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手术评估与术式改进的关系
唇裂对患者的容貌、心理、社会接纳均造成很大影响。如何在现有手术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唇裂整复手术的功效,一直是笔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近十余年来,我们积极应用评估手段,根据评估结果对唇裂手术方法和技术进行改进,使唇裂整体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建立了通过评估持续改进唇裂整复手术设计与技能的研究模式。
手术评估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方法可以用于唇裂鼻唇术后效果评估。这些研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一维测量、二维测量、三维测量等。笔者认为在选择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①与研究目的匹配, 比如 CT 就不太适于软组织测量分析;②简单有效,能直接测量完成绝不增加间接评估环节,能用二维照片分析就没必要选择三维照相;③便于开展大样本大批量评估、客观条件要求不高、易推广。
2
评估结果在改进唇裂手术方法与技能中的应用
上世纪 80 年代,我们在国内率先引进 Millard 旋转推进法进行唇腭裂手术。在运用过程中结合主观评估与照片测量综合分析术后效果,发现旋转推进法在畸形较重的患者下降裂隙侧唇峰不足。当时,还有另一种运用较广的唇裂整复术—Tennison 下三角瓣法,但是通过计算机辅助照片分析后发现,旋转推进法相对于下三角瓣法更符合唇裂畸形的生理性复位。因此我们并没有选用下三角瓣法,而是努力改进旋转推进法,在改进过程中怎样下降裂隙侧唇峰是关键。
为此,石冰等设计了针对不同畸形程度的 4 种个体化单侧唇裂整复术。在对唇裂畸形及其在手术中运动变化的几何学原理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裂隙侧唇峰点下降的关键在于延伸切口末端点的位置,该点应位于双侧唇峰点与人中切迹点构成的角平分线上,不超过非裂隙侧人中嵴,而切口形式并不改变唇峰下降。在此原理基础上,手术设计由 4种减少到 2 种,并通过进一步改进,最终演变为梯式旋转下降法(华西法)。
在随后的运用中,我们通过二维照片测量分析,发现单侧唇裂不管术前裂隙严重程度如何,经过华西法整复后,上唇均能维持较好的对称性且对称性在术后可逐渐改善。为了更精确彻底地验证华西法的优越性,进一步通过三维方法来分析华西法整复术后效果及其变化。通过石膏三维分析,发现华西法能很好地矫正唇部移位畸形,唇宽对称性完全恢复正常且效果能够维持,唇高逐渐发育至对称,鼻唇矢向突度也能明显改善。
在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华西法整复后易出现的两个问题,一是鼻小柱基部未能彻底恢复至面中线从而导致鼻唇中线与面中线不一致,且术后中线偏离问题逐渐加重;二是所有鼻唇标志点前后向相对突度在唇裂术后均减小,特别是鼻部标志点,导致鼻畸形复发塌陷。针对前者,目前的改进措施是改变口轮匝肌的处理方式。将裂隙侧口轮匝肌的上端与鼻小柱基部缝合,从而将鼻小柱基部拉至面中线,矫正中线偏离问题;将两侧口轮匝肌由端端缝合改为端对侧缝合。针对后者,一方面石冰总结出东方人鼻畸形整复的两焦点理论,提出在唇裂整复(特别是二期整复) 中恢复并维持鼻翼突度是成功整复的关键; 另一方面开始探索生长因子对肌肉等结缔组织生长刺激作用, 期望运用组织工程技术辅助矫正鼻唇畸形。
3
评估与术式改进的关系
从手术到手术评价,再到手术改进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首先要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研究目的来选择手术评价方法,然后根据手术评价结果来改进手术,再选择别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改进后的手术,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再进一步改进手术。所以,在螺旋上升的每一环节,评价方法始终要因需要而选择,以研究目的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