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她才是中国最成功的母亲

有道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而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被毛泽东赞为“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的梁启超,他的背后却有两个女人。

一个是原配李惠仙。

还有一个是一位名分的“妾”,是林徽因真正相处过的“婆婆”,叫王桂荃。

今天,小徽和大家聊聊后者,这个平凡的丫鬟,却是中国最伟大母亲的传奇一生。

一个没有名分的妾

1889年,17岁的梁启超考中举人,和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惠仙订了婚。两年后,梁启超入京与李惠仙完婚。

成婚时,李惠仙带来了两个使唤丫鬟,一位叫阿好,一位叫王来喜。

丫鬟阿好脾性不好,又不听使唤,不久被赶出了粱家。

王来喜即王桂荃,身世十分悲惨,4岁时父亲猝死,失去了庇护的女孩常年被继母虐待。

从4岁到10岁被人转卖了四次做丫头,最后跟随李惠仙来到梁家。

10多岁的她,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于是,家中大小事务包括财政都交由来喜掌管。

后来,夫妻两嫌“来喜”这个名字太过俗气,由梁启超亲自给她改名“桂荃”。

1901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诞生,苦盼六年,梁启超终于后继有人,自然十分高兴。

但孩子身体过于单薄,为了延续粱家香火,在李惠仙的主持下,1903年,梁启超纳了王桂荃为妾。

虽然王桂荃成了梁启超的妾,却始终没有一个名分,还不被梁启超所承认。

当年,心怀大志的梁启超和谭嗣同励志要改变腐朽的旧社会,于是两人共同创办了“一夫一妻世界会”。

如今,梁启超却违背了诺言,娶了王桂荃。

考虑到纳妾有背于一夫一妻制的主张,梁启超对于王桂荃十分避讳,娶了人家,却连小妾的名分都不肯给。

甚至在信中提到王桂荃时,多称“王姑娘”、“王姨”或称“来喜”。

虽然没有名分,却没有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梁启超多次提到她时,都会说“这是我们家极重要的人物”。

1924年,梁启超原配夫人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怀上了儿子思礼,快到临产时,梁启超给好友蹇季常的信中,才首次使用了“小妾”的称呼。

信中说,“思永既行,小妾又临月,现在狼狈万分,望思成归如望岁。

王桂荃与梁思礼

梁启超背后的女人

王桂荃出身贫苦,但她却十分聪明。

粱家夫妇对她十分信任,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由王桂荃操持掌管。因此,她不仅要负责一大家人的饮食起居,还要用心维系家庭中的各方关系。

李惠仙对佣人十分苛刻,动则打骂罚跪。心地善良的王桂荃总是从中周旋,没办法了,就私下告诉梁启超,由他出面说情。

如此巧妙的处理方式,凝聚了全家上下的感情,维持了粱家这个庞杂的大家族。

而王桂荃不仅维持了粱家上下关系,还默默支持着梁启超的事业。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朝廷大肆捉拿维新党,王桂荃跟随一家人逃亡日本。到日本后,她接触到了日本的现代文明,在新思潮的冲击下,开阔了眼界,并自学了一口流利的东京话,并主动担负起了对外联络的工作。

梁启超流亡海外数年,主要靠卖文为生,粱家生活十分清贫。

夫人李惠仙是千金大小姐,肩不能抗、手不能提,还体弱多病。王桂荃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在忙上忙下,照顾一家人饮食起居时,王桂荃还不忘每天督促孩子们做作业,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

就这样,她学会读书看报,记账和写简单的信。

读书不多的王桂荃对梁启超很崇拜,尽管不能真正理解梁启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却一直努力相夫、持家,让梁启超可以毫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的政治事业。

1915年,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梁启超写下《异哉,所谓国体论者》。袁世凯得知后,想花20万大洋买下这篇文章,要梁启超不要发表。

20万大洋,可以说十分值钱了。

但梁启超拒绝了,把来人奚落了一番,还把文章直接寄给了袁世凯。

文章发表后,袁世凯十分生气,说:“你还没流亡够啊?”

说完,还派了许多特务,要将梁启超缉捕暗杀。如此危险的情况,王桂荃却一如既往陪伴在梁启超身侧。

危机面前,梁启超依旧坚持“倒袁”,为了到云南与蔡锷合作,他带着王桂荃和两个孩子,从天津逃到上海。

无论流亡到哪里,王桂荃依旧对梁启超不离不弃。

最伟大的母亲

梁启超名气很大,但粱家并不富裕,尤其在流亡期间,操持家务的王桂荃,面临生活的磨难时,她十分乐观勇敢。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缝新补烂洗洗换换,她一律处理地井井有条。

1924年9月,李蕙仙因为乳腺癌逝世,梁启超悲痛欲绝,不到五年,就因肾病离世。

离世前,梁启超满怀愧疚地将孩子托付给她,王桂荃哭成了泪人,却十分坚定地承诺道:“先生放心,孩子们还有我呢!”

梁启超留下的遗产不多,却将9个孩子全部托付给了王桂荃。

办理后事后,家庭经济开始紧张起来,为了维持生活,王桂荃先将旧楼卖给了天津的一个郝姓富商,自己则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生活一时间难以为继。

眼看孩子们日渐消瘦,王桂荃只好将新楼出租给横昌绸布店做账房和库房,仅留楼下东南角梁启超的一间书房,保存梁启超的书籍,而她带着孩子们住进了后院小楼。

对于9个孩子,王桂荃都视如己出,尤其是并非亲生的梁思庄。

梁思庄胆子小,十分依赖“娘”,走路要牵着“娘”的衣角,洗澡一定要“娘”洗,否则,宁可脏着。

10岁时,梁思庄染上“白喉”,住进了医院。他哑着严重发炎的嗓子喊“疼”,还大叫“快叫爹爹来吧!”

为了避免传染给更多的人,王桂荃“狠心”地拒绝了梁思庄,坚持由自己一个人照顾梁家患病的孩子,包括自己那不到10岁的亲生女儿。

这场与病魔的“战争”,最终的的结局是,10岁的梁思庄活了下来,王桂荃9岁的女儿却病逝了。

对于孩子的教育,王桂荃也很有一套。

王桂荃与家人合影

梁思成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时,提及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惠仙气急了,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

王桂荃吓坏了,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里,用身子护着他。

当时李惠仙还在火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过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温和、很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丫鬟,王桂荃从不固步自封,坚持每天看报,听广播,还常常和子女们谈及国家大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王桂荃的善良、朴素坚强的品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虽然没有名分,却换来了孩子们的尊重与爱戴。

9个孩子们管李惠仙叫妈,却管小妾身份的王桂荃叫娘。 

1941年,梁思礼高中即将毕业时,一位好朋友帮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嘉尔顿学院申请到全额奖学金。

虽然学费、食宿费学校都解决了,却要自己负担路费和其他日常生活费用。、

此时粱家经济情况十分糟糕,但为了梁思礼,王桂荃变卖家产、向朋友借贷,才凑齐400美元送他出国深造。

一个单身母亲,却让9个孩子都成了国家的栋梁,梁启超可以含笑九泉了。

一门三院士,她却孤独离世

梁家在近代历史上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家庭,可谓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25岁英年早逝;

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跟随陈毅;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此外,梁家的女婿和儿媳,以及孙子辈,也都非常出色。除了父亲梁启超的言传身教外,王桂荃同样功不可没。

不幸的是,解放后王桂荃和家人走散,年迈的她只能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孤独地度过了晚年。

1968年,83岁的王桂荃因肠癌孤零零地离世。

子女们找到娘亲时,王桂荃早已离去,被当地村民用草席埋葬在了后山上。

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1995年,在梁思达和梁思礼的主持下,在梁启超的墓旁种下白皮松,将它命名“母亲树”以纪念娘亲。王桂荃的碑文由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撰写:

“在家庭中,她毕生不辞辛劳,体恤他人,牺牲自我,默默奉献;

挚爱子女且教之有方,无论梁氏生前身后,均为抚育子女成长付出心血,其贡献于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

缅怀音容,愿夫人精神风貌长留此园,与树同在,待到枝繁叶茂之日,后人见树,如见其人。”

出生卑贱,王桂荃却给予了一个家最高贵的爱,她无怨无悔地为梁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为人妻、为人母,她真诚、温暖、慈悲、智慧,以柔弱的身躯,在梁启超的身后,撑起了半边天。

她的存在,正如杨之华、许广平,廖翠凤、江冬秀一般,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0)

相关推荐