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医学革命-介人放射学

58年前的今天,在1963年6月19日的捷克斯洛伐克放射年会上,一位名叫查尔斯·西奥多·多特(Charles Theodore Dotter)的血管造影师,做了题为“未来的心脏导管和动脉造影技术-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Angiographic Techniques of the Future”的发言。这一刻,血管造影技术伴随着如雷掌声,摆脱了只能单纯被应用于检查和诊断,却在临床治疗中“袖手旁观”、毫无建树的至暗时代,迎来了真正能够为无数患者打开生门的黎明时刻。这种脱胎于血管造影技术、结合了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也被称之为介入放射学。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一事业的多特,也被后来者尊为介入放射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先驱。

1920年6月14日,多特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他从小就对机械有着极重的好奇心,除了商店里摆着的,只要是他能碰到的机器,几乎没有没被他拆卸研究过的。到了少年时期,多特又展露出了非凡的钻研天分和求知精神;他曾就读的位于长岛自由港的文法学校,课业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繁重和困难,而他却轻松跳了一级,还能分出精力来研究生活中各种机械的别样用途。
1941年,多特毕业于全美最优秀大学之一的杜克大学,之后又在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康奈尔大学专研放射学,并于194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的出众才能引起了静脉心血管造影的先驱伊斯雷尔·斯坦伯格博士的注意,在他毕业后,斯坦伯格博士邀请他留在康奈尔医学院一起进行合作研究。这段时间,多特深深的投入到对血管造影技术的研究中,并发表了诸多建设性的论文,可谓成果颇丰,也从此为多特接下去的荣耀之路拉开了序幕。
在多特刚成为一名住院医生时,血管造影还是一个稚嫩的技术领域。正值20世纪40年代,血管造影虽然有了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流程,但它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严重的技术限制。实时的血管造影只能一次拍摄一张X射线图像,而X射线技师需要为每一张新图像手动更换盒式磁带,以期能够在造影剂停留在冠状动脉内的短暂时间内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图像。即使是动作最快、最熟练的技术人员,连续拍摄出的图片之间也会存在几秒钟的间隔,这严重限制了对心脏即时成像的研究。幸运的是,1949年,单片式血管造影被自动换片机取代,快速的“剪片”技术得以问世。这之后不到一年,图像增强器就问世了。对于已经把研究机械新用途视为生命的多特,这些设备无疑成为了他快乐和灵感的源泉。经过连续几年如饥似渴的研究后,1950年,多特基于自动换片机和图像增强器,发明了一种自动X射线胶卷机,这种机器能够以2张/秒的速度生成图像。与此同时,他也获得了康奈尔医学院全职教员的职位,这时的多特只有30岁。

1964年,介入放射学奠基人——Charles Theodore Dotter(图1)发表第 一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论文,从此开创了“介入放射学”这一 新的医学领域。该技术的发明迄今仅半个世纪,但其影响力却造就了介入 放射学这门新学科,更重要的是由此催生了以微创为特征的系列诊疗技术, 代表了当今医学科学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由衷虔诚地纪念这位大师。我们纪念他,要学习他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同轴扩张导管到笼式球囊导 管,从球囊导管到支架,从初创的导丝到襻状取异物导管,乃至经导管活检 术,介入治疗的许多早期理念和器械无不留下他的印记。

我们纪念他,要学习他关爱人类,救治与帮助伤病员,这是开创精神的原 动力。我们必须明确,介入医师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不是疾病。要像他那样不 仅重视介入技术,还关注患者的痛苦。他撰写的《疼痛与周围血管造影》论文 中描述了患者的痛苦,促使碘对比剂从高渗走向等渗。

我们纪念他,还要学习他的幽默人生。他幽默地把自己的思维比喻为水管和板手(图2),寓意一个水管 工能处理水管,我们也应能处理血管。许多年后,血管外科领域才愿意将病人转至放射科进行介入手术,但有清晰可见的治疗效果的佐证,外科医生们最终深深爱上了这种手术方法,并将其称为“多特技术”。多特骄傲地为自己的辉煌设计了一个形状是交叉管道和扳手的“概念商标”,这个商标的设计理念不仅来源于他对机械的喜爱,更是因为这个标志意味着“管道工能对管道做疏通,那我们当然能对血管做。”

他还善于团结同事、同行、器械制造商,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 对自己的事业更是百折不挠。他多次用扩张管开通患者血管,使原 来要截肢的腿保留下来。这却惹恼了外科医师。当时。那位外科医 师在会诊单上写了“左股动脉造影”,然后用大写写了“只造影、不 处理”以示警告,而Dotter做了造影,没处理左侧血管,却把右侧血 管打通了(图3)。

应该说,Dotter开创的不仅是一项技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门学科、一种理 念——让医学以 微创、安全、更有 效的方法服务于人类。随后出现的内镜下治疗技术.也称为微创治疗,与介入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共同体现了医护人员为患 者创新的智慧与关爱的崇高人性,让介入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三大 诊疗技术之一。我们不能不认为这是医学上划时代的革命。

随后,介入放射学中又发展出影像导引下的消融治疗.作为一 种非血管内介入,对介入治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不少内、外科医师也做起了介入治疗,说明介入已深入人 心。心脏介入医师明确地将自己的工作标示为心脏介入,外科医师也喜欢称作血管腔内治疗以区别于外科手术治疗,这一说法并没有错,这是介入医师最初对自己工作的阐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科学无国界,学科与学科之间更无界限。笔者不反对各科对介入的重视,甚至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患者,重要的是如何掌握影像知识、介入的基本操作,更有利于患者的安全治疗。

医学发展到现在,事实证明介入确实称得上是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适用于多种病症。“领地之争”正说明介入的作用伟大。我们应考虑的并非领地之争,而是如何正确认识介入,如何让介入进入 医学临床和教学殿堂,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学科分工合作、更好地开展组合手术……,从而完善医疗体系。让患者获益。 正如多特所希望的那样,他所发明的介入治疗已经广泛取代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放手术,并成为了精准外科手术的代表。近六十年后的今天,内科、心内科、心胸外科、放射科、消化科、肾科、神经科、神经外科、妇科等临床科室都依靠介入技术来治疗病人。在1964年的文章中,多特阐述了他的第一例介入治疗病例的相关细节,而文中提出的原则在今天仍然适用。在文章里,他云淡风轻地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似乎有理由期待,未来的血管再通技术的治疗范围将远远超过现在的外科手术的范围。”

介入放射医师要义无反顾地继续开拓和发展介入新技术、新理论,成为介入事业发展史中一员贡献者. 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介入发展。我们的信念是:介入不是我的,但我永远属于介入。50多年过去了,Dotter精神永远留在全世界介入放射医师的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