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评委,这些状元字可以入国展吗?

🔺 树下读书图 明 吴伟

“得鼎甲者…自乾隆丁酉科始,应试选者,大都工于书法。”

殿试重端楷的政策促进了状元钻研书法。

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者。

康熙以来,皇帝喜欢二王的书法,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

🔺 顺治三年(1646年): 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 顺治四年(1647年): 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清代自顺治三年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共举行正科和恩科一百一十二次,取状元一百一十四名。

其中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分满、汉两榜,因此取两位满人状元。

一百一十四名状元在文献中多有书名,今保存状元书法遗作数量丰富。

虽然,整个清代基本弥漫在金石考据学之中,然由于状元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多志在官场仕途,所以文字学和金石学一般不为状元所关注,因此篆隶书风一般不是状元的书法常态,楷书和行书是状元们常作之体。

工整端雅是清代状元入仕前书法的总体特征,入仕之后,部分状元敢于创新,突破”馆阁体”的程式化,书法风格呈多样化。

🔺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 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清初期赵、董书风影响下的状元书法特点

清初状元为了应试之需,以帖为宗,强化”馆阁体”,基本保持传统的工整楷书风范,宗法唐楷、元明赵董书风,也涉猎”二王”楷书和行草。

据《皇清书史》《清史稿》《吉安室书录》《清代七百名人传》以及今博物馆所藏状元遗墨,总结出清初状元书体特点主要有三类:

🔺 顺治十五年(1658年)

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善唐楷。代表人物有傅以渐、徐元文、孙承恩、蔡启傅、邹忠倚、成充大、戴有祺、彭定求、王式丹等。

法赵、董。代表人物有汪绎、徐陶璋、汪应锉等。

习”二王”。代表人物有归允肃、蔡升元、汪绎、马世俊、李蟠、于振、王世探、王敬铭等。

🔺 ‍ 顺治十八年(1661年): 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 ‍ 康熙三年(1664年):

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 ‍ 康熙六年(1667年): 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 ‍ 康熙十二年(1673年): 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 ‍ 康熙十五年(1676年): 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由此可见,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是多么重要。这些状元可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们留下的墨迹却是不朽的,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