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说仪式
汉民族的经济以农耕为主,人们主要从事种植和采摘劳作。相对于狩猎和放牧,农耕民族的生活节奏慢,生产的活动也没有狩猎和放牧那么激烈。这就催生了这里的人们温文尔雅的性格,以及人际关系和交往当中的繁文缛节。仪式就是一种突出的表现。
说到仪式就要首先说礼仪。现有礼,后有仪。
礼发源极早。“礼”字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那时的礼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到了周代的“周公制礼”,则是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也就是说,礼的实质是规定等级,与不同等级的人交往要施以相应的礼节,这是礼仪。而在一个集会的庄重场合,人们向尊长施礼的集体活动,就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时至今日,等级仍然是中外组织和稳固社会、团体的重要手段。
周公制礼影响深远,但是在民间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婚礼。西周初年,殷商的礼仪规范被打破,世风日下,民间婚俗混乱不堪。为明德新民,周公亲自制定礼仪。他从影响普遍的婚礼入手,对当时男女交接混乱的状况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环节,其中第七礼——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后来成为表示夫妇合房的文雅代用词(情人间是不能用这词的)。由于周公制礼首先从制定婚礼入手,在民间又深入人心,后来人们就把夫妇敦伦戏称为“行周公之礼”了。
到了西汉初年,开国皇帝刘邦没什么文化,一向不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就把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一概废除了。这一来却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寒微而又自恃有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太随便了,他们大声喧哗,狂呼乱叫,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上的柱子,乱成一团糟,很不成体统。把个庄严神圣的未央宫闹成了梁山泊聚义厅。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对刘邦建议说:“我愿帮助陛下制订朝仪,整顿好朝廷上的秩序。”刘邦勉强同意他试一试。
于是叔孙通召集懂得古代礼仪的鲁国儒生一起来制订朝仪。三叩九拜、山呼万岁的朝拜仪式实施以后,汉高祖十分高兴地说:“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尊贵啊!”于是他拜叔孙通为奉常,这是专管朝廷礼仪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从此,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权,臣子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一整套礼仪规矩建立起来了。这套礼仪规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实行了两千多年,从形式上巩固了封建制的统治。
由此可见,中国自古是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但是古今礼仪的内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古代礼仪的实质是长尊下卑。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很多区分尊卑长幼的礼节淘汰了,但我们的仪式,或者仪式感并不会消亡,现代礼仪是在礼貌平等的基础上施行的,形式也简单得多了。比如人们见面,无论是否相识,点头、微笑、握手、问候,都是表示礼貌的礼仪。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仪是温饱满足后的一种精神生活。它能使我们生活中的某时某事不同寻常,值得记忆,而这些礼仪和记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举个寻常的例子。比如你宴请了一次亲友,为了显示隆重,点的菜多了一点,餐后打包回家现在已经成为时尚。这些剩菜北京人叫做“大杂烩”,意思是混杂在一起加热吃;天津人叫做“折箩”,意思是要倒进垃圾箩筐的东西。它们第二顿吃起来风味或许稍差,但比家常便饭还是丰盛一点。
那么,通过什么形式(仪式)让这些剩菜吃起来犹如家宴一样隆重呢?必须精挑细选几个最雅致的盘子,将剩菜仔细分类,美美地摆好,到阳台上掐一段娇嫩的罗勒叶子点缀盘沿。端上去的时候桌上必须铺上很文艺的红色格子小布,餐后水果洗切好装到同样美好的器皿里,筷子和勺子最好是原木的,在碗边摆出看似随意其实凹了老半天的造型。桌上要有插着一支鲜花的花瓶,再有半杯葡萄酒就更好了。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主要不是因为消化,而是要让食物充分经过口腔来感受不同食物各自固有的风味——口感,这是咀嚼食物时所有感受(味道、香气、触觉、声音,以及脆或软或黏或糯或韧的感觉)的总和,比如,周作人就把糕点分为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否则就是粗糙的。这不是矫情,更不是炫耀,繁琐的仪式、精美的食器是对食物的崇拜,和对生产食物的劳动者的礼赞,感激他们的辛苦勤劳和精益求精。用餐方式的粗糙,多多少少会给人以文化粗糙、灵魂粗糙的感觉。
有些所谓仪式感就比较矫情了。比如恋爱中的两人,女方要求男方记住各种“重要”的日子,比如女友生日、两个情人节、520、双十一(其实是商家促销节),比如相识满月、百日或周年,接受表白满月、百日或周年……这些“特殊”的日子,每个日子都要郑重其事地送给女友一个惊喜礼物,仪式一个都不能少。若是图个趣味也就罢了,女方以此来考验男友的爱情,这就是矫情了。这种所谓仪式感与是否发自内心的爱没有唯一对应关系。试想,单方面的繁琐付出难免有失。反过来,如果男方每次都做到了,但他依然未必是爱,那就是另有所图。而女方却以为真爱,多么可怕!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思凝结?”所以,考验在于用心观察细微现象暴露的本质,而不在于毫无逻辑的繁琐仪式。
完
◎本文由中财论坛会员草舍煮字原创,仅代表作者观点。
◎转载请联系中财文字公众号。
◎图片来自中财论坛会员光.影计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