忠
近期,山东对“牌子之乱”进行集中整治,深挖牌子背后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一年来全省共计190余万块牌子被摘掉。
单位挂牌子,最初目的是一种“指示”“告知”,让群众知道这个单位,方便群众办事走对路、进对门。但是,长期以来,在一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越来越多的牌子悬挂在基层单位的墙上门上,一些单位干部职工没几个,牌子倒是一大堆,甚至出现“牌子挂满墙”“牌子挂不下”的现象,完全“偏了向”“变了味”。
根据山东对58个村(社区)调研摸排,平均每个办公场所悬挂的牌子超过40块。曾有媒体报道,有个村委会最多时挂了215块牌子,光是关工委就挂了19块牌子,民政系统挂了52块牌子。只要上级要求,就要挂牌,墙上挂满,就挂在窗外,哪个部门检查,螺丝一拧就换成哪家牌子,挂牌过泛、过滥现象可见一斑。
挂一些必要的标志牌、制度牌是为了便于工作,但挂牌泛滥成为基层负担。不仅无助于工作,为了应付挂牌,反而对正常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墙里墙外挂的都是牌子,一面墙上十几个制度、流程图,我们老百姓哪看得懂?”这是一位村大爷的怨言。不少群众反映,这些地方只负责挂牌,却没有为百姓提供相应服务。“牌子满墙”成为基层治理铲除不尽的“野草”。
一些基层单位之所以“先把牌子挂上再说”,与长久以来的错误思想和风气分不开。有的把“工作好不好,先看牌子挂没挂”奉为圭臬,一心想着装门面、撑场面;有的觉得上级有的牌子、基层也要有,生搬硬套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将挂牌作为争取工作经费、拿项目的手段。
牌子乱象其实是作风问题。有的党员、干部抓工作不注重实效,不愿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这是政绩观不正、作风不实的突出表现。
名不符实的牌子,一方面会使基层单位“扛不动”“兜不住”,让身兼数职的工作人员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还会造成相关部门业务衔接混乱、行政效率下降,既没有为百姓带来实质效益,也在无形中助长重虚不重实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挂牌子不是小事,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不可小视,必须高度重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牌子不可一挂了之,该不该挂牌子,要看群众办事是否需要,要遵规依矩、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想挂就挂,更不是“多多益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基层摘牌减负,要从上而下,上级部门在推动工作落实时,要注重倾听基层声音,减少牌子数量、提升工作质量,做到不看牌子看服务,点出问题见实效。对基层而言,只有应付检查的牌子少了,为民服务的空间才能大了,真正把减负减到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坎上,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就越来越清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