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丨 福州三坊七巷,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图文/邹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如果说宽窄巷子是一张有着悠久历史的成都名片,那么三坊七巷就是福州的城市名片。在这里您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也能体味到最原滋原味的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走进三坊七巷,就走进了最福州、最世界、最古老、最时尚的闽越文化区。

三坊七巷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都在东街口附近,南后街是其主干道。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这条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达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通南后街。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安民巷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

这里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围墙多是马鞍墙,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多体现在门窗扇上。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这里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也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也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商业气息。在这些古朴的屋檐下体味现代都市的时尚感。

点亮文末的大拇指、分享文章是对作者的鼓励!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洪与

编辑:邹舟、杨玲、大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