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后 记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后 记
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操练文字;闲暇里有兴致的时候我还在操练文字。前者是熟能生巧的公文,后者是愈写愈难的文学。白天是工作时间,文学自然退居夜间,好在黑夜如橡皮泥,可以随便挤来压去。“白加黑”便塞满了我的空间。二者有时也“撞车”,没办法,文学只好先让一让。琐碎的闲暇时间不适于搞长篇,我便将业余写作定位于篇幅较短的散文与诗歌。对于诗歌写作,我好像至今还没有找到感觉,因此,写诗只是我写散文之外的业余尝试。
现在,我的文字第一次结集出版,我最想说的是两个字:感恩!
真的很感激肥城市纪委、监察局、纠风办(优化办)我的那些领导和同事们。他们不仅没有把我的业余写作看成是“不务正业”,而且还认为有益于工作,有益于社会,故而对我关爱有加,鼓励支持有加,成为我写作的动力之一。
永远感谢那些帮我在人生之路上跋涉、在文学之路上探索的师者、友者、亲者。他们或许不经意的一句话语,没当回事的一点援手,都曾为我撩去前进中的迷雾,架起激流上的虹桥,让我感悟到一字之师的力量,滴水之恩的珍贵。尤其是作家晨义,对我文学创作的点拨与引导,让我获益匪浅;他对本书的策划与出版也提供了一些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九年前,我就自编自印过个人诗文集《流水潺潺》,全部赠阅与亲朋师友,受到他们的热情鼓励,后来还修订重印。两年前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删,编成《行者歌吟》,也收到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在散文集《清且涟猗》正式出版,我想起在《行者歌吟》的《后记》里说过的一段话:“很欣慰,有这么多的朋友向我投来关注的目光。尽管其中很多人并不研究文学,但是,在滚滚红尘中,在奔波忙碌里,在物欲横流下,能耐得住性子,听我絮絮叨叨地谈个人行走的经历,这本身就很令我感动。当今社会,不缺追求,多有浮躁,少静思,欠理解。有这样的目光,主动伸向我的心湖来握手,我又深感惶恐起来,怕我这等文字辜负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业余写作,受制于时间,但作品质量不应是业余,写作的态度更不能是业余。虽然我未必能够完全做到,但心向往之,倾力求之。本书所收七十余篇文章,写作时间前后跨度二十多年,既有学生时代的习作,也有工作以后的练笔,既有侥幸获奖的文字,也有蒙混发表的篇章,即兴而为,参差不一,虽屡经筛选,但难免芜杂稚嫩甚至谬误之嫌。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期待读者批评指正。文字入了眼,进了脑,才活起来,才连了心。读者朋友是更应该感恩的对象。
感谢我的恩师孔昭琪先生对我一贯的厚爱和对我散文的评论;感谢我的朋友宋杰、梁圣军和我的同学汪汶洋、马立强,师兄于传斌在炎炎盛夏写给我的激情文字。以上师友,除孔先生执鞭于大学教坛之外,其余五人和我一样,皆属文学“草根”一族。草根看草根,或明显拔高,但皆出于偏爱而作鼓励之语;或暗含批评,亦均发自肺腑而无诋毁之意。而一向治学严谨的孔先生,也不是爱徒爱得没了原则。“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将他们的这些文字敬录于书后,意在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观照角度,同时也是感谢他们对我的阅读与理解。
感谢关心、支持我写作和帮助本书出版的朋友们。特别是与我仅一面之交的诗人沙戈,为本书出版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向她致敬。
最后,感谢家人对我业余进行文学创作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我的妻子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迁就了一个“懒汉”,成全了一个“忙人”。当然,应该感谢的人还很多。挂一漏万,恕不一一列举。
枫叶正红。如同自然界的很多植物都蕴于冬、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一样,本书从去年冬天萌生出版的念头,经过今年春天的策划、夏天的准备,到目前正式出版,将近一年的时光不知不觉地流去了。流水潺潺,该流去的总要流去,该留住的总会长存。
最后,还是以五年前的秋日写下的一段文字来结尾吧:
白天,仰视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夜晚,谛听秋虫唧唧,流水潺潺。朗朗秋阳与绵绵细雨便都是写在心灵深处的诗行。春风隔了夏日来拂秋水,凝望的眸子里依然是一泓澄澈的清泉。远上寒山曲折的石径,看“晴空一鹤”排云而上,听“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片片飘落。等枝头的最后一片叶子投入泥土的怀抱,沉甸甸的秋便真的画上了句号。不管这句号圆与不圆,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冬天。漫长的冬天也不尽是飞雪与严寒。你看,那独钓寒江的老翁,或许是正在品味数百年后明代道源和尚的一首小诗:“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作者
2009年10月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最后一叶的绿色 ——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清且涟猗 || 一只不同寻常的茶缸 ——万全的散文《搪瓷茶缸》读后
清且涟猗 || 诗情画意说雁荡 ——周瘦鹃的散文《听雨听风入雁山》读后
清且涟猗 || 震撼人心的一朵奇葩 ——张琦的散文《心中有了您》读后
清且涟猗 || 心灵的回乡之旅 ——读汪汶洋的散文《我磕头的经历》
清且涟猗 || 生命的延续 ——梁圣军散文《父亲是天》的文化视角
清且涟猗 || 领袖泪,凡人情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泽东
清且涟猗 || 看看百年前的教育 ——观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甲午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