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威海东北人多?还特有“优越感”?

威海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和乳山市。旅游威海,有两个最大的感受:一个是干净,一个是东北人多。

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威海的每一条街道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山依着水,水连着山,被联合国授予最宜居城市。

行走威海街头,东北口音不绝于耳,你想找个威海土著反而很难了。坐一坐威海出租车,司机师傅似乎清一色的东北人,格外热情,每条背街小巷都熟悉。

威海东北人多,尤其是黑龙江人多,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当年闯关东回流老家人员。

威海当年闯关东数量很大,虽然没有官方的数据,但从当年县志可见一斑:道光《荣成县志》曾记载:荣成1735置县时,有人口131325人。发展到1840年,全县人口104095人,减少25%。原因很简单“地瘠民贫,百倍勤苦,所获不及下农,拙于营生,岁歉则轻去其乡,奔走京师辽东塞北。”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威海人闯关东都是因为遇到天灾人祸,日子过不下去了,也有一部分人是怀揣“发财梦”,去东北搏一个功成名就。

毕竟,威海和东北距离太近了,威海至大连94海里,即便坐帆船,一天内也到了。

而在文登有个“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里面说的,就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事情。

宋村镇还有个远近闻名的回龙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六月初八李龙王生日,周边的老百姓和东北的山东籍老乡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龙母和黑龙。

双重背景之下,就出现了威海当年闯关东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候鸟型。春天去种地或者打工,秋天收获后回来,在威海过冬。

第二种:移民型。拖家带口,举家北迁。

第三种:创业型。他们的根在威海,闯关东就为挣钱、置地、盖房子、娶媳妇,然后衣锦还乡。这个创业的过程或许三五年,或许三五十年,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种方式,虽然表现各不同,但相同的是一般都与老家仍保持联系。有的向家乡寄钱,有的带财物回家过年,就连在东北开办了企业,也是回老家招工找帮手。

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近几年闯关东回流现象了。

在威海与东北人聊天喝酒,还会发现他们特有“优越感”。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来威海的东北人不差钱,且多才多艺。

首先说不差钱。回流威海的东北人,以大妈大爷居多,这些人,大都是从东北的国营单位退休的,拿着五六千元的退休金,日子当然过得舒服。

更重要的一点,东北年轻人很少啃老族,老人的退休金就是自己的零花钱。

其次说多才多艺。东北人重视教育,天生具有幽默感,出明星。我们熟悉的东北出明星,沈腾、林更新、李健、朗朗、井柏然、李思思等都来自都自东北。

走在沈阳的大街上,沿街门铺最显眼的就是各种才艺类培训班。

就拿学乐器来说,一度被看作发达城市的代名词,但在东北,大多数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更有家庭条件好一点的,钢琴、古筝、琵琶、架子鼓、萨克斯、小提琴等等学个遍。不为当专业考学,就为提升素质。

这种氛围下,就形成了东北孩子不怕生、不怯场的个性。

在沈阳烧烤小摊上,喝到开心就会高歌一曲。

而你也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满嘴大茬子味儿的东北人,一转身,人家就能即兴发挥,拉段儿小提琴版《成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